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打工子女社区教育需求调查报告称:超过半数的孩子明确表示喜欢城市生活,没有恋乡情结,打工子弟学校里,音乐、美术、体育和科学的每周课时数,低于国家标准25%~55%,北京地区打工子弟学校科学课的开设几乎为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资源双重匮乏。
该调查由8个城市的10家公益机构联合完成,共有近400名9岁以上的儿童参与。调查发现,这些孩子有70%在学龄前跟随父母从农村进入城市,均就读于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或指定接收外来打工子女的公立学校。 根据2011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年,农村随迁子女已经增长到3609万。有超过50%的孩子明确表示喜欢在城市生活。
“美术音乐课程的不足不仅是在数量上,在质量上也远远低于城市里公立学校水平。”调查机构之一的新公民计划工作人员岳毅桦告诉记者。在调查走访大量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时他们发现,由其他学科的老师或者司机等行政人员兼任学校音体美教师的情况非常普遍,因缺乏器材,空手上课更是常态。此外,北京地区98.94%打工子弟学校每周不上科学课。
此外,超过40%的孩子表示父母从来不给他们讲故事,还有超过50%的孩子表示父母很少给他们讲故事,不到25%的家长能经常辅导孩子的学习。岳毅桦称这些数字反映了打工子女家长辛苦谋生存的同时,受到工作时间、工作性质与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投入在孩子教育上面的时间和质量都是有限的。 据重庆的公益机构绿叶义工进行的“打工子弟社会融入项目需求调查”显示,打工子女家长的工作时长在8小时以上的占总数的67.67%,有48.76%的家长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占25.62%。
公益组织呼吁,打工子女亟须社区教育的支持,以帮助他们拥有更多正面的生活能量。岳毅桦说,社区教育有灵活时间,适应孩子要帮忙家务、照看弟妹的需求。(记者 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