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马浩:别再诟病应试教育,扎实的基本功才是实际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6/8/23 10:48:29 

  

  精彩导读

  不要让应试教育为缺乏创新背了黑锅。应试,乃人之本能。关键是看考试的内容和出题者的品位和水准。诟病应试教育本身,无疑隔靴搔痒。强调扎实的基本功比臆想人人创新要更加实际。

  【作者简介】

  马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

  中国人为啥缺乏创新?答曰:应试教育使得我们从小就缺乏创新的基因,扼杀了创新的天性和潜能。持这种说法的人,往往痛心疾首,摇头叹气;竭力愤世嫉俗,倾情悯人悲天。其实,这种说法很扯淡,不过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已。

  之所以习惯于如此名状,大概是因为它时髦方便。说得极端一点,如果此类说法甚嚣尘上,夺人眼目,那么我们离创新不会更近,很可能是更远。这种说法本身,正是一种缺乏独立思考的表现。请问,天下的教育制度,哪国哪家,哪朝哪代,不是应试教育?

  所有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

  所有集体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都会有一套特定的评价标准,用来衡量和检验组织的活动是否达到了组织的目标。而这种标准通常要具有某种稳定性、连续性以及可测量性。一旦相对明确的评价标准出现,组织成员自然会向评价标准靠拢,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表现,以期合规,或者更进一步说,希望成为该组织标准所界定的模范典型和标杆榜样。惟其如此,才能获得组织的认可和褒奖。

  

  该批判的不是应试教育本身而是考试的内容及考核方式

  任何地方的教育都是社会性的制度安排,要符合某种集体的规范和制度的准则。惯常情况下,不合群的人,在任何有集体规范的地方都是要被扼杀和打压的,无论是天才还是笨蛋。

  因此,大而言之,所有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只是考试的科目和方法不同而已。40年前,如果你手上有茧子,是车间、田间的好把式,你就能够去上大学,当然,还有出身要地道。这不是没有考试,而是考试要比一比谁的茧子厚。“这,就是资格!”

  教育中,扎实的基本功才是实际

  填鸭式教学已被视为洪水猛兽

  

  在中国,死记硬背是功夫,大抵是因为考试的内容大多是靠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确实是功夫,无论是学校在读还是职场打拼,关键时刻,那些靠死记硬背得到知识的人,能够想得起、说得出、用得上,也能出人头地。更何况,死记硬背本身的功夫跟创新能力并不必然互为矛盾,而是属于两类不同的能力,甚至可以互补。否则,你连基本的东西都记不住,哪儿来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在中国,需要经过严格的高考才能上一流的大学。高考考什么,大家就学什么。这有什么可非难的吗?难道你让中学生们随心所欲耍六年,然后高考时考些他们从来没学过的东西吗?如果我连个标准的考试都应付不了,成为创造性的人才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呢?我的概率会高于那些能够从容应付标准考试的人群吗?如果说,我们现行的高考体系和考试内容没有鼓励创新,那么它同时大抵也没有扼杀创新,没有漏掉多少能够在未来进行创新的天才。

  许多人认为美国的教育特别地鼓励创新,证据大概并不足以为信。笔者曾经在美国高校教书20年,亲眼目睹一代又一代的本科生,公立私立大学的都有,靠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去应付多项选择题,从而得以过关,挣学分,拿学位。

  当然,你可以说美国教育从小就不压抑孩子的天性。你儿子在美国幼儿园信手涂鸦。老师鼓励说,太富有想象力了!这是全世界最棒的!高中毕业,你儿子很可能在麦当劳中规中矩地按照规程烤汉堡,或者在超市收银,一块钱之内的找零也得借助计算器。也许,强调扎实的基本功比臆想人人创新要更加实际。

  在美国,你想上好大学,也得踏踏实实地应试。人家要SAT(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你得考SAT。人家要求课外活动、全面发展,你得玩儿命地去美容你的简历。你得踢球游泳,显得体育积极。你得拉小提琴弹钢琴,表明你很文艺。你得跟教导主任搞好关系,你们全家都得跟教导主任搞好关系,因为他最终决定是否向一流大学推荐你。哪一项不是考试?哪一点不是应试教育?要知道,进入美国最优秀研究生院的学生,是全球范围内各国应试教育中最顶尖的学生,除了专业学习优异之外,你还得先去考TOEFL(托福)和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没有哪个学校说“粪土当年GPA!”

