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头条

十年砍柴:古代高考状元的考运、官运和才能

编辑:58ts  发布时间:2010/7/5 19:38:43 

十年砍柴:古代高考状元的考运、官运和才能

 

十年砍柴 知名网友

每年高考结束后,“高考状元”的话题总会被提起。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一再要求各地不要热炒“状元”,但中国民间对考试牛人的崇拜传统根深蒂固,岂能是行政部门的一纸公文就能改变的?

去年开始,有一条报道一次次被人引用: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高考状元”中,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全军覆没。今年北京高考理科第一名的李泰伯,在高考前申请美国十余所大学被拒,也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舆论对“高考状元失败”案例的关注,恰恰说明中国人对考试成绩的异常重视。本来嘛,一个人善于考试,并不当然等于他其他方面的能力很突出,这是个常识。而在多数国人看来,高考状元不能当大官,做大买卖或做大学问,就是超级失败。这是一种可笑的想法。

拿今天的“高考状元”和古代殿试的状元、会试的会元、乡试的解元来对比,有一种关公战秦琼式的滑稽,因为两类考试不但内容完全不一样,且其所要选拔的人才目标也很不一样。现代的高考,是基于现代教育制度基础上一种为大学选学生的考试,现代大学除了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综合素质外,培养的是各类专门人才;而古代科举考试呢,完完全全是为了选拔官员。那么考试的内容、考试程序的设计以及遴选人才后的培养和使用怎么可能是一样呢?蔡元培先生当北大校长后,首先致力改变的就是京师大学堂遗留下培养官老爷的“不良资产”,明确告诉学生,大学不是培养做官的。当然,现代从政者、企业家多数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但高考的第一名和其在官场、商场的作为并没有什么逻辑关系。

一些人拿黄宗羲、蒲松龄这些科举不得志而后世享有大名的人和一些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进士甚至是状元、榜眼、探花对比,来论证科举的僵化。其实这种论证法也不严密,个案不能说明什么,就如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商人成为亿万富翁,不能证明读书对经商没有用处。在隋唐科举制实行以来的1500年间,科举选拔的确实是精英,多数进士,更不用说状元了,其综合素质还是相当高的。在那个时代,考运、官运和才能还是有相当的关联性。能考上状元、榜眼、探花的,首先他的智力、知识方面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再加上明清后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笃定进翰林院,做官的起点比二甲、三甲的高,因此官运强于其他进士再正常不过。而今日高考状元毕业后未必进入官场或商场、学界。

宋代的大文豪、大政治家,基本上是科举的得意者。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等。只有考中进士,他们才可能有位置,也才可能一定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南宋一前一后有两个状元宰相:秦桧和文天祥,撇开两人在后世的道德评价天壤之别,他们的官运都不错,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们的才华也很出众,文天祥的《正气歌》等诗文流芳千古,秦桧是大书法家,创制的宋体字,一直惠及到今天。

以晚清三位末代状元洪钧、张謇、刘春霖为例,他们三人都是货真价实的精英,无论是眼界、文才和做事的能力都是相当的出色。

洪钧带着妓女出身的小妾赛金花出使德国、俄国,出国期间,认真考察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预测欧洲将爆发战争。他曾向慈禧报告:“看中、欧形势而言,欧洲多事,则中国稍安。有见识者以为不出十年将发生欧洲战事。”并说:“英国则常为局外之观”,“惟俄国则有并吞之志”,“法国则复仇为心”,“德国则惟日孜孜以秣马厉兵为事”,“俄、奥两国现在甚有违言调兵增戍”。因此,他向朝廷建议:大清应“修明政事,讲究戒备”。同时,他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元史专家。(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南都网)

张謇就更不用说了,他是中国“近代实业之父”,一生致力于兴办实业和教育。而其思想更是相当的开明,看透了帝制的腐朽不堪,大力倡导立宪,是晚清立宪运动的领袖,整整一百年前的1910年,他主持了各省谘议局代表进京要求清廷尽快正式立宪的请愿活动。刘春霖也曾当过省谘议局和朝廷咨政院议员,在任议员期间刚正不阿,敢于弹劾大权在握的军机大臣。“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北平,策划华北“独立”。大汉奸王揖唐(他的科举同年),邀其出任北平市市长的要职,百般动员,被刘严词拒绝。(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南都网)

当然,进士、举人都是所处时代的精英,在他们之间,完全凭考试成绩分出才能的高下,那是不可能的。譬如左宗棠一生考运不佳,到老还是个举人,但其军事政治大才,晚清没几个人超过他。乾隆朝某一年殿试,本来读卷大臣根据试卷推荐江苏的赵翼为状元,陕西的王杰为探花。乾隆帝御笔审批时问旁边的大臣,国朝陕西人有中过状元的么?回答是“没有”,而江苏出过许多状元。于是皇帝为了政治上搞平衡,大笔一挥,第一名和第三名掉了个,王杰成了状元。可后来这两人都很有成就,王杰是治国之才,做到俗称“宰相”的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为官清廉。而赵翼成了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著有《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瓯北诗钞》、《瓯北诗话》等。但显然,这个群体的普遍素质高于没考上的“孔乙己”群体是不争的事实。

无论看古代状元或是评价今日“高考状元”,我以为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会考试的人不一定凡事都比人强,但撇开个案,从概率学上来分析,会考试的人总体上说,其知识和才能超过不会考试的人。不能迷信“状元”,但也不能因此否定考试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