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头条

【人物访谈】陈恩显:让每一名流动儿童有学上,再苦再累我也甘愿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8/1/11 8:24:52 

△2016年10月,NBA美国篮球联盟到访学校


2017年12月28 日上午,由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等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暨第十一届国际公益慈善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此次中国民生发展论坛暨第十一届国际公益慈善论坛上,备受各界关注的“2017民生示范工程”正式向国人揭晓,北京市石景山区黄庄学校以“解决打工子弟上学难题”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38302人投票支持荣登榜首。

据悉,北京市石景山区黄庄学校等单位的“民生示范工程”是从过去一年中记者、专家实地走访调研或各地政府、企业自荐的数百个民生项目中筛选而出,并经网上公示投票后,由专家终审评选推出。

近日,记者再次深入到黄庄学校,对黄庄学校创办人、法人陈恩显进行了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陈校长您办学之初一直是公办学校的教师,工作稳定,生活无忧。但当年为什么义无反顾地辞职来北京创办打工子弟学校?

陈恩显(以下简称陈)1980年我通过临河乡高中考入信阳师范学校,1982年分配到临河初中当老师,1987年调到息县二高任历史老师,在二高工作到1998年,在二高任教期间曾到广州民办贵族学校当了两年老师。我的老家在北京打工的人很多,据乡亲们反应孩子在北京上学很难,1998年来北京看亲访友时意外发现,老家在北京打工的人很多,但是孩子在北京上学很难,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很心。

那次在京的一个多月里,多次目睹了田间地头和旧货市场里的一群群无学可上的孩子,心痛不己。特别是到老乡易本耀创办的北京行知子弟学校参观,我看到了行知学校因无力扩大校舍而拒收300多名学生。那么多学生家长苦苦哀求,但易校长无奈地摇头。作为一个读书人,我知道,读书对于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多么重要,当时就下定决心来北京办一所学校。我想如果能办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就可以解决几百名流动儿童的上学问题。

当即决定辞职来北京办学校,但一经提出便遭到全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反对,但是我毅然决然地定辞职办学。从1998年办学至今,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独自或合作先后创办了十多所打工子弟学校,其中我在石景山创办的三所学校,在2000-2006年期间在校生达5000人左右(但2006年黄庄南校和科阳希望学校被政府关停)。近20年的办学历程,深切感受到低收入流动人口的不容易,而其子女上学难更是心头之痛。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让流动儿童有学上,避免当留守儿童,这就是打子子弟学校的功德。记得有一位记者采访时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多一所打工子弟学校,未来也就会少一座监狱”。


        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虽然取得了诸多成绩,基本实现了穷国办大教育的目标。但这个过程还是以牺牲教育公平为代价,您如何看待教育公平,我们目前应该怎么做?

   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公平在逐步推进,但对存在的问题不可也不能回避,流动儿童教育是目前最大的问题,这关系到几亿流动人口的切身利益,也是流动人口的心头之痛,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指引下,情况将会向着较好地方面发展。然而现阶段一些大城市在通过各种办法限制流动儿童进公办学校,对打工子弟学校采取不确定的政策使其越来越少,这样以来让更多的流动儿童变成留守儿童。目前最应该做的事情是让流动儿童跟随父母有学上,最大限度的减少留守儿童才是当务之急,也是推进教育公平最应该做得事情。

   目前,个别大城市对待打工子弟学校的做法,我们担心其将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那么这样以来,打工子弟学校会越来越少,甚至消亡,大量的流动儿童就会逼回老家而成为留守儿童。这将会对孩子的成长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化问题形成不利因素。可以说,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一样,是几亿流动人口乃至党和政府的心头之痛,他们才是教育公平和扶贫攻坚的重点之一。



记:据了解,在黄庄学校建设过程中,有许多热心人士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您能介绍一下吗?

陈:黄庄学校能从办学初期4间简易教室而发展成为目前北京市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打工子弟学校之一(占地17亩,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在校生1975名,各项设施齐全),主要是石景山区教委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共同支持的结果。教委和社会各界对我校帮助的事例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是:2010年宋庆龄基金会投资300万左右为学校修建爱心操场并购买大量体育及办公用品,2012年至2017NBA美国篮球联盟投资200多万元为学校捐建儿童阅读中心、活动大厅和翻修操场,英国儿童救助会为学校捐建卫生室,华谊兄弟公司捐建零钱电影院,世界宣明会十多年来始终在校开展各种捐资助学活动,杨澜阳光文化基金会为学校捐献大量乐器,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和亚洲开发银行也为学校捐献了大批物资。可以说我校是一个爱心大本营,每天都有感人的事情发生。

