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
面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中国高等教育怎样作答?如何应对挑战与现实问题?一连串问题摆在了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面前。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有着怎样的观察,对改革发展有着怎样的思考?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陈宝生。
对高教发展现实,要多一些警醒、反思和忧患
记者: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为我国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你怎么看待当前高等教育的历史特征?
陈宝生: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我们党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全面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两个根本性问题,是一篇指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纲领性文献。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才能进一步认清高等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
一是供求关系在变。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发展,很快就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多样化、个性化高等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二是外部需求在变。新的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频率加快,国家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高校必须在人才和智力支撑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国际竞争环境在变。我们已经从“仰视”国外高水平大学逐步转化为一种平等交流、合作竞争的新关系。有的高校已经从跟跑进入并跑阶段,并在某些领域具备了领跑的态势。我们的舞台是国际舞台、坐标是国际坐标、标准是世界标准,这给我们带来了历史性挑战。四是教育对象在变。我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生子女群和最大的网民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以往大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我们熟悉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迫切需要作出改革和调整。五是资源条件在变。2012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GDP占比稳定在4%以上,今天教育可以调动的资源,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
记者:“培养人”和“办大学”这两个关键问题,需要具体转化为办学理念。
陈宝生:要回答好这两个根本性问题,我们要结合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多一些警醒、反思和忧患,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发展理念。对此,我有五点体会。
一是教学决定生存。学校为教学而建,离开教学,校长不是校长、教授不是教授、大学不是大学。二是科研决定水平。教学出题目,科研出文章,成果进课堂、上战场。很大程度上,教学的水平、服务的水平、国际的影响基础在科研。科研水平上去后,还要开展两项服务:科研成果进课堂,服务于教学和育人;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于国计民生,形成良性循环。三是服务决定地位。要让政府重视教育、社会尊重教育,首先要做出事来、做出成绩来。四是质量决定兴衰。有质量才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吸引一流的教师、学生、留学生和社会资源。五是制度决定成败。制度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制度,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党对高校的领导。在这个框架下,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和校内具体规则,提高办学效率。
立德树人,要落实到提高教育质量上
记者:“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但我们观察到,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此多少有些停于口号、止于宣传。
陈宝生:我们说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归根结底,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要落实到学生健康成长上。要认真研究教育对象特点。这一代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人生目标更加多样,价值观更加多元,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渠道更加多面,大学生活更加多姿多彩。面对这样的大学生,我们要更加重视因材施教,真诚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发展每一名学生的优势和潜能。要强化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立德树人要落实到教师教书育人上。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要务。目前大学教师队伍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年轻教师、海归教师对国情的了解不是那么深入;有些教师缺少相关教学能力的专门训练;有些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有的教授只挂帅不出征、由助手代为讲课;也有个别教师师德有亏,做出超越底线的事情。为此,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通过改进评价体系,强化激励措施,奖惩并举、奖优罚劣,引导和激励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要重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开展培训、加强交流观摩、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鼓励开展教学研究等方式,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
立德树人要落实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优化结构、改善环境的新阶段。抓质量,就要抓责任、抓标准、抓激励、抓评估。我们要给高校充分的自主权,高校也要强化质量意识,肩负起抓质量的责任。质量是有标准的,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教育部将出台专业质量标准,高校要基于标准甚至高于标准培养人才。标准是底线要求,高于标准才是先进水平。
记者:高校如何才能承担服务国家这一使命?
陈宝生:从根本上讲,我们不是为了办大学而办大学,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在服务中体现价值追求。
这些年来,高校为国家培养了一亿七千多万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各种人才,他们中间的优秀代表已经创立出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标志性成果,像“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速铁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