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谈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编辑:于灿辉  发布时间:2010/6/3 11:56:17 
 

 

谈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章摘要: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创新是教育的生命,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作为学校必须大力倡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师应立足转变教育观念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和增强学生质疑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学生,要积极思考,树立自信,敢于质疑,敢于对已有知识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和思路。

关键词:课堂教学     质疑意识    创新能力     以学生为本   素质教育

“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门艺术。”可见,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方式,而是把教育看作是人类文明再创新发展和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径,彰显教育本来面目。事实上,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类文明进行传承与发展的社会性活动,其本身富有知识的创造性和发展性。与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我们所倡导推行的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是否等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我们的回答是:绝对不可等同。今天,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一种创造性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创新教育,更是一种发展性的社会活动,应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水平,让学生在质疑中获得新知识、新方法、探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并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为今后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意识的养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我们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质疑应试教育思想,突破应试教育束缚。

观念决定行动。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要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创新教育必须赋予学生以自主发展的能力,让教育应成为为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升人的生活品位和生命质量,为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人主动、和谐、自由、完整、可持续、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让人的先进价值观得以确立,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人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普遍得到提高的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要求学校必须拥有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参与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教师应具有反思其角色的意识,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教育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教育监管能力、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对学生的责任感、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结构以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意识。创新教育应当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培养学生“问”的意识,增强学生敢疑精神,使每一个学生敢于对教育观点、教育过程提出质疑,让学生树立创新的教育价值观;教师使用创新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实现由对教材知识的“学会”到教材知识的“会学”的飞跃,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运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符合。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质疑创造精神。

古之学者认为“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问”成为思维不断创新发展的火种,质疑成为创新的先导。人的思维活动是由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引发的。正如著名教育家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精神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力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不断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达到“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学习境界,从而激励学生学会质疑,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关系被紧紧束缚在师道尊严不容触犯的关系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学生则成为教师的奴隶,沦为教材的附庸,模仿与服从成学生遵守本分的象征,任何一点的“奇思妙想”终将成为学生“忤逆师门”“无中生有”“标新立异”甚至是“异端”的代名词。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又将培养和造就怎样的国之栋梁?更不要说创新人才的培养了。新课程改革旨在打破这种所谓权威的统治,重新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下学习,强调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共长,平等对话;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卫道士”,而是与学生共同研读学习的良师诤友,学生拥有了自主创新发展的生活空间,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教师认同和赞许;学生拥有了展示自己睿智才华的机会,变得敢说、敢问、敢思考,变得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质疑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教师“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育理念成为现实,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教育的本职功能显示的更加淋漓尽致。

三、鼓励学生质疑,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怀疑是创造的前提”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发明创造的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瓦特的蒸汽机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学说、哥白尼的日心学说……。无不是对人类已有文明成果的质疑发展而来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产生质疑,恰恰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我国古代文人提出“学贵为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学从疑生,疑解学成”“尽信书,不如无书”。作为当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并尊重学生的疑问。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写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实际上是对师尊弟贤的铮铮写照,充分体现了教师对的学生尊重,展示了古人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它的模式是“S(刺激)——O(启动)——R(反应)”的教学内容及心理变化过程。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奥苏伯尔的“意义接受论”都属于“S——O——R”教学论范畴。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处处设疑、置疑、释疑,充分体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层次性、综合性、抽象性、概括性等思维品质,就象布鲁姆所说“能把一些思想重新综合为一种完整思想,产生新的结构和新的思想,即创造思维能力。”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实现这种变革,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质疑水平放在课堂创新教学中的关键位置。

四、增强学生自信,提高学生质疑心理素质。

质疑是一种探索,更是一种创新的心理素质。质疑是人类创造思维发展的精华,只有拥有质疑精神的人,才具备创新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充分说明了生活中“问”的重要性。“问”是发明创造的关键;“问”是一种疑,是一种思索,更是一种创新与发现,没有了问题意识就等于没有了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具有敢问的自信心和自觉意识。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景,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其成为拥有自信的人。教育家魏书生鼓励学生:“坚信自己是具有巨大的潜能的”“放声高呼,我能成功”让每个学生牢固树立“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拥有了自信,学生才敢于进行创新思维,才敢于对教材的知识、对教师的讲解、对已有结论提出置疑,我们的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做到“不唯师”“不唯书”“不尽信书”,我们的教育才会迅猛发展,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

总之,21世纪作为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纪,创新成为这个世纪的主旋律,创新人才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显得更加凸出。学校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大力倡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入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其历史使命。

参考资料:

1、杨燕钧、叶伯诚 《教育学简明教程》   1993.12    海南出版       P196 

2、孔锴         《当代教育新理念》     2005.1    北京出版社      P97

3、张军兰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998.11  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