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 放下架子 触动灵魂
——四川宜宾“德育三化”模式改革成效明显引关注
朱俊聪
近日,笔者从四川宜宾县教育局获悉,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针对原来学校德育工作目标“高大全”、内容“假旧空”、方法简单无力、评价主观模糊、实效性差等问题,该县把德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实践,总结提炼出了“德育三化”模式,即德育目标具体化,德育活动主题化,德育评价情境化。并把它作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长效教育机制建设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把研究目标确定为构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自成体系、便于操作、能够量化的创新性德育模式。经过近8年的深入研究,该课题已经全面走向区域性示范阶段,参加实验的教师、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具有针对性、创新性、贴近性、全时空、情景评价等特点。
“德育三化”模式一经提出,便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德育主题活动实行每年一个重点,每月一个主题,每周一个活动,每天都有内容,凸显德育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首要地位。宜宾县从2007年起开展系列主题班会课大赛,2007年的主题是“弘扬传统美德”,2008年的主题是“文明礼仪伴我行”,2009年的主题是“自立自强我能行”,2010的主题是“学会关爱”,2011年的主题是“学会感恩”。
确立“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三爱’教育为核心,以基础文明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具体目标。
按中小学各学段确定德育具体目标,制定具体的德育实施方案,构建德育工作机制;各校分年级确定具体的德育目标;根据每一位学生实际制定具体的德育目标。如:
幼儿阶段:培养良好的基本生活、卫生习惯、行为习惯,懂得对教师、同学和亲人的基本礼貌。
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待人接物习惯和健康、开朗的心理,初步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质及诚信意识、环保意识等。
多维度确立德育活动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
根据德育时代性、科学性要求,教育局确立了每年的德育主题。各乡镇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细化德育主题,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内容”。每次活动有计划、有方案,有反思、有资料呈现。
德育活动主题设计从内容上分为:在培养思想观念上确立主题,如传统美德、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在培养行为习惯上确立主题,如从《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常规》、《校外行为常规》等规范中确立德育主题,加强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在培养心理健康上确立主题,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障碍矫治等。
德育主题设计还可从时间上、形式上、空间上细分,如长期性主题活动和阶段性活动主题等等。
构建多元化德育情景评价新手段,让学生在一个个情景中,表现出一个个向善向上的具体行为。
全县统一组织德育情景化评价,用来评价各校的德育成效。通过随机抽查询问师生、对学生现场设置德育情景、实行德育实践行为检测、设置礼仪常规现场情景、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现场情景、安全法制教育、饮食卫生现场情景等,对学校德育效果进行不定期和定期集中、量化评价。
学校通过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每周评、每月评、每期评、年终评的全程评价。对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在社会讲社会公共道德、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等方面的评价,作为对教职工德育工作评价的主要依据,从而达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目的。
同时,积极建立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结合”教育网络,认真吸收家长对学生的德育评价、对教师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并与相关人员的考核挂钩。县每年表彰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全县百佳儿童、百佳少年、百佳青年,评选表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各校每年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十佳”学生及进步学生、各类小明星,评选表彰优秀家长等,努力调动和激发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育人积极性。
近年来,宜宾县深化德育改革,推出德育新思维,以“德育三化”模式推动了全县学校德育方式、行为和效果的巨变,闯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通衢大道。
编撰了《与美德同行》丛书出版。经过多年的勤奋耕耘、全面总结,宜宾县组织精干力量把研究成果编撰成了《与美德同行》丛书,由新蕾出版社出版,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学期一册(高三全一册),共计23本。丛书一经问世,便受到该县及周边市、县广大教师,国内领导、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
《与美德同行》丛书,为班主任德育教育提供借鉴、创新的蓝本,也为学生自主教育活动、教育体验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学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品质。该县在德育“三化”模式理论指导下,扎实开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学校德育成绩斐然,学生中的先进个体、先进群体层出不穷,涌现了革命烈士刘彬(县一中)、四川省十佳少年曾弟勇(王场初中)、全国百名小院士之一的郑沁文(县一中),还有捡到一万元巨款主动归还失主的古柏乡大民小学三年级学生欧阳平,蕨溪中学“校园绑架案”中舍己救人、机智勇敢、成功化解校园危机的赵果元,智救落水母子的永兴镇四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李长林,主动退还邮局多给1300元现金的县二中学生黄晓丽,长期关心照顾生病同学的县一中2008级9班学生群体等等。
大大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全县教师在德育“三化”模式的引领下,学会了反思,大大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如王场乡代课教师陈自富在参加了主题班会课后反思道:“教育应该是一场及时雨,教育让学生在爱的阳光里健康成长。我选择了亲情教育为主要内容,努力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可以说,用最感人的打动学生心灵,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的共识。又如泥溪镇月波初中
校园文化特色逐渐形成。各学校广泛开展德育创新活动,并逐步成为一些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如柏溪镇育才路小学的“绿色教育”、柏溪小学的“阳光教育”、高场镇小的“和美教育”、观音镇小的“人文大课间”、高场镇中的“雅行教育”、白花中学的“感恩教育”、柳嘉职中的“创业教育”等等。各校德育活动开展深入持久,形式生动活泼,效果实实在在,已经成了该县提升教育软实力的重要抓手。
社会效益日渐明显。该县创新德育方法,创建德育载体,促进了学生快乐成长,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教育行风满意度评比连年全县各行业前列,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逐年提高。白花镇黎明小学利用农民赠送7亩土地建立“黎明基点校劳动生产小基地”,培养了学生良好习惯。学校利用基地上了蔬菜种植、管理劳动等主题实践课近400节,学生参与率100%。一些家长对此深有感触:“娃儿现在回家比过去肯帮忙了,比过去更加勤快多了!”同时,该县“德育三化”模式的理论经验文章先后在《教育导报》、《德育报》、人民网、中国网、中国教育网、新华网四川频道、中国网西部高地等媒体刊发,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这些事实和评价,凸显了宜宾县德育“三化”模式实施的丰硕成果,也清晰传达出该县教育日新月异发展激动人心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