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学过后的一段期间内,高中会召开第一次家长会。会上,新高三家长最关心的莫过于各类高考信息了;会后,也是围着班主任老师连珠炮般的发问。

家长们最常问的问题是:
“老师,您看我儿子能考上某某大学吗?”
“老师,您看我女儿应该考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
“老师,您看某某大学与某某大学比,哪个更好?”
遗憾的是,家长们一般无法从老师那儿得到明确的答案,问了等于白问。
为什么呢?



因为家长们问的这类问题,
第一个问题属于预测(能考上什么大学),
第二个问题是价值判断(哪所大学更好),
最后一个问题更属于决策(应该读什么大学)的范畴。
而无论预测、价值判断、还是决策,都不是现行教学考核模式下高中班主任必须承担的职责;相反,这些都是家长与考生自己应该做好的功课。
那么,家长们应该问哪些问题,才能从老师那儿得到比较明确的答案、有所收获呢?

依小帆来看,在参加家长会之前,首先要先做好预习工作,即了解自己孩子的定位。
你必须知道自己孩子从高一到现在,历次考试的排名波动范围,最好一次能考到年级的百分之多少?最差一次呢?多数情况下,是在年级的百分之多少到百分之多少之间起伏?
清楚了自己的定位,才能更加有的放矢的去向老师提问。比如自己的孩子,最高一次考到了年级的前30%,最差一次则落到了年级的70%的位置,而多数考试,是在年级的40%到60%之间波动。
那么,第一个问题“我能考上某某大学吗?”,不妨改为问:“老师,请问我们学校17届年级排名40%左右的同学,考上了哪些大学?排名60%左右的同学又考上了哪些大学呢?”

通常班主任都掌握上几届的高考升学信息,这样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获得明确的答案。同样你也可以再了解年级排名25%以及75%的同学的升学情况。
这样,从本校往年的高考情况,你就可以大致推断自己的孩子最有希望考上什么档次的大学;可以把哪些高水平大学作为冲击与奋斗的目标;以及在发挥不佳、低潮的时候,可能会落入什么样的大学,做好心理准备。
再如第二个问题,自己的孩子适合读什么样的大学与专业,这属于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范畴。理想的安排,是从高一开始,就系统学习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来认识自我、认识专业、认识职业,从而寻找到自身的兴趣、能力特质与大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契合点;在高一升高二时选择与专业意愿和自己学科特长相匹配合适的加三学科。
B U T
如果你没能在高一高二选择加三学科前完成自己的初步生涯规划,则应该赶紧“补课”,针对自己所选的加三学科、以及各高校对加三学科的限考要求,了解意向大学的相关专业情况,“我的大学(专业)我作主”,而不是由班主任老师直接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
至于最后一个问题“某某大学与某某某大学哪个更好”,可以改为向老师询问,“上二届(与我孩子成绩相仿)的同学,报考比较多的大学有哪几所?”可以从学长学姐的选择中,来发现哪些大学更受上海考生的欢迎,给自己一个参考。

总之,与预测与决策类问题相比,更容易从老师那儿得到明确答案的,是历史信息与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由自己来完成预测与决策工作。希望小帆的体会能对您有所启发,在家长会上更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