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综合实践和推进策略的研究中期汇报

编辑:张延  发布时间:2010/10/14 12:58:58 
 
信息来自:昌平教委    发布时间:2010-09-03

李永生    2009年1月5日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中央1号文)也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中之重予以强调。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以让农村“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为重点,在完成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农民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昌平是首都城市发展新区和11个新城之一,是城市中心区人口的分散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区、生态涵养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昌平区确定了“科教创新基地、人文生态景区、和谐宜居新城,努力建设一流现代化城市发展新区”的发展定位。近几年,高教园、生命科技园、现代农业园、高新技术创新园纷纷落户昌平,回龙观、天通苑等大型文化居住区先后建成,使昌平经济社会处于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期。昌平区域面积135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60%。常住人口78.7万人,流动人口67.3万人。有公立中小学70所,民办中小学30所、流动人口学校27所,在校生89939人;幼儿园182所,在园幼儿21195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5200人;驻昌高等院校,昌公立高校20所、民办高校18所,在校学生18万,教职工1.3万。非学历培训机构97所,注册学员62726人。
     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奠基工程,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事业,必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知识贡献。教育改革越来越深入、教育需求越来越多元的大环境下,首都教育也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教育内涵发展与优质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但是,截止到十五末,我区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还需加强。主要表现在: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有利于新农村建设高效运行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缺乏有效衔接机制;职成教育、社区教育、职成教育、农民技术培训相对滞后;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启动了这个课题研究。重点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要求开展思考和研究,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适应并促进昌平新农村建设;通过教育自身的改革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教育需求,完成科技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教育任务。目的在于通过前瞻性的、综合性的、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反思昌平的教育、诊断昌平的教育、提升昌平的教育、规划昌平的教育,破解教育自身的发展难题,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总体设想
  本课题主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依据首都城市发展对昌平新城的区域定位,通过课题研究实现教育的城乡一体化管理,实现教育内部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创新,实现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在宏观上,通过探索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新的教育需求的教育发展体制建设,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实现学前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形成开放的、全民的、终身的教育体系。在微观上,结合教育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普通教育内部的改革与创新,通过促进干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研究,进一步提高全区基础教育水平。基于以上的认识,总课题组决定从以下7个方面开展多层次研究: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普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研究。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普、职、成”三教融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构建有利于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持系统的研究
  4.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研究
  5.创建学习型组织,推进昌平学习型城区建设的研究
  6.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促进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
  7.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
  三、实施途径
  两年来,我们结合昌平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在全系统的不同领域开展多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实现各子课题间的支撑与互动。及时地发掘、整理和验证能够促进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点,以推动课题整体研究的深入进行。研究过程中采取“问题跟进”的研究策略,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研究重点,整合研究力量,建立研究机制,从以下6个途径全力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
  (一)更新观念、统筹协调  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赋予教育更加宽泛与多元的功能,促使我们从更深的层面上、更宽的视野下去思考教育、研究教育、发展教育,从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和理解,以区域发展这个大盘子为基础和背景,盘点一下教育的投资模式、运行机制、资源整合、教育成效与发展潜力,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教育观,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基于这种认识,作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本课题的研究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统筹协调为前提,动员和争取到了包括北京市教科院,昌平区委、区政府,相关委办局,以及基层学校的多方认可与支持,得到了很好的经费保障与人员保障。