如果说社会各界对我校的关怀温暖如春,那么石景山教委对我校的帮助更是热情似火:2009年学校被教委审批为合法学校后,此后教委每年为我校学生免除学杂费、书费,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不但为学校配齐了教育、教学设施,还对学校的房屋进行了维修、装修。目前我校办学设施和公办学校相差不大,可以这样说:“没有社会各界和石景山教委的支持就没有黄庄学校的今天。” 



   记:我们知道,民办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国家现在也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来共办教育,《民办教育促进法》专门从立法上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您怎么看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

    陈:在政府的支持下,民办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作为公益事业是好事,如果有更多企业和个人能不求回报的投资民办教育当然更好。但我个人有一些顾虑,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不是已经到了众多企业、个人和组织都积极投入创办公益性学校的阶段,如果没进入这个阶段,不求回报的要求导致社会资金进入的减少,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也会减少,而现在从事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可能会因公益性而减少,这样就不利于中国教育的多元化。

希望《民办教育促进法》能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上真正起到重要作用,因为目前城市里的打工子弟学校基本是个人创办,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发展起来,为满足低收入流动人口的需要,都是低收费,自负赢亏,低成本运营,条件相对较差。但通过黄庄学校的发展之路,我认为打工子弟学校只要有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办学条件也会越办越好,也会成为解决流动儿童上学的重要力量,为此希望政府制定有利于流动儿童教育的促进法,促进社会力量来兴办高标准的打工子弟学校,并引导更多的慈善组织和社会各界帮助打工子弟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记: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城镇化比例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员进入城镇务工。随之而来,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有人说,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随迁子女在当地学校就读政策,然而,现在非京籍学生在北京上小学的难度明显增加。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我认为,这种说法还是比较正确的,让随迁子女在公立学校就读应该是根本的措施,流动人口在随迁地务工,经商、交税、居住,政府让其子女进公办学校就读,也是当地政府的义务。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当地政府也有一定难度:其一,当地的教育资源往往是根据当地居民需要布局,在形成之前,没有考虑到流动人口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中城市教育资源不足是肯定的。其二,流动人口在城市里居住也是流动的,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流动,比如北京十年前流动人口基本居住在四环左右,而现在基本住在五环外,而政府设置的公办学校是固定的。其三,流动人口中的低收入家庭忙于生计,无力照顾孩子,必然对学校提出一些特殊要求,公办学校是很难做到的,而打工子弟学校可根据家长的需要而采取灵活机动的办法,以满足家长的实际需要。从政府和流动人口两方面考虑,以公办学校全力接收为主,而民办学校(包括打工子弟学校)协助为辅,可能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解决流动儿童上学的一种好办法。



记:民办学校工作忙责任大,您目前的工作状态怎样?

陈:目前的工作确实繁忙,同时压力很大,作为2000多名师生学校的负责人,需要承担学校的一切责任,但繁忙和压力我愿意承受,因为我知道自己做的事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记:在办学过程中,哪些事情让您难忘和感动?

陈:让我难忘和感动的事情很多:从1998年办学至今,一路走来,北京很多好心人对学校的理解、宽容和支持使学校坚持下来,并且越来越好,我感恩这些好心人,办学之初,厕所围墙倒塌,我自己赤脚和泥修墙时,被一位检查的领导看到,该领导后来同我说,自从看见那一幕后,我就有了一定帮助你的想法。感恩全校师生和家长,感恩在低工资状态下教师对学校的不离不弃和无私奉献。感恩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企业、组织,他们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支持帮助,使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变。感恩各级领导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感恩200210月上级领导邀请让我代表打工子弟学校走进国务院,反映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感恩20039月国家领导人为流动儿童题词“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温暖了成千上万流动儿童,大国总理,大爱无疆。感恩20111月在国家元首访美时录制的国家形象宣传片里,让我校作为打工子弟学校代表出现,反应出领导对打工子弟现状的重视。感恩201712月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38302人投票支持学校)我校被评选为“2017年民生示范工程”,这是对我校近20年来办学成绩的充分肯定。



 记:您为首都北京大民办教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那么我们想知道您如何评价自已?

陈:我作为一个农民子弟,做了一件有益于农民子弟的事情,是应该的,也是心甘情愿的。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一拨又一拨流动儿童走进学校,有学上,有书读,我很欣慰。心存善念,天佑人助,为流动儿童就学和社会稳定做出自己应该做的努力,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称赞,我很知足。谢谢!

编辑:杨   柳       审稿:海   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