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校长为何支持学生逃课?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www.zgddmx.com 发布时间:2012/1/6 17:39:08
台湾大学新生训练第一天,校长李嗣涔对大学新鲜人发表演说表示,支持大学生“有目的”的逃课;若学习教室外的学问,理由正当,他允许逃课。(《中国新闻网》)
当然,在支持学生有目的逃课的同时,李嗣涔校长也特别强调:“没目的、漫无目标的逃课最好不要。”对于记者的疑惑,台湾大学主秘张培仁做了补充说明:台大校风自由,上课多不点名,学生若有其他社团要务而逃课,要向老师报备,由老师全权处理。“台大学生要自己衡量逃课造成课业进度落后的代价。”
堂堂大学校长,该不该公开发表支持学生有目的逃课的言论,我想不是一个大问题。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同学一片静默。如果我们对大学的功能与大学课堂的现状略加了解的话,恐怕就会如那些质疑辜鸿铭辫子的学生一样,只能用静默来面对台大校长的言论了。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首要职能,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讲得很清楚了,既要掌握文化知识,又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既要有创新思维,又要有社会实践能力,既要全面发展,又要个性发展。有些内容,是课程学习和考试无法衡量的,就如李嗣涔校长说的“个人品格显现在日常小事中”。其他的课程学习,现行考试方法下的考试成绩也往往很难真正衡量学习的质量。
民国时期,有很多教授的考试方式很特别。比如,1932 年清华大学的语文考试,陈寅恪出的题目就是让学生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很多考生就对不上了,只有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张政烺对出的“胡适之”勉强及格,经过后来多年的琢磨,张政烺才发现正确的的答案应该是“祖冲之”,因为“胡适之”的“胡”字,跟“孙行者”的“孙”字平仄不协。还有的教授,一门课程上完,根据学生课堂上表现的水平,就给出了成绩,学生不服,教授便问他一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授就给学生解释,为什么只能得这样一个分数,学生哑口无言。我想,如果今天的大学生,碰到的都是这样的老师,估计敢逃课者将很少。
再看如今的大学,逃课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了。除了显性逃课,隐形逃课更是普遍存在,人坐在课堂上,却在做其他的事情。原因不用赘述,要么是老师的授课不具有不可取代性,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听课者的水平;要么是考试方式落后,学生通过考试前的突击,完全可以通过考试甚至取得很好的考试成绩。学生通过听课学习所获得的创新思维与个性发展微乎其微。
台大的妙处,就在于两个转移,一是将允不允许学生逃课的审批权转移给了授课教师,要吸引学生必须到课堂听课,授课教师就必须在授课质量上下工夫,真正让学生感到进课堂与不进课堂是完全不一样的;二是将是否逃课的衡量权转移给了学生,学生要衡量逃课会不会造成课业进度落后,要衡量逃课是否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是去学习教室外的东西,这样学生就会对自己的选择与决定负责了,也更好地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了。
笔者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说大陆的大学也应该向台湾大学学习,允许和支持学生逃课。但对如何提高授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李嗣涔校长的讲话细节无疑是给了我们一些启发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