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校长风采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的成长之路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3/3/1 8:27:53 

      李明新,北京小学校长。1968年出生,中学高级职称,北京市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社会兼职: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当代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青联委员、北京市教育评估院专家、宣武区人大代表、宣武区青联委员、宣武区教育学会理事。

  荣誉: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美国华裔陈香梅校长奖章获得者,主持国家级课题研究,致力于学校教学管理与语文教育研究,曾获全国首届小学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出版课改专著《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活力说》、《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等。

  去年8月,“京城四大金牌校长”之一、时任北京小学校长的吴国通卸任。接替他的,是他一手培养起来、曾是北京市最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李明新。

  李明新从19岁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在北京小学任教。语文教师、教研组长、科研室主任、教学副校长,直至担任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的成长轨迹似乎有点波澜不惊。不了解李明新的人或许会以为,这个校长是他“熬”出来的。其实不然,一位同行曾赞叹“李明新具有近乎完美的人格”,说他谦和、儒雅、低调,很难听到一个人说李明新的“不是之处”。

  或许,这一组数据能够从一个侧面证明这位中师生确非平庸之辈:23岁被破格评为小学高级教师,32岁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37岁被评为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从迷茫到坚定

  1984年,16岁的农村孩子李明新考入北京市回民学校民族师范部。四年的中师生活,李明新一直担任学生会宣传委员,还是校园广播站的主持人,当过一届班长,学习成绩优秀。1988年5月,他和一批同学在北京小学实习了一个月。实习期间,教导主任经常来听他的课,甚至连班队活动课都来听,有时校长也来听课。他有些纳闷,但实习一个月后,谁也没对他说什么,他和同学们一道告别北京小学,回到了学校。

  当年的中师是定向招生,哪里来回哪里去,李明新要回昌平老家了。李明新的同班同学都陆续拿到了分配通知书去各区县教育局报到了,他左等右等却一直没有。又是苦苦等了三天,派遣证来了,让李明新到宣武区教育局报到。原来,北京小学想要一位男教师,李明新素质不错,当时北京小学的校长陈玉华几经周折终于把他留了下来。

  1988年7月1日,李明新到北京小学报到,成为当时北京小学唯一的一名男教师。从此,李明新就再没有离开过北京小学。

  刚刚工作了两个月,李明新从《北京日报》上看到一则全国朗诵大奖赛的消息。他选择了课文中一篇很短的散文,用一个小录音机录了音,把磁带寄了过去,竟然获得了散文组三等奖。组委会还奖励了300元奖金,当时李明新的月工资只有46元4角。李明新高兴极了,觉得自己还真有点能耐。

  不过,很受学生喜欢的李明新很快就感觉到了工作的乏味。全部工作就是早起吃早饭,进班,解决问题,判作业,备课,回宿舍。天天有处理不完的学生问题,想到统考也会紧张。“整天忙得昏天黑地,真是体验不到职业的乐趣。”

  半年多后,教研组长来听课,听完对他说:“你这样教,学生基本没什么收获。”这盆冷水,让当时自我感觉良好的李明新冷静了许多。他第一次听同事讲,语文教学不能只教情节,还应该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当时学校没有很浓的教研氛围,李明新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刚开始时效果并不明显。1990年,北京市宣武区组织教学比赛,李明新只得了三等奖,而与他一同到北京小学的一名女教师得了一等奖。这给李明新很大的刺激,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这是我入职后的一个转折点,可以说是一种专业的觉醒,第一次觉醒。”

  也是在这时,李明新开始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为什么任小艾、钱梦龙这些教师做得很成功,我天天付出却没有多少成效?这两个学生已经批评三个月了,为什么还是没有转变?班级什么时候能够不乱?他说,现在见到自己的第一批学生感觉挺愧疚的,“现在看来,当时许多做法是违背教育原则的。”

  这样的困惑,在李明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不时发生。

  新课改提出后,接受性学习成为被批判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改是革命还是教育创新?外国的教育理论都是对的吗?教学成功与否,谁说了算?李明新带着困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2003年3月初,李明新在学校推出的课改示范课被学校个别领导批评。他们认为,这节课不是真正意义的、课改要求的“新课”。

