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刘彩梅:孩子的积极心理该如何养成?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7/8/1 14:20:21 

在越来越难以预料的未来,孩子的成长你该如何“以不变应万变”?

几天前博雅新疆夏令营1、2期营中,积极心理指导师、爱丁堡大学心理学博士刘彩梅老师带领营员家长共同探讨了家庭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

本文为讲座节选。

文|刘彩梅

孩子的积极心理该如何养成?

当未来不确定性非常高的时候,你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怎么样他才能自信、才能快乐、他才能有勇气?这个就需要他具备一定的能力。我暂时把它分成两类,分别是幸福的能力和工作能力。

幸福的能力

第一个是幸福的能力,目前研究积极心理学和幸福学的人是非常多的,这个算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模型。

他认为幸福主要由这么五个部分组成。一个是正面的情绪,其实就是积极的情绪,能够做一种情绪的调控。第二个是人际关系,能够有比较良好的一个人际关系。第三个就是投入,第四个是成就,然后人生意义。

第一个积极情绪就是一种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什么叫主观幸福感?就是说你自己觉得幸福不幸福,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生活的方式和理念不一样。

好像是去年还是前年当时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调查,就问你幸福吗?出了很多的段子,其实问的就是主观幸福感,你不用做任何判断,你认为你幸福吗?这就是一种主观的。生活满意度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一种主观的评估。

第二个就是投入,其实它也是你个体的一个评估。比如说你做事情的时候你有没有感觉到时间停止了,你沉浸在其中了,你是不是都忘记自我了。就像小朋友打游戏的时候、踢足球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他就是很投入的。

积极心理学里专门给这种投入的状态起了一个名字叫福流,英文是叫flow,你能感觉到好像一种幸福的暖流从心中过去了,所以这就是一种福流的状态。人际关系就不用做太多的解释了,就是跟人相处的一种能力。

另外一个就是意义,你能不能找到一种归属或某一样你认为超越自我的一个东西,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感,也是现在很多人缺失的东西。

去年我有次接触到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个副主任,每当北大有学生有自杀倾向的时候,他就要去做干预,每年大概会有几十例,而他们也不是完全都能成功。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就发现,那些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危机呢?原因就在于缺乏生活意义。有些孩子表面看特别正常,但是你去问他为什么有这种自杀的念头或者举动时,他们一些共同的说法就是我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特别的虚无,好像没有什么可以追求的东西,所以这个意义对人非常重要,这也是幸福能力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另外一个就是成就感,你对目标实现的一个终极追求。

工作能力

客观上讲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社会的环境里面,不是说你自己觉得幸福就可以了,如果缺乏一些比如说工作的能力,你这个幸福感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为了应对未来工作种类和形式的改变,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呢?

这个其实是有变化的,这也是刚才讲的世界经济论坛未来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一个对比。2015年的时候提出最关键的十大能力是这些,2020年提出的是这些,红色部分是它的一些变化。

你会发现上升位数最多的是创造力,从2015年的第十位上升到了第三位,增加了情商认知弹性。情商和认知弹性恰恰是心理学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也是我们刚才讲的,当你应对未来工作的时候,其实你的软实力是越来越重要的。

能力就是习惯

虽然我们平常天天在讲,但我不知道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就是能力到底是什么?

什么叫创造力?什么样的孩子才会具有创造力?或者什么叫认知弹性呢?它会体现在一些具体的东西上,就是一个习惯。

比如我们说一个孩子学习能力很强,并不是说单纯讲他的智商有多聪明,而是会说比如他有很好的一个学习习惯,他知道举一反三,他遇到问题他会善于思考,通过各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他有良好的一个控制时间的习惯,他能够比较专注地去专注在某一件事情上,这样的一个习惯,专注力的习惯。所以能力就是习惯,或者我们可以说习惯其实是重于能力的,习惯非常重要。

习惯又是什么?在我们看来它其实是包括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你平常遇到一些什么事情你会怎么样去想它,当遇到这些事情你会怎么去做,这些都是一个习惯。

其实很多习惯就是一种方式而已,我们可以把它分成积极的习惯和消极的习惯。

积极的习惯主要有哪些?我想给大家分享几个公认的或者说我认为特别重要的一些思维习惯。

过程导向

第一个积极的思维习惯叫过程导向,我相信大家对这个词都不陌生,已经提得非常多了,但是到底什么叫过程导向,和常讲的目标导向有什么关系?

