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校外教育

“雨果奖”得主郝景芳:我如何爱上看书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6/8/24 10:18:35 

常有人问我“你喜欢读什么书”,或者“什么书对你有深刻影响”,如果还有人感兴趣的话,今天我回顾一下我的少年阅读史。

回想起来,我是一个幸运的孩子,成长基本上是良好环境+野蛮生长。这是我目前较为认可的教养方式。

就读书而言,我胃口饕餮——

第一个阶段:十岁前,散漫的阅读,内心的需求是想象

阅读的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十岁,源于天生的好奇,想要好玩的世界。

我是一个阅读启蒙非常早的小孩,从一两岁开始,母亲就给我读书,那时候没有绘本,就只听故事。《三百六十五夜故事》几乎读烂了。

听得多了,就想读,于是开始认字。三岁半的时候,每篇能读出第一段。识字早的好处是,阅读很早就独立,一年级之后,母亲几乎不再干预。不仅是内容选择上基本不插手,而且对于看不看、看几本也不干预。

如果不管,孩子会不会就不看书呢?对我而言,看书不是外界要求,而是能契合那时那刻的内心需要。

二年级有人送我一本《一千零一夜》,三年级迷上《红色童话》及其他童话。童话仍然是最爱,因为爱王子公主,那是一种“未来很美好”的迷离期待。再后来囫囵吞枣看了各种学科,有其他人送我一套《中国通史》,家里还有《十万个为什么》,没看懂太多,就知道世界很大。

有一些知识让我震惊,比如中子星,那是我对浩瀚宇宙最早的惊鸿一瞥。

整个这个阶段的阅读都是散漫的,也读过很多难看的故事,也不介意。内心的需求是想象:世界很神奇,我是神奇世界的小小公主

第二个阶段:十三四岁,眼花缭乱的满足,开始带入自我

十岁之后的阅读进入另一个阶段,开始代入自我角色,开始向往爱。

读红楼梦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四年级得到一本金陵十二钗的画册,临摹画册多了,就想去看看故事。

红楼梦原著四本,完完整整读完。我当时不知道这是一部伟大的书,只是喜欢看美女,喜欢命运的册子。(所以,颜值高real重要。)

代入感最强的是黛玉,觉得她好,又替她着急,为何不懂口头让人,最终记住的是她为“知己”付出生命。

后来就开始迷恋有爱情的故事,开始关心自己是谁,喜欢什么人。

四年级随父母去英国居住近一年,这是我非常幸运遇到的资源。小学放学极早,就去市立图书馆,图书馆的中文图书部比国内都大。

第一本读到的书是缩写版《简.爱》,当时真是震撼:那样的爱的尊严。(当然疯女人的秘密也很吸引人。)

后来继续寻找爱情,读中文缩写版《双城记》、《蝴蝶梦》、《呼啸山庄》。那里面都有阴森森的悬疑和爱的模板,喜欢瑞贝卡;希斯克里夫疯魔又迷人。

因为喜欢阴森悬案,开始读侦探小说。从一本波洛开始,迷上了克里斯蒂。一周借五本,废寝忘食不能自已。

在英国的余下几个月,完全沉浸于此,把图书馆的全部克里斯蒂都借光了,福尔摩斯也读完了,感觉生无可恋。侦探小说是我第一个入迷的类型文学。

回国之后,仍然喜欢读爱情故事,也是不挑选,从地摊上买很多书看。

十一二岁年纪,喜欢玛丽苏的故事,印象深刻的是一本旧杂志上的小说,讲个土土的姑娘进入远房亲戚豪门,减肥、学会穿搭,变得美丽清纯,豪门阔少不爱其他美女,就爱主人公。那简直是又胖又土的我最爱的故事。

后来偶然间发现街上的租书店,开始看漫画,从漫画中寻找新的世界。

漫画满足了更多对唯美之爱的想象,微笑的男主人公成了我对爱人的期待。看得多了,就喜欢临摹,临摹美女,喜欢齐藤千惠,跟她学习文艺复兴。

漫画五毛钱一本,暑假每天五六本,省吃俭用的钱,全用来租漫画。到最后街上所有租书店都租了一遍,再也找不到什么值得看下去的漫画。

于是开始租武侠、租言情、租商战。看完金庸,看完古龙,看几本其他。看完武侠不再迷恋漫画的柔美,对未来的想象也变成如何行走江湖。

很多年后再回头看,都是心的阶段,对自我、对爱情、对江湖的想象,在十三四岁达到了眼花缭乱的满足,大学阶段读类似的,已经觉得无味。

第三个阶段:初高中,找寻文字的力量,想提高自我

阅读的第三个阶段不再代入角色,开始关心书外的自我:想提高自我。

初中是我第二个幸运的资源环境,遇到一位语文老师,温柔而有才,班里几个朋友形成很好的阅读氛围,也相互写文章,如文人会友传看。

那个时候想看一些更有趣的人,读过三毛,读过沈从文,读过张爱玲。

老师推荐了一位新锐作者叫余杰,《火与冰》很尖锐,谈到政治时事。成年后回顾,能看出其中许多缺陷,但它在少年心里播下对政治的兴趣。

到了高中,渴望更新奇的视野。言情武侠漫画看多了,都已厌倦,纸上的爱情毕竟不如生活中有趣。雅致情调的旧式文人也无法满足,开始寻找更新、更变幻的文字。

最初看了一些流行,《挪威的森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但都觉得不完全触动到我。

直到有一次读到《看不见的城市》,卡尔维诺像是给我打开了一片天。后来再看《百年孤独》简直惊艳,《一九八四》也是那时候进入视野。那时候才知道好文学的样子。

于是重新读一些文学的原著版本。看到小时候看不到的,文字的力量。

父母的宽松是我的幸运

从幼年到中学的阅读大致如此,大学之后开始阅读更多门类,读哲学、科学、历史、更多小说,那是后话,以后有机会再写。

现在想说的是,对我个人而言,从新奇到代入感,再到自我提升,这几个阶段是蹦不过、绕不开的。

最初的十几年对人生角色的好奇,转化为对一切戏剧感的囫囵的爱,直到过了这阶段,才懂文学旁观。

由此,父母的宽松是我的幸运,安全环境、充足资源、野蛮生长。他们给予环境,但从未设定要求。

我从未要求自己脱离幼稚的兴趣,

最终只是内心的需求,推我前行。

对阅读而言,这是我最看重的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