  为什么这不是新课改的课?全盘否定以往教学的课才是全新的课吗?难道语文教学就没有一点可以传承的经验吗?已经思考了半年多的李明新觉得自己是对的,用革命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是不符合现实的,教学应该在继承中创新,不能完全推翻。他决定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尝试。

  3月下旬,中央教科所在北京举办了课程改革实验区研讨会,一共有1000多人参加。李明新还是上了那节受到批评的,不是全“新”的课。他上完示范课后,会场掌声响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儿童文学专家、课改专家组成员张美妮当场站起来,说:“这是三天以来唯一成功的一堂课改课。它的成功就在于很好地处理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很好地把握了课改的理念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度’”。

  李明新心里踏实了。

  后来的课改实验证明了李明新所坚持的课改方向是正确的。他的《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构建“实”与“活”的学科教学》等文章受到课改专家和一线老师的高度评价。

      莫做教书匠,要当教育家

  北京教育学院杨文荣教授曾这样评价李明新:“李明新这个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明’,是谓明白之师,他追求的不是名师之‘名’;‘新’,是谓创新之师,他在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道路上不懈地探索实践,求新求变。”

  1995年是李明新专业发展的关键一年。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李明新从教学经验的研究转向了深层次的语文理论思考。他认识到,要想更好地推进教学,仅仅“跟着感觉走”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理论上更深入。也是从此开始,他激励自己:要当教育家,不做教书匠。

  在被评为北京市第一届中青年骨干教师后,李明新更是利用骨干培训班学习之际,阅读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反思,也写了大量文章,并自觉地在理论指导下反复进行了实践。

  北京小学的老师们都很喜欢李明新去听课,因为他听完课后,对教学过程的精彩与不足能够说出很多道道来。许多老师对他说,您想到的这些我怎么就没想到?李明新说:“其实我并不比他们聪明,他们读的书可能比我多多了,关键是理性认识的区别。”他希望年轻教师们能够注重科学的精神、理论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如果一个人的理性认识比较深刻,或者他的理性思维比较广,他会迅速地把对经验的反思上升到理论高度。否则,“总是就事论事,就方法说方法,说来说去总说不出新东西”。

  1997年,李明新被任命为学校科研室主任。他积极配合吴国通校长,要求教师写教学札记,做课题研究,以思想引领学校发展,用科研推进教师成长。在成为北京小学副校长,被评为特级教师之后,李明新申报并主持了“关于培育优质学生群体的研究”课题。他的“实”与“活”教学思想结合这个课题在全校范围得到了推进。

  现在,李明新虽然不再担任语文老师,但他还是和老师们一起备课,一起研究,并把每一次研究都当作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他说,自己并没有离开教学,只是转换了一种实践方式。

  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后,李明新感觉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更能够“跳”出课堂教学来思考问题。他思考教师发展问题也不限于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提升。

  “一所学校要发展,名师是很必要的,但名师不是最重要的。与其有一个名师,不如锤炼一个有名的团队。”李明新说。现在,北京小学在职的特级教师就有四位,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就更多了,学校老师也经常在各种教学比赛中获奖。

  李明新认为,学校领导不应该对教师指手画脚,而是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为此,他在担任常务副校长时就促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立。教育教学委员会审议并酝酿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承担对教师业务素质的考核,此举“促使学校管理由过去的行政型向学术型转化,由集权型向民主型转化”。

  去年8月,李明新担任了北京小学校长。他没有自己的办公室,而是与副校长、书记在一个办公室办公,遇到问题,大家一起研究,一起拍板。李明新说,很多学校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年级工作制”,我们实行的是“校长室领导下的年级工作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形式和本质大不相同。

  李明新不迷恋行政权力,他倾心的是学校的学术性管理。他说,北京小学没有拉帮结派现象,也不会为了分数不择手段,学术的问题就应该用学术的手段解决,而不是非要通过行政干预。李明新很自豪地说,目前北京小学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师文化。做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教师,带着课题进教室,学习就是工作,不断进行深刻反思,这些已经成为北京小学教师的工作常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