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名校展示

以精英“小高地”构筑教学科研人才“大摇篮”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www.zgddmx.com  发布时间:2011/12/27 11:35:58 

                  以精英“小高地”构筑教学科研人才“大摇篮”     

            ———山东工商学院实施“125人才工程”回顾

 

                                     刘海军

 

完成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26项,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省科技进步奖5项、省教学成果奖4项,出版学术专著15部,发表高层次学术论文57篇……这便是山东工商学院8年时间内,该校实施“125人才工程”所取得的累累硕果。

 

为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学科研队伍,山东工商学院自2003年以来,以“125人才工程”为引领,为学校成功培养和聚集了一批高端和高素质人才。同时,通过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标杆效应,带动了全校的人才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使精英的“小高地”演化为教学人才的“大摇篮”。

 

谋定8年人才建设大盘

 

进入21世纪,世界科技变革大潮奔涌,各高校科研实力的角逐更加凸显为高素质人才的集聚。面对机遇和挑战,山东工商学院将高层次人才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及时作出了一系列决策和部署。

 

“高层次人才以其在本学科领域具有的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大社会影响,对于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没有高水平的人才,就没有高水平的成果,一个学校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时任党委书记毕宪顺表示,高层次人才是学科方向的决定者,是学术活动的核心。高校必须把培养和引进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带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

 

谋定而后动。为了加速学科带头人的成长,造就一批科研拔尖人才。山东工商学院在2003年5月颁发了《学校“125人才工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计划从2003年起利用8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和引进 10名在同学科国内领先的学科带头人,20名在省内一流的学科带头人,50名在省内领先的学科带头人,命名为“125人才工程”。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校办学实力的提升,为加速学校科研梯队的形成,该校又对该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在2006年5月颁布了《办法》的修订版,进一步明确“125人才工程”每年遴选一次,管理期为4年,每两年考核一次。三个层次的人才有着严格的入选条件,国内外符合条件、具有相应资质的学者皆可报名竞聘。竞聘成功后,必须在管理期内完成一定的科研教学任务,从而为推动全校总体科研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指明了方向。

 

构一流环境引一流人才

 

根据《办法》的具体要求,入选“125人才工程”的各层次学科带头人均需要主持完成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项,出版独自撰写的高水平学术专著,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学科建设需要人才,学校发展需要人才。为聚集这样一批高素质人才,山东工商学院首先将资金投入向高级人才倾斜,以激励教师、学者高起点科研的积极性。8年间,凡入选“125人才工程”的人员,除按相应的正常工作岗位享受岗位津贴外,学校每月发给特殊岗位津贴。如在管理期内完成具体任务和目标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人选月津贴分别比正校级干部高出5000元和1500元。

 

同时,对引进和培养的高级人才,该校努力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政策留人”的良好氛围。为此,山东工商学院党政领导将求贤若渴的心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125人才工程”实施期间,学院领导每年都要亲自看望在外地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教师,与他们一起进餐,向他们通报学校发展情况,期望他们学成后回校做出贡献。2003年,从日本归来一名社会学博士,有意到山东工商学院,该校领导知道后立即派人事处前去接洽,陪同这位博士参观校园,向他介绍他所学专业在该校的发展潜力,热心解决他的家庭困难,海归博士感动于山东工商学院的人情温暖,毅然决定落户于学校,为学校效力。“很多原本打算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发展的博士研究生,终被改校领导的真情打动,选择了回校继续任教。而在这些回校的博士中,很多已经为学科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成为各学科的带头人。”

 

筑巢引凤建科研高地

 

栽下梧桐树,凤凰自飞来。通过“搭建一流平台,创造一流条件,营造一流环境”,自“125人才工程”实施以来,山东工商学院共有32人次先后入选 “125人才工程”,其中3人入选“125人才工程”一层次、12人入选二层次、17人入选三层次。

 

尽管只有32人次,但“125人才工程”在8年间共主持完成课题3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26项;获省部级奖29项,其中,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省科技进步奖5项、省教学成果奖3项、省软科学奖等8项;出版学术专著(含教材)15部;发表高层次学术论文57篇,其中A类文章4篇、B类文章27篇、C类文章26篇。

 

“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果,‘125人才工程’更带动了山东工商学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在教师中间形成了高起点科研、精细化教学的优良风气,为该校带来了巨大的无形财富。”王广成说。

 

以“125人才工程”为引领,山东工商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止到2010年底,该校共引进各类人才200余人,教职工总数由997人增加到1157人,其中一线专任教师由563人增加到706人。专任教师中,硕博比例由64.12%提高到84.28%,其中博士比例由9.59%提高到18.84%;中级职称以上教师比例由58.61%提高到92.92%,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由36.59%提高到40.08%;6人入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入选烟台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入选新增全国优秀教师。

 

精心培养人才“大摇篮”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人才资源作为教学、科研、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在高校改革发展中担当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尽管长达8年的“125人才工程”已经结束,但山东工商学院刘全顺院长表示,学校今后仍将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关键在人才”的理念,将把师资队伍建设当作提高办学水平的头等大事来抓。

 

山东工商学院在《“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欣喜的看到,学校已经为今后的人才队伍建设绘制了新的蓝图。未来五年,该校将以建设有特色开放式工商大学为主题,以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为主线,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学科强校、人才名校”战略,全面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快速发展。

 

学校党委书记魏金陵表示,今后山东工商学院要牢固树立学校出名靠教师,靠大师、名师,靠知名校友的理念。建立校领导联系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制度。坚持五湖四海引进人才,千方百计培养人才,各得其所用好人才。同时,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引进特殊优秀人才。加大资金投入,重点用于高端领军人才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中青年后备人才培养和师资培养等。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为纽带,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完善“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大力培育和锻造一批凝聚力强、学术水平高、有较强竞争力的精锐团队。

 

“通过各项努力,学校将力争在‘十二五’末期,力争1-2个学科全国知名,2-3学科全省领先,部分学科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水平优势学科群,基本形成与有特色开放式工商大学相适应的科学的学科体系。”院长刘全顺说,“同时,力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增至6-7个,校级重点建设的二级学科增至30个;学科(学术)带头人增至100人;强化建设学科博士比例达到50%以上,重点建设学科博士比例达到30%以上。”来源:中国教育品牌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