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强委员指出,公共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命安全。许多紧急伤病的患者在送医院之前就要施行急救,如失去第一时间抢救的先机,就有可能无法挽回宝贵的生命,或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大中专、中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处理意外伤害事件的能力有限,使得他们在遇到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时经常会手足无措,从而错失自救或施救于人的良机,而使事故向恶性方向延展下去,后果令人痛心不已。通过安全教育,提高大中专、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避免。
黄志强指出当前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宣传力度不够,大中专、中小学生急救意识淡薄;社会和学校的重视程度均不够,在急救知识宣传上形式单一单调,普及工作不到位;学校里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宣传展板形式,宣传没有成为常态化;急救知识宣传渠道范围狭隘,学习知识有限,缺乏专业、正规指导和训练;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当前大中专、中小学生获得急救知识的渠道有限,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学校里很少有相关知识的教学,缺乏专业的指导老师、培训机构和培训器械。
黄志强建议:一是把急救自救知识纳入学校教育的课时计划。建议把系统全面的急救自救知识,包括水灾、火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逃生或自救方法,交通事故、煤气泄漏、溺水、农药中毒、外伤出血、内外科急症的急救知识,以及食物中毒、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安全、毒品危害等方面的自我保护措施等纳入学校教育的课时计划。
二是举办急救自救知识讲座和宣传。要针对大中专、中小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点,邀请专家、学者和卫生、交通、消防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案例,讲授急救自救应用知识,作为教学的辅助内容。此外,还可围绕每年“安全教育日”活动主题,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演练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力求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是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活动。“5·12”汶川大地震时,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桑枣镇桑枣中学90多位教师、2200名学生全部冲到操场,用时1分36秒,全校师生无一伤亡。奇迹般的成功逃生无疑得益于学校平时多次认真细致地举办应急演练活动。学校可通过设立急救自救体验教育基地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常用急救的各项操作技能,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实际处置能力。
四是重视自救互救教育落实工作。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把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教育总体规划,指导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学校领导要起到带头作用,带领全校教师认真研究部署,搞好自救互救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