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色教育

伊顿幼儿园:关于幼小衔接,你是否也存在这些误区?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7/3/17 15:19:27 

有很多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传授孩子小学知识,以便孩子上小学后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事实是这样吗?大家又是否听说过“三年级现象”呢?

所谓“三年级现象”,顾名思义,就是说原本在小学一、二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三年级却突然成绩下滑。究其原因,是因为三年级以后,考试不仅仅考课内知识,更加注重孩子的思维能力。而一部分孩子因为学前接受超前教育,导致一二年级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方法,到了三年级终于暴露出基础差的问题。

其实幼小衔接的目的,在于提前让孩子适应幼升小这一过程。从生理上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应小学课堂、课间的时长,更快的融入到小学生活;从心理上让孩子做好将要升入小学的准备,激发他的向往之情;同时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自理、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伊顿教育教学总督导范佩芬老师曾这样说:知识不等于能力。学前的拼音、计算不该是孩子的主要学习内容,也不应成为孩子是否接受了幼小衔接教育的衡量标准。真正的幼小衔接应该以孩子的学习兴趣、习惯和思维能力作为培养核心。

伊顿认为,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在学前一年衔接,也不仅为小学一年级衔接,而是为后续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伊顿的幼小衔接课程始终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要为孩子终生发展打好基础

美国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曾指出,如果一个人17岁时的智力发育达到100%的话,那么,儿童4岁时就已达到了50%,8岁的时候已经发展到80%。这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在3-8岁这一阶段,是重要的认知能力形成阶段,存在语言、秩序、感官、数学等各种敏感期。敏感期是孩子行为和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错过了将很难弥补。因此,这个时期良好的教育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为孩子日后小学、甚至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和成长奠定重要基础。

要以孩子的兴趣、能力、习惯为核心

我们总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遵循孩子的兴趣,才能培养他们的习惯和能力,为他们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符合孩子心理发展和规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激发孩子兴趣的基础。伊顿的教学更注重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

比如,在培养孩子空间思维的时候,幼儿人手一套七巧板。通过对图形的拼接、分解,进行“三角形变变变”、“平行四边形变变变”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用七巧板翻转、找方向、组合、拼摆……不断尝试,手脑结合,亲身操作体验图形的构成,空间能力发展的同时,也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活动之后,孩子们将七巧板恢复原状,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帮助孩子全领域发展

所谓全领域发展,是不局限于语言、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孩子体能、思维等各方面素质的多元发展。例如伊顿独创了一套以5大领域主题课程+蒙台梭利区域活动+延伸课程为主的幼小衔接课程,设置英语课、科学感知课、体能课、思维课、创意美术课等丰富的活动,培养孩子方方面面的发展。

同时,还会举办参观小学、我要上小学等特色主题活动,让孩子提前感受小学生活氛围,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家长在幼小衔接认识上存在几个误区

孩子对知识学习的次数越多,就会掌握得越牢固

有的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将一年级的知识学过了两三遍。家长们通常认为,多学一遍孩子会掌握得更牢固,可事实却远非如此。

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上小学后,面对已经学过的知识会感到索然无味,出现不注意听讲、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不遵守课堂规则、厌学等情况。对孩子日后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幼小衔接是大班的事

幼小衔接绝不仅仅集中在上小学前的一段时间里,更需要家长尽早建立准备意识,因为很多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因此,真正做好幼小衔接,不能仅仅关注上小学前的一段时间,家长需要从幼儿入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

幼小衔接就是选一所好学校

幼小衔接绝不是家长选学校,家长和老师的关注点应该是如何帮助孩子做好人生这一关键时期的过渡。让孩子从生理上、心理上做好过渡准备,充分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培养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这远比扎推选择名校要重要得多。

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转折点。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避免给予孩子压力,要帮助他们快乐、顺利的完成幼小衔接,并能终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这才是幼小衔接的关键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