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色教育

加强经典诵读,构筑校园特色

编辑:张延  发布时间:2010/10/13 21:48:48 


  威海市温泉小学是一所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小学,承担着近150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近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德育为首、质量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内涵发展为主题,积极探索构建高效课堂。为更好的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学校把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方面。
一、确立依据
(一)、理论依据
1、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新一代的人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将滋养着一代新人的成长,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威海市温泉小学语文组为了进一步加强经典诵读,决定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来推动这一工作的深入开展。
2、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国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让孩子从小接触并诵读经典,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学术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由来已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注重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熏陶。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古诗文的普及和吟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3、之所以确立这个主题,我们还认真学习参考了董国谦局长有关特色教育的一些思想。环翠教育先后规划并实施了两个“五年”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了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初步实现了环翠教育由以重点发展为主向以均衡发展为主、由以规模发展为主向以内涵发展为主、由以规范发展为主向以特色发展为主的重大转变。“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已成为环翠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三大主题和重要标志。均衡是基础,内涵是本质,特色则是方向和目标。从学校层面来说,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经典诵读来全面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校的内涵式、特色化发展。
(二)、现实依据
1、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实践新课程以来,学校根据省颁课程计划和省市学科指导组的实施意见精神,建构了具有校本特点的新课程体系,制定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并根据对学生发展需要的评估和校内外资源分析,切实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优化结合。
2、我校语文教学在诵读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积极性不很高、老师对诵读认识不够、诵读方式单一等。我们试图在课题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持续、深入地研究,带动全体语文教师参与。在诵读的应用,特别是与构建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上进行有益地研究与探索,真正让经典诵读走进课堂。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了将“诵读经典美文”作为特色建设项目,注重人本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具有个性化、本土化的校本课程的设想。
二、特色界定
1、经典是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人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它具有几个特征,首先就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历经岁月淘洗,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能够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喜爱,这样的诗词文章才称得上经典之作;第二个特征就是说经典性作品要能够传递跨越时代的人文思想,能够传递永恒的真善美的精神,让读者能够从中接受健全人格的熏陶,接受品德教育;第三,经典性作品必须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人审美的享受和愉悦;第四,经典性作品必须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是母语表达的代表之作。
2、校本课程的构建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构建的民主开放的过程。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学校实施的课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制约着教育活动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校本课程构建的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真正的哲学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以人为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构建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
3、我校诵读经典美文的宗旨就是“以生为本”,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制定校本课程,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材体系。经典乃是天地之间合乎人性、顺其自然的的精华,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因此,导读要顺应儿童的心理,依照教育的本质,从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出发。首先指导学生声音洪亮,有精神,学生自然能精神奕奕,不会懒散。其次经典及美文的诵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贵在日久天长的积累,要求学生不贪图多背,只要求常诵,要有耐心,长远心。
三、创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美学大师宗白华说过:“我们不一定要做诗,但我们的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有诗的人生一定会多一点精彩。习诗就是学做人,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们以课题为抓手,通过渗透、熏染、陶冶、内化的形式,以诗育人,这种新颖的教育方式能寓教于乐,突破了简单的说教和粗暴的强制训练。事实证明,经受诗的洗礼的孩子,比其他的孩子更懂得关心人、体贴人,能更多地为别人着想,都有高尚美好的心灵。随着课题的实施,整个校园内,呈现出一种蓬勃的生机,实现了我校的办学宗旨:让儿童充满生活力。通过对“诵读经典美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的感知和把握,获得审美体验,从而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二)、具体目标
1、学校层面
“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时空,而且还能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后勤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带动各项课题实验的全面展开。同时,师生的精神面貌也能得到提升,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1)丰富和充实校园文化建设。孩子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翰墨书香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免受了文化垃圾的侵扰,琅琅书声中,一股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浸润校园。在平时的学校、班级活动中,我们大力倡导孩子们自主设计班级的黑板报、墙报等;引导他们参与设计学校的走廊、花坛的美化……于是,一些由孩子们自主设计的充满着人文气息,洋溢着人文情怀的作品,便飞扬在了我们校园的各个角落。
(2)课题的实践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吸收民族文化精华,提升少年儿童人文素养为本,以高品位、典范性的古代经典诗文为载体,通过诵读、鉴赏优秀古诗文经典名篇、情景表演等手段,在激发学生澎湃的诵读激情的基础上有机地展开科学的朗诵、演讲基本技能训练,从而传承优秀古诗文,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丰厚学生文化底蕴,熏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思维,实现了“温柔敦厚而不愚”(见《礼记》)的教育效果。这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得以推广。
2、教师层面
(1)、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小学教师由于自身学识的局限性,大多数教师的古诗文阅读量并不大,课题的深入开展促使我们把传统观念——“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 转变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溪活水”。
(2)、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随着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我们的教研活动也随之展开。隔两周一次的学校诗教教研活动成为老师们阐释诗意,放飞诗情的练兵场。通过上课、听课、研讨,促进了老师们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前课堂中缺乏的诗意和人文关怀,开始漾荡在我们的课堂。诗点化了语文课,使的课堂充满了灵性和创意。
(3)、增强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是学校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它的开发,是在专家的指导下凭借学校老师之力进行的。因此无论从校情分析、课程目标的设置,还是从课程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都是老师们合力完成的。教材的选编、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经过大家一次次的分析、讨论,最终确定下来的。教学案例的积累也是集众人之力来编写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的课程开发意识增强了、课程开发能力提高了,为其他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3、学生层面
