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头条

优秀生源争夺,为何陷入“肉搏战”

编辑:58ts  发布时间:2010/7/10 20:54:37 

优秀生源争夺,为何陷入“肉搏战”

    昨天刚结束的高考提前批次录取 “硝烟弥漫”。本市“文科状元”刘诗尧在北大和港大之间斟酌再三,最终放弃港大全额奖学金,选择入读北大“元培班”。近年来,清华、北大“瓜分”理科前十名的基本格局被打破,形成北大、清华、复旦“4:3:3”的局面。

    一位连续三十多年奋战在招生一线的名校教授坦言,近年来,各大学,特别是好学校对优秀考生的争夺愈演愈烈,几近“肉搏”。

各出政策明争暗夺

    在国内不少省市,许多高分考生填报志愿前就成了“香饽饽”,包括清华、北大、复旦、中科大、港大等在内的多所名校招生组或电话联系,或直接登门,诚意堪比三顾茅庐,有的学校甚至给招生组设定了拿下高分考生的硬指标。

    在上海,由于实行“先填志愿后考试”,不少学校将文章做到了两个“前”字上。

    第一个“前”:填志愿前。据了解,北大、清华等校在沪招生组,每年都会圈定若干所往年高考成绩优异的“目标高中”,在学生尚未填报志愿时,一一探访,与其座谈交流。有的招生老师一星期要跑十多所高中,与100多位学生谈心,向其介绍高校情况的同时,也倾听他们的需求。复旦每年由各系大牌教授组成 “专业队伍”,在高中巡讲。

    第二个“前”,乃提前批。北大清华在第一批本科录取前,获得在“第零批”提前录取的政策,考生若“跳一跳”冲击两校未果,也不影响其后参与复旦、上海交大等校录取。这令不少优秀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趋之若鹜。

    自2006年起,复旦、上海交大获准启动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学生只需通过两校笔试、面试,即可被“预录取”;其高考成绩只需过“一本线”,就能在提前批次被录取。去年起,两校在沪自主选拔名额分别增加到500人左右。复旦更走出上海,在苏浙自主选拔优秀学生。今年,上海交大启动“五校联考”,联合清华、中科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学等名校共同揽才,显露“小高考”之势。

生源激战“内忧”“外患”

    生源大战为何日趋白热?教育专家分析,源自“内忧”、“外患”的共同作用。一方面,有些大学盲目“全面发展”,合并医学院、新建文科专业,从计算机、法学到行政管理专业,竞开热门专业。如此同质化竞争,在高招过程中加剧了“文、理、医”各类志愿的全面争夺。更关键的是,有的学校将招到高分考生作为其发展的 “特殊武器”——当年分数线高了,才能吸引来年更多优秀学生,如此不断循环,学校就有了源源不断的优质生源。于是,招到某省“状元”成了学校宣传时的“主打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分数崇拜”。

    另一方面,内地高校以外的教育资源也带来新的冲击。2007年起,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纳入上海市本科提前批次录取。目前,还有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15所港澳高校获准在考生参加统一高考的前提下,自主接受报名,并安排面试录取。这些学校往往以其国际化教育背景和高额奖学金吸引众多学子。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留学途径日益多元,越来越多高中生开始通过“洋高复”、“洋高考”,被海外高校提前录取。最近,沪上一家提供国际课程教学服务的全日制教育机构应届结业,143名毕业生参加经国际认证的大学入学资格考试,共获全球正规大学录取通知书逾700份,平均每人有5所海外大学可供选择。其中,获牛津、剑桥大学录取有14人,占比10%。据称,这样的“洋高考”预科班,全国有60多所,他们输送的一些生源直接流向海外。这些世界名校的“引力”不容忽视。

别停在“抢生源”低级阶段

    学校发展“一靠好学生,二靠好老师”,这是不争事实。然而,不少教育界人士担忧,如今高校往往在招生环节上铆足了劲儿,力图建立“先天优势”,却在更为关键的“后天培养”中,少有进取之心。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只靠录取政策来抢生源还属“低级阶段”,只有靠教育质量、教育回报来“抢”好学生,才是真正的生源竞争。

    录取优先不代表培育优先,眼下大部分国内高校吸收进优秀生源后,并未好好消化,没有通过学校培育使优秀生源变得更加优秀。相反,有的“状元级”考生甚至在大学校园中变得平平无奇。

    熊丙奇表示,在美国,有两大指标考量高校:其一,是新生选拔比率,即多少考生来报名、最终录取多少人;而另一项重要指标是新生留校率,也就是被录取学生在读期间有多少比例转校“另谋高就”。而在国内,一般只注意前一指标,忽视后一指标。事实上,国内“新生留校率”指标也难以考察。因为中国考生不可能手握多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没有能力与高校进行双向选择,入校之后二次转学的案例少之又少。

    两相对比,美国高校时刻面临着来自学生的选择压力,时刻会有学生投出自己的“选票”,因此也时刻注重比拼教学质量,留住学生;而中国高校还没有这种“被选择”的压力,只要把好学生招进来,接下来基本就是“太平无事”,并不必在教育质量上做足文章,让学生感觉学有所值。

    当然,眼下北大开出“元培班”、清华启动“摇钱树”(姚其智软件科学实验班、钱学森力学班、数理基础特色班)、复旦实行“大学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上海交大精选“交大理科班”,这些都是名校关注优秀生“后半程”的探索之举,但只有更多高校走出“抢生源”的初级竞争,高等教育才会真正进入良性竞争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