  “应试”是人之本能,关键看考试内容和出题者品味

  广义而言,所有的组织成员都是应试者。所有的组织活动,都是类似“应试教育”的行为艺术。你有什么评价指标,我们就极力表现预期的行为。哪儿都一样。

  苏联计划经济时代按重量考察生产绩效,当时生产的机床注定要有一个很沉重的基座。支持美国共和党的选民反对堕胎,那些骨子里不反对堕胎的政客也要郑重表示“尊重生命”。如果印度医院按照放支架的个数评价医生的业绩,可放可不放的患者就都被放了。如果中国的市民婚后买房限购,那么很多夫妻就成群结队地到民政局申办各种名目的所谓“离婚”了。政策就是考试,对策就是应试,谁怕谁呀?在某种意义上说,解决问题,就是创新。

  如果国王喜欢细腰,举国美女都要束腰。如果你们老板喜欢太极,很多人立马研究陈、杨、孙、吴、武,要能当面说出老板主要宗法的是哪个流派,怎样地吸收各家之长,如何地独特创新。当然,跑步、登山、书法、摄影,老板的喜好不同,考试的格调就不一样。人生中有诸多考试。应试,乃人之本能。关键是看考试的内容和出题者的品位和水准。诟病应试教育本身,无疑隔靴搔痒。

  回到初始的问题。不要让应试教育为缺乏创新背了黑锅。常言道,“生存之必需乃创新之母”。我们还没被逼到那个份儿上。坑蒙拐骗都能赚钱,抄袭模仿就能发财,为什么要创新?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各类企业与组织,我们的考试题里“创新”二字还没到真正需要出场的时候。只恐怕到“创新”二字出现在考试题里的时候,应试教育又要被追捧为创新的助推器了。

  话说回来,谁说我们不能创新?互联网金融,在美国没多少人认为是个事儿。在咱这儿,俨然创世纪!又是教主,又是元年的,日日皆创新,每天都颠覆。跟“大跃进”似的。这种创新还真不是靠死记硬背的受气包们所能折腾出来的。

  链接——罗树庚:我们所诟病的教师职评和中国教育,是别人羡慕的!

  据媒体报道,英国教育部日前宣布,该国约8000所小学将采用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并为此向这些学校拨款5400万美元。这项改革涉及全英国约一半小学。英国教育部发言人称,上海15岁学生的数学水平比英国同龄学生超前3年左右,目前已有一些英国学校采用了来交流的中国数学老师的教学方式。

  应客观看待中国教育之弊端

  长期以来,一些国人心中总有一种“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心态。这种心态不仅影响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还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上海中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连续两届获得数学、阅读和科学第一,而且数学平均分远高于英国学生,优秀率也高于英国学生,这样的成绩引起发达国家和全世界的关注。2014年,英国教育部选派72名小学数学教师到上海考察学习。2015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三集记录片,记录了5位中国教师用中国教育方式对英国孩子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教学,旨在破解中国教育的秘密。

  一直以来,不少国人总在诟病中国教育,以至于谈及中国教育,必然会想到“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抹杀个性”等。在批评教育时,我们是否看到中国学生学习专注度高、基础扎实、知识掌握牢固、课堂效率高等优势呢?从英国教育部门组团访华“取经”、英国广播公司播出纪录片到今天的采用“中式教学”,似乎反映出,我们太过妄自菲薄了。我们总是诟病自己过多,辩证看待教育过少,结果自然会出现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同倒掉”的可笑举止。

  同样的道理,中国现行的教师研训制度,特别是不同层级的赛课制度,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赛课制度对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是巨大的。通过类似于全国青年教师小学数学优质课、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迅速传遍神州各地,进而影响与改变广大一线教师。

  澳门在与大陆教育教学交流中,深切感受到全国赛课对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育教学理念的巨大作用。所以,自2015年,澳门借鉴大陆地区的做法,引进赛课制度,并聘请大陆地区特级教师、教研员担任评委。然而,我们对“赛课”的诟病却远远大于对其可取之处的总结。

  我们不能因为教育存在瑕疵就全盘否定

  这几年,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批评一浪高过一浪。有人主张取消职称评审制度,达到一定教龄自动晋级;有人提出,一线教师不用写论文、搞课题研究,只要把书教好就行。取消职评,采用论教龄晋级真的好吗?笔者曾有机会接触台湾地区的老师,每次谈及大陆地区的职称评审制度,他们都非常羡慕。他们说,台湾地区因为按照教龄晋级工资等级,教师职业倦怠感严重。最让他们担忧的是,许多老师虽然教龄有十几年,但教学水平甚至还不如刚入职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许多老师教十多年书,只是把一年的故事重复演绎了十几遍而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写论文、进行课题研究,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工作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存在瑕疵就全盘否定,这种极端思维要不得。

  月亮只有一个,为什么“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或许是因为外国的月亮是想象中的,而中国的月亮就在头顶。拥有的不一定会珍惜,失去了才懂得珍贵。为什么我们所诟病的却是别人所羡慕的?道理或许也是这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