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本市部分知名中学的掌门人换了新面孔,其中立新学校新任校长曾军良、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北京十八中校长管杰等之前均担任过十一学校副校长,加上十九中校长余晓灵、玉渊潭中学校长方志坚以及中关村中学校长邢筱萍、北理工附中刚退休的校长曲艳霞,北京十一学校已培养出一批业已成名或正在快速成长的优秀校长。 和十一学校这一“校长培养的摇篮”类似的名校还有人大附中。在人大附中特别的人才培养体制下,该校部分副校级干部纷纷担当重任,担纲多所中学的掌门人,包括人大附中朝阳学校校长沈献章、北航附中校长于秀娟、翠微中学校长宋官雅、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校长舒大军和书记许作良等。 “‘校长摇篮’现象的出现,首先和两所名校在教育教学上所创造的成绩被社会广泛认可有关,也取决于两所名校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多位接受采访的中学校长和业界专家如此表示。 据了解,作为京城基础教育目前的制高点,人大附中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同样身为北京中学领军集团的重要成员,十一学校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成为现象,该校更因其教育体制和课程管理的改革闻名全国。 多位出身十一学校的中学校长均感慨道,十一学校的“大气和大家风范”注定其成为“校长培养的摇篮”。据介绍,过去10多年,十一学校从全国各地吸纳众多优秀人才,仅特级教师和管理人才便达到几十位;今天发展为北京名校的十一学校“大气地”像外校输出优秀的管理干部、理念和经验。当然,十一学校的成就以及学校干部、教师的成长和两位名校长——李金初和李希贵密不可分。 对十一学校八年半时光心存感激的曾军良校长告诉记者,十一学校的文化和两位校长帮助他养成了更理性、系统地把握学校管理的眼光。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便进入十一、参与并见证十一学校快速崛起的管杰校长过去三年担任北京十二中书记,同时融合两大名校特色的他对当初十一学校培养干部的独特举措记忆犹新,包括“校长轮值制”、副校级干部选拔中的全体教职工现场答辩制度等,“校长选拔机制和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是从学校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培训出来的。” 在方志坚校长看来,今天学校的管理者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能人”,而且是“明白人”、“过来人”,即政治素质、道德品德过硬,教学和管理能力突出,同时了解并把握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教师、班主任、年级主任等不同岗位都是过来人,指导起来得心应手。 业内专家认为,对于人大附中、十一学校等在学校文化比较成熟的名校来说,部分优质管理者的输出整体上不会影响学校现有的优秀品质。事实上此举更是名校盘活并重组资源、扩大资源辐射面的创新之举,为新一批新校长和他们在名校的接班人都创设一个更大的施展能力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