目标导向跟过程导向其实是不矛盾的,因为如果要去做事,你肯定是要有一个目标的,不然的话你就不用去做这个过程了。目标导向和过程导向就是说我要树立一个目标,然后为了这个目标我去想我所有的方法、动用我所有的资源,我努力地去实现它,把这个过程去做好,去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非线性思维

第二个积极的思维习惯,我们把它叫做非线性思维。可能这个对我们来说稍微有点陌生,但是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它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我们在生活当中就是每一个人可能都会面临很多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我们可以把它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可以叫做线性的事件。比如说我做一道算术题,我就有一个过程然后得到一个答案,从A点肯定能达到一个B点。但是生活当中更多的,尤其是走上社会以后其实是非线性的事件,比如说养育孩子这件事儿,包括谈恋爱、结婚、人际关系和人生规划都是非线性的,它并不是一个A到B的事件。

比如说谈恋爱,并不是说你付出得多了,你就一定能得到对方给你同等的一个回报,听起来好像这个事情有点简单,但是确实很多人会绕在这里面就出不来。

对那些线性的事件来讲,相对来说它的可控性是比较强的。但是刚才讲到的这些非线性事件,它当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的因素比较多。这个时候如果要是拿线性的思维去对待这些非线性的事件就会出现问题。

发展型思维

第三个是最重要的一个思维习惯,我们把它叫成发展型思维。一个人的固定思维是一个人相信他的基本体质,比如说他的智慧、智商和天赋是固定不变的,发展型思维则是相信他的基本特质是可以通过你的决心和努力而不断发展的。

发展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他认为上学就是为了学习,而不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他是注重学习过程的。就像我们刚才讲的这个过程性思维,他认为他努力越多能力提升得越快,他就觉得即使你有天分,你也得努力才能学有所成。

所以遇到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了,他认为是我努力不够,我要更加加倍地去努力,我要更多地付出时间或者尝试不同的一些学习方法,他都把这些作为努力的一部分。

那怎么去培养这个发展型思维呢?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家长其实在这当中是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也包括老师,你怎么平常去赞美孩子,你怎么去表扬他特别重要,所以这个时候就有一种赞美的艺术。

如果你要是通过其它一些方式,所以在他取得成绩的时候,你要称赞他努力的一个过程,这能够让他感到自信。因为结果是不可控的,每个孩子的天分是不一样的,他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或者说他面临的所有挑战当中都能取得一个成功的结果,但是这个努力的过程他是可以去做的,这个跟孩子的天分和背景都没有关系。

重要!培养能力的3个前提

尊重个性

刚才讲的这些思维习惯、能力等等,我觉得这是孩子能生活幸福、工作顺利的一个保证。但是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作为父母,你并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孩子的法宝,能够通过某种教育方式或者某种工具,让孩子就能够达到你想要的一个目标。所以尊重个性特别重要。

因为其实孩子性格是具有独特性的,我们想想世界上几十亿人,其实没有哪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性格,孩子肯定也是这样的。

我们要积极接纳孩子的个性,因为性格本身其实是没有好坏的,它只是他的一个特点而已。你只有在接纳的前提下去培养他的思维习惯,才能起到比较好的一个效果,而不是说想要去改变他。

适度调整和把握平衡

第二个,最最重要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要适度调整和把握平衡

刚才讲到尊重个性的时候可能有些家长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如果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他个性太张扬了,他会跟别人发生冲突吧。

所以第二个前提就是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要适度调整和把握平衡。这是我们父母在家庭教育当中应该起到的一个作用,就是要帮着孩子。

当然这种调整和平衡,我们一下会觉得好像陡然我的压力增大了,如果我要小的时候不把孩子这方面调整好,好像长大以后他就会遇到问题。

其实人的性格虽然稳定,也是具有可塑性的,而且这种可塑性是终生的,当你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只要认识到还是可以去调整的,但是最好的时机肯定是在小的时候,就是在他成人之前。因为那个时候他是接受型的,当他一旦形成了一种固化思维再去改变的时候,对他本身来说其实是一种很痛苦的挣扎、折磨,我要去改变自己固有的很多东西,它的效果就不会有那么好。

不追求完美

除了以上两点,第3点重要前提就是,在家庭教育当中一定不能追求完美

因为其实在父母成长的早期,我们的一个心态有时候是过分焦虑的,你总是想着我要帮孩子,要把他教育好,要让他有一个比较好的前途,要让他幸福快乐。但实际上他的幸福快乐是你能够完全给他的吗?肯定不是。

所以在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学会原谅自己放轻松,不能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因为孩子其实是特别敏感的,虽然他不知道你为什么焦虑,但是他能感觉得出来你是焦虑的。

其实说了这么多就回应到这个主题上了,怎么以不变应万变?

那就是我们要对教育孩子、对家庭教育这件事,要抱着刚才讲的这些思维方式,要有一种弹性的、非线性的和过程导向的思维来看待这件事情,这就是一种元认知。

如果你自己对这件事情不能用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那么孩子也就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思维方式了。(来源:搜狐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