首先,通过搜集、调查、筛选、整理、交流等方式,构建出具有我校特色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其次,在《小学语文诵读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研究基础上,让学生在诵读高品位典范性的古今文学作品过程中,有机的展开科学的朗诵、演讲等基本技能训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文化积累。同时教学手段多样化,采取民乐欣赏,诗配画,表演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创新的诵读实践活动,开发智力,陶冶情感,积淀文化,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1)、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提高。小说家金庸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都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
(2)、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提升。心理学家指出,背诵是儿童的天性,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13岁时达到最高峰。所以,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多背诵一些古诗文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旨在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这些千古美文就是最好的范文。参与课题的学生在古诗文的阅读、欣赏、背诵乃至运用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和感受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使得他们更加喜爱的古诗文的学习。同时,在日积月累的古诗文熏陶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两年中,大多数学生已积累了上百首古诗,数十条古文精选摘句。
(3)、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断发展。创造能力是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能力,它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诗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无论是阅读赏析、仿写,还是思维训练、写作,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四、操作策略
1、教师是最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不仅仅意味着物质条件,还包括人的因素。
(1)、在师资方面,全体都教师参与了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充分享有专业的自主权。这个过程有助于教师之间经验分享和学校民主文化的培育,有助于改变“以师为本”开发课程的错误做法,有助于课程在教师群体中得到最大范围的认可,这是校本课程的本义所在。
(2)、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执教校本课程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到学生、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家长是否喜欢,是否需要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规模。虽然说背古诗是有方法的,但总的来说背诵记忆的过程还是比较枯燥的。因此,教师们就想到用各种游戏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诵读兴趣。
2、营造诵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1)、营造诵读经典的校园氛围。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红领巾广播、电视、主题班会等多种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广泛宣传,通过校园内墙壁、走廊上营造的经典诵读名句,让每一位学生浸染在经典诵读的氛围中,乐于诵读,勤于诵读。
(2)、开展以经典诵读为主的读书月、文化周等系列活动。丰富活动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3)、逐步引导学生把经典诵读向家庭延伸。引导家长的参与,形成经典诵读家校的互动,真正使经典诵读成为小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孩子和家长一起背诵,将“孩子最早的老师”动员起来,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3、课堂主体
(1)、以课堂为主要空间的经典诵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主要阵地。学生是有丰富的心灵世界,有巨大创造潜能的生命体。立足于“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学生构建一个探究性的学习平台,让他们根据个体差异与内容差异选择最佳的学习方式,对古诗文意境进行探索,深入诗境,产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和与多元化的感悟。每节语文课预备铃响教师准时进入教室组织学生开始课前三分钟的诵读(可以培养好学生小干部,让学生自行组织)。同时,开展小型而活泼的诵读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性地进行方法指导,训练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
(4)、写字是我校的传统校本课程,开展经典诵读实验以后,我校大多班级教师都灵活地将此项实验和写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师生共同书写诵读的内容,将“书法”与“经典诗文”两件中国文化瑰宝加以整合式地开掘,让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深深地根植于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每周一和周三的写字课上,教师或个别学生把集体诵读的篇目工整地抄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诵读本上临写,有时还配上一幅意境优美的插图。在书写中,学生更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那或娟秀,或刚劲的字迹;或整洁,或个性的诵读本着实体现了他们的喜爱。
4、课外活动
(1)、围绕古诗文诵读进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如对自己生活的小区居民进行调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在普通百姓身上的继承情况,与地方乡土文化研究相结合,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进行研究,指导学生研究他们的作品和生平,从中获得人文的熏陶,情感的陶冶;收集平常人们言语之中常常被引用的古诗文语句;去书店调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是否热销等等,使学生亲身感受中华古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从而更深地激发学生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实现古诗文诵读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变,将研究引向深入。
(2)、同时,一个具有浓郁书香氛围的家庭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读书热情,培养孩子的读经习惯,更能开发孩子的潜能,提升孩子的品格;经典及美文诵读是朝朝暮暮的,是持之以恒的,获得家长支持才可以让将经典诵读进行到底。因此教师必须进行家、校互动式教学,建立家长监督的反馈制度,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反馈给父母,由家长进行写评语或打星级式评价,让书香也能浸润家庭,产生良性循环。
五、保障体系
1、制度措施
(1)、积极走出去到同类实验学校参观学习。了解实验最新研究进展,及时传达给老师。充分利用我校教育网络交流研究成果、提出研究困惑。
(2)、为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避免受学科教学的冲击,学校把经典诵读课纳入课程表,每周一节,以便教师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诵读。同时,学校将每学期组织年级竞赛活动,推动诵读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3)、学校从计划、教案、上课、考试等方面加强课程的常规管理。对教师的此项工作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总结,表扬奖励工作优秀的教师。
(4)、采取激励机制,坚持"多奖励,不强求"、"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用"看谁读得准,背得熟,记得牢"为标准,分组竞赛,以给学生加"笑脸"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熟读、直到背诵的浓浓兴致。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自然诵读,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2、评价机制
斯塔弗比姆指出:评价的最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变。《课标》指出:“要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基于《课标》精神,为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我们建构了系统的评价机制。
(1)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如学生对某一次的朗读过关情况不满意,教师可暂不记录等级,允许其进行再次尝试。
(2)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本课程建议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每一堂课上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同时让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与激励作用。
(3)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由教师独自评价的权威方式,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生生相互评价,提高学生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能力。在评价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过程意识与相互学习的能力。本课程建议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因为这样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有利于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每一课的评价都基本上由学生来完成。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展实施,必将犹如清泉一般滋润师生们的心田。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历经千年、万口传颂的名篇佳作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温泉小学以及其师生定会迎来更加灿烂充实的明天!

