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成浩
读书改变命运,正受到现实的挑战,许多农村子弟放弃高考,而其他的向上通道也越来越窄。学费贵、就业难,令“读书无用论”又开始在不少农村抬头。(8月28日《人民日报》)
2009年,全国84万应届毕业生退出高考,导致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生总量首次出现下降。2010年946万高考考生中,弃考人数接近100万。越来越多的农村学子放弃高考,实在是让人心寒!人们不免要问:农村学子宁愿放弃高考,谁之过?
笔者认为,首先是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造成的。一直以来,多数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甚少,以至于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使得城乡教育差距越拉越大。一些山区学校教育设施陈旧,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数量不足、水平不高、骨干教师短缺的问题。还有,城乡教师待遇差距过大,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优秀乡村教师流向城市。
这就造成了农村孩子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自然就考不上重点中学,更考不上名牌大学,自然也就找不到好的工作。相反,城里的孩子如果有个“官爸爸”、“富爸爸”,他们考不上名牌大学,却可以通过“找关系”找到好的工作。可是,农村的孩子靠什么才能找到工作?
其次,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现在,对大学生们来说,毕业即意味着失业。近年来,随着大学的年年扩招,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使得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以至于出现了研究生争当高尔夫球童、搓澡工、清洁员等尴尬的场面,甚至还出现了“零工资”就业的怪现象。可以说,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极大打击了农村学子的“求学热情”。同时,近年来,各地“萝卜招聘”事件层出不穷,对农村学子更是不小的打击。正如一位农村学子所说,“花了五六万元,上了四年学,到头来找工作还要拼爹。”话里的辛酸与无奈只有农村学子才能体会到。
还有,近年来大学高昂的学费,使得农村学子上学成本远远低于毕业回报。付出就有回报,这在农村孩子身上并没有得到体现。原来,很多农村家庭为了让孩子走出贫穷的山村,他们不惜“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女上学。然而,现实中昂贵的大学费用、严峻的就业形势并没有让多数农村家庭“因学脱贫”,反而是“因学致贫”。
为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会宁县贫困家庭普遍负债在5万元左右,相当于10年以上的家庭纯收入。在甘肃省,近几年返贫人口中,一半左右因教育支出过大返贫。一个家庭节衣缩食供养一个大学生,最终却找不到工作,这种巨大的反差显然让家长无法接受。所以,现在很多农村家庭宁肯让孩子早早学点技术就业,也不愿让孩子上大学。
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农村学子放弃高考既是一种理性选择,更是一种无奈之举。农村学子弃考、名牌大学农村学生比例大幅下降已向社会发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有关部门应该深思。此文发表于8月31日《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