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色教育

威海市古寨中学

编辑:文君  发布时间:2010/9/16 8:27:03 
 

创建“绿色课堂”   走特色发展之路

威海市古寨中学     张智兰

 

威海市古寨中学以学科素质教育的总课题为契机,抓住改革发展的机遇,以课堂教学的改革为龙头,带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师资培训等工作的全面发展。在发展中紧抓“一大一小”两条线索不放松“大线索”指学校长远的发展规划:我们以创建特色学校,最终实现品牌学校为目标,达到办优质教育、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为目的。“小线索”指以课堂教学的改革为总抓手,带动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2002年,依据素质教育的核心并结合我校“绿色学校”的办学目标,提出了“为拥有绿色人生而完善自我”的教育理念,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提出了“绿色课堂”这个教学思想。“绿色课堂”是秉承着新课改理念,体现新课改精髓的课堂教学。以下是我校“绿色课堂”的创建过程:

一、自主、创新——“绿色课堂”的主旋律

 “绿色课堂”以全新的理念为指导,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课堂评价的改革,以评价促改革,以评价促发展。使“绿色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健康成长的乐土。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具体做法是:

——制定“绿色课堂”评价标准。

我们制定的“绿色课堂”评价标准,从教师维度、学生维度、师生互动维度进行评价,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如:我们评价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标准就是:以学论教,以学促教。打破了以往“以教为主,以学为辅,以讲论英雄”的课堂教学的旧框框。规定教师每节课的讲授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分钟,课堂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倡导民主、平等的对话,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等。对于新的课堂评价标准,我们组织各教研组学习,编印成册发给教师。实践证明:新的课堂评价标准,使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方向,使新理念的落实不再是“老虎吃天无处下手”。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组织大规模的“绿色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观摩活动中为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我们鼓励教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式,使授课形式灵活多样。同时要求听课教师,对比授课教师的优缺点,写出评课意见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授课教师认真填写“反思录”,或写出教学案例。

——“绿色课堂”是教育科研的实验室

在“绿色课堂”的创建中,我们不忘教学与科研同行。我们提倡:课堂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实验室,教育科研是优化“绿色课堂”的最佳途径。在教科研中,我们一直倡导,问题即课题,效果即成果。问题课题化,引导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挖掘课题,自主研究。这种自下而上的课题研究,既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调动了教师进行教科研的积极性。这些课题小到新教材中课后小栏目的利用,作业批改符号的改变,课堂语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调适作用,大到“绿色课堂”内涵研究等。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研究,目的性强,见效快。另外,我们以课题研究带动教科研的发展。2001年,我校承担威海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导处的统一规划和领导下,分为九个子课题展开研究,历时四年,于2005年,顺利通过课题组的鉴定,圆满结题。今年我们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和“在学科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两个课题为主攻方向,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向纵深处发展。

这种自主研究与课题带动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促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且,使科研与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我们及时将老师们的研究成果,及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等编印成《绿色课堂》作为校本培训资源,引领教师的教学教研工作,提高教师驾驭“绿色课堂”的专业素质。

——开展研讨、整改,使“绿色课堂”走向社会,“办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

在观摩摩活动之后,召开“绿色课堂”座谈会,共同研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让家长进入课堂参与评价,使我们的课改得到社会、家长的支持与理解。经过三个月的整改,我们首批开放了48位教师的课堂,共有500名家长参加听课、评课活动。从家长反馈的意见来看,我们的“绿色课堂”得到了社区人员及家长的高度赞扬。在开放部分课堂的基础上,每个学期我们都确定一个周为我校教学开放周,所有科目,对家长全面开放,家长在这一周里随时可以进入课堂听课,每次开放周,都有近千名家长参加听课活动。开放课堂,为我们打造“绿色课堂”增添了新生力量。

“绿色课堂”的创建,最直观的收获就是:走进我们的课堂,你看到的是学生或为阐述自己的观点侃侃而谈,或为不同的观点争论得面红耳赤,或自信地讲解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或在实验室动手做着实验,或在图书馆静静地品读,或师生间平等的对话。总之,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的投入,生动活泼的发展。另外,在全区各学科的优质课评比中,我校成绩优异,仅2005年的优质课评比中,就有周丽艳、徐春艳两位老师在全省化学、物理优质课的评比中均获得一等奖。今年年初,贾传雷老师又获得省级劳动技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二、合作、探究——平台建设的精髓