四、操作策略
教师是最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不仅仅意味着物质条件,还包括人的因素。虽然说背古诗是有方法的,但总的来说背诵记忆的过程还是比较枯燥的。因此,教师们就想到用各种游戏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诵读兴趣。
1、营造诵读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站、主题班会等多种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广泛宣传,通过校园内墙壁、走廊上营造的经典诵读名句,让每一位学生浸染在经典诵读的氛围中,乐于诵读,勤于诵读。当然,黑板报、班会等活动的开展需要学校统一安排统筹。
2、定期开展以经典诵读为主的读书月、文化周等系列活动。丰富活动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各班每周必须上墙的内容,每天课前课内必诵,并由教师对句子意思做适当解释,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在日常口语交际及习作中进行适当运用。
3、每节语文课预备铃响教师准时进入教室组织学生开始课前三分钟的诵读(可以培养好学生小干部,让学生自行组织)。同时,开展小型而活泼的诵读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性地进行方法指导,训练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
4、围绕古诗文诵读进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收集平常人们言语之中常常被引用的古诗文语句;去书店调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是否热销等等,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实现古诗文诵读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变,将研究引向深入。
5、一个具有浓郁书香氛围的家庭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读书热情,培养孩子的读经习惯,更能开发孩子的潜能,提升孩子的品格。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反馈给父母,由家长进行写评语或打星级式评价。
6、建立“阅读考级”制度,让活动收到实效。在诵读活动进行过一段时间后,要组织统一的考核,不合格者重考,优秀者予以奖励。
--

雷志华      264206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温泉小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