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有关母亲及其子女教育

编辑:58ts  发布时间:2010/5/18 12:17:37 
本站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 付莲)近日的一个下午,来自北京、黑龙江、河北等地的十几位中年女性相聚在北京市海淀区莲花苑的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她们端坐沙发、围成一圈,虽话语温和,却讨论热烈,议题也不再是平常家长里短的小事,而是有关母亲及其子女教育的大问题。

    这些“妈妈”能聚在一起,既偶然又必然。据她们透露,此前她们都曾看过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老师撰写的《发现母亲》等书籍,并推崇备至,倾慕之余也很想当面向王东华老师讨教。黑龙江五常市母亲教育协会会长王艳华趁上京看病之机顺道往访,河北沧州市爱幼堂聋儿语训学校校长李树爽来京出差“撞了个正着”,其他几个姐妹也都“闻风而动”,邀约后相继来到了母亲教育研究所。

    《发现母亲》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其魅力何在呢?据记者了解,《发现母亲》是王东华老师倾注10年心血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它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阐述了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本书出版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曾一版再版,许多地方甚至一度脱销。“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从现在起,让我们全力推进中国的母亲教育运动。”“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写在《发现母亲》扉页上的这两句话成了贯穿全书的中心,许多读者认为这也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因为没有刻意的安排,沙龙的气氛随和而温馨。“我觉得教育确实是太重要了,利国、利民、利己。这是实实在在的,一点也不是唱高调。”来自北京银行系统的肖卉女士最先开了腔,“学校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固然重要,但父母是孩子一辈子的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还是父母,而更多的应该是母亲。”

    《农家女》杂志社副社长樊丽娟女士则希望大家多关注农村母亲的教育问题,“农村母亲也是很大的一个群体,而她们的教育却是空白。农村母亲的教育问题如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弄不好会拖我国教育发展的后腿。”

    “我是家庭教育的‘发烧友’。”一家杂志执行主编鱼朝霞女士的自我介绍引来一阵欢快的笑声,现场气氛更加轻松、活跃起来。鱼朝霞透露,她是2004年10月份开始接触家庭教育的,对这一领域比较感兴趣,曾写过一些家庭教育人物的高端访谈。她认为,现在应该对我国家庭教育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了。

    绿茶飘香、语意正酣,议题逐渐转到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上。李树爽女士所在的河北沧州市爱幼堂聋儿语训学校是在当地残联扶持下成立的一所公助民办专业学校,目前有近20名聋儿在这里接受正规训练。“残疾儿童的教育很辛苦,难度确实很大,但我从中也得到了很多快乐。”李树爽对未来充满期待,“我想把爱幼堂办成‘三条龙’,即家庭教育一条龙、聋人教育一条龙、早期教育一条龙。”

    来自北京栋宝婴幼儿早教服务基地的陈慧燕女士因为孩子现在北京工作,也随之来到北京发展。通过长期观察,她发现孩子的婴幼儿时期是教育最好的时期,这是人生打基础的时候。“母亲影响家庭,也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人应该对社会有责任、有贡献,做母亲的尤其要注重孩子的成长。”她说。

    “我们家庭教育的盲区太多了。”王艳华感叹道,“自从看完《发现母亲》一书,我决心这一辈子在家庭教育上走到底。”于是,她开始尝试组建专门为母亲教育事业服务的民间组织,把千千万万母亲爱孩子和孩子爱母亲的力量集合起来。在王艳华女士的热心张罗下,2003年五常市母亲教育协会宣告成立,并确定了3个工作内容:呼吁社会关注母亲,发动自愿者帮助母亲,组织母亲自我教育。目前,这个协会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围绕母亲及其子女教育的话题,相同的感受使十几位妈妈的心贴得更近了。走出母亲教育研究所,已是华灯初上,暮色渐浓,情谊也正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