学科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课堂教学与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是我们打造平台建设的理论依据。在“绿色课堂”的创建中,我们并没有局限在课堂45分钟的改革中,而是把改革的触角伸向课外,注重课堂内外沟通、融合,致力于构建全新的教学网络和管理模式,使我们的学科教学走出了学科封闭、僵化的状态,步入了“大学科”发展的快车道。积极为学生创设多角度、全面展示自我的平台,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平台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可持续地发展,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搭建了开放实验平台、文学享受平台、英语交流平台、艺术绿韵平台。

开放实验平台——我校自2000年开始对理化生实验室进行开放,多年来各学科在开放形式等方面各有特色。以化学学科开放实验室为例,一是开放基础实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当学生带着好奇、求知、探索的目光跨入化学大门时,面对诸多仪器的使用方法、使用范围、用途以及注意事项,学生迷茫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开放了基础实验,让学生经常感受已学知识的实验过程。二是开放扩充性实验,以扩展知识体系。三是开放探索、设计、创新实验。就是教师给出线索,学生能够设计出几种操作方案,此举打破了实验时空上统的过死、放得不够的诸多弊端,形成了我校开放实验的阶梯型模式。实验室的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理化的兴趣,几年来,我校在理化奥赛中成绩名列前茅。

英语交流平台——我校在口语明星考级、英语风采大赛活动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做法:自2003年起,我校对学生的口语测试开始了规范操作,起草了严格的口语考级方案。具体操作程序:先由各班的小考官对每位学生进行第一次选拔测试,然后由老师对测试成绩的前50%进行第二次选拔测试,再由教师、学生组成的测评小组选出35名班级口语明星,各班口语明星参加学校举行的“英语风采大赛”。从口语明星考级上升到英语风采大赛历时一学年,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近年来,我校在英语奥赛中,连续几年在全区名列前茅,并有二十多人在全国奥赛中获得一等奖。

文学享受平台——读写一体《雏鹰试飞》。我校自1999年在全区率先成立了文学社,坚持每周活动一次,有固定的活动基地,定期出版文学社刊——《雏鹰试飞》。几年来,《雏鹰试飞》一直保持着高品位、高质量的优良传统,并且规模逐步扩大,已由原来的纯粹文学社成员的习作专刊,发展为全校学生均可投稿、全校师生皆能阅读的普及性校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投稿量越来越大。如今,社刊已出版了26期,共发表学生的作品千余篇文学社刊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并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支奇葩。2010年在各种征文大赛中,已有21人次获国家级奖励,近百名同学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在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毕成、姚舒婷、曹晶三位同学脱颖而出,获国家级奖励,作品被结集出版;倪坤同学,出版了个人专集《与大地对话》,俨然成为一个小作家。

三、发展、深化——学科特色的助推器

课堂教学与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使我们不仅领略了“大学科”带给我们的教学活力,而且,在整合中使一些学科教学呈现出独特的风采。于是我们抓住契机,及时提出了走“学科特色”发展的战略目标,给学科教学更加广阔的、自由的发展空间。学校给予学科特色开发的政策是:引导,不要求;领导,不限制;督导,不主观。因为改革创新就意味着要有不同的理念与做法的产生,主观臆断,一棒子打死就是堵截了创新之路。对于学科特色,各教研组发展不均衡,我们依据实际情况,对学科特色发展的指导原则是:学科特色的发展要在学科教学和教研中,循序渐进地进行,逐渐形成,不做表面工作,不急功近利。

几年来,在“绿色课堂”与平台建设中,学科教学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部分学科的学科特色崭露头角:如历史组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组的“大阅读教学”、数学组的“生活化教学“,化学组的“开放实验室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英语组的“交流国际化”等。去年底,在环翠区的特色学校展示活动中,我们就展示了历史组从“我身边的历史”开始,分主题、分类别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

总之,在学科素质教育的带动下,我们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工作,并且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使我们的“绿色课堂”走出了一条由“绿色课堂”到学科教学与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再到学科特色的有梯次的、独特的发展之路。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突现了学校特色,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而且全面落实了素质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