  (二)层层联动、全员参与  由于本课题涉及区域教育的方方面面,又将教育综合实践的推进策略作为研究重心,区教委在统筹课题研究时提出了“研究——工作——反思——研究”的思路,将研究与工作、实践与反思、反思与再研究相互关联成一个环形的研究系统,循环往复、逐步提升。由主管科研工作的副主任负责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教委相关领导作为一级子课题负责人,相关科室作为执行科室,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组织有关单位开展研究,形成一种层层联动、全员参与的研究氛围,鼓励干部、教师将课题研究作为工作、研究、反思的契合点。为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昌平区教委建立了课题研究责任制、课题活动制、课题研究联系人制、课题研究信息反馈等研究制度,成立课题研究秘书组、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组、课题研究督察组,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与管理;从课题研究进展、研究实效性、成果作用发挥等方面对子课题研究进行评价,对优秀个人给予表彰。搭建信息交流渠道,争取专业指导和支持,针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求得市教科院专家的支持和帮助,通过专家引领、点拨,提升认识、推动研究。
  (三)抓住重点,充分调研  为了不断调整和完善研究方案,将研究触角伸到教育的各个层面,为了保证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我们把调研作为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将课题研究与破解教育难题、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结合起来,区教委先后组织开展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高等教育、社区教育,办学条件达标、两支队伍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多项专题调研工作,形成了14个调研报告。组织基层学校结合课题研究与“十一五”发展规划开展调研,形成85个基层调研报告。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工作,准确把握区域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策略,有效提高课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
  (四)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1、以课题研究促进队伍建设  结合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构建有利于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持系统的研究,落实《“十一五”干部培训规划》,深化教育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名校长培养。选派22名干部参加市级以上培训,开展学前后备干部任职资格培训(60人),中小学后备干部培训(87人),中层干部培训(53人),提升干部队伍管理水平。南邵中学吴桂茹校长被评为“北京市十佳农村中学校长”。
  调整教育资金匹配,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力度,打造昌平名师。一方面深入实施人才强教工程,成立7个名师工作室,成立吴正宪特级教师工作站,召开教学思想研讨会,组织5批79名外语教师到加拿大参加为期3个月的进修培训。以区人事局重点支持项目“区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7人)为重点,推进名师队伍建设。聘请顾德希等20名北京市特级教师作导师,这些骨干教师均承担国家级、市级科研课题,通过导师带教、外出讲学、出版专著等形式,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践经验,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并带动相应学科教师的整体发展。目前,骨干教师高研班进入总结提升阶段,已经出版6本个人专著、1本成果集。为进一步加强对中青年业务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形成昌平名师成长梯队,在吸取第一期研修班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第二期研修工作方案,经过宣传动员、自愿申报、专家论证等程序,从全区北京市骨干教师中遴选出74名有发展愿望、有发展潜力的教师作为二期班学员,二期高研班已于12月初正式开班。以“提供一个范例、锻造一支队伍、创造优质课堂、形成优质资源”为目标,成立“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借助工作站模式探索同伴互助研修的理念及实践策略,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另一方面,加大名师引进力度,拓宽引进渠道、简化引进手续、缩短引进周期、提高待遇标准、建立名师公寓、设立专项奖励等方式吸引优秀师资到昌平任教。目前昌平有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33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9.3%。
  2、以教研制度改革推进课程教材改革  完善区域教研制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通过深化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创新教研工作思路。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科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制定《昌平区校本教研工作指导意见》及相关工作方案,形成市、区、片、校四级教研网络。形成多样的校本教研模式,摸索出自主备课研讨、课例研讨诊断、课题研究带动、专家指导提升、专业引领导航、信息发布交流等多种教研方式。出版昌平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成果集。在07年5月全国校本教研第四届年会上,教育部朱幕菊司长、市基教研中心王云峰主任、市基教研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吴正宪老师对我区“课例研讨诊断式”教研方式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课程教材改革背景下的教研工作不仅拓宽了教研思路、激发了教师投身教改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教研工作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引领作用,而且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学校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区域办学理念。
  3、调整机构,完善职能,开展教育行政管理模式改革
  ——建立区、镇两级教育管理体制  为履行政府办教育的职责,推进昌平教育发展,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课题研究统筹考虑,将课题研究与提升区域教育品位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区、镇两级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责,在教育投入、配套设施建设、教育管理等方面理顺机制,探索创新。发挥政府教育督导室的作用,制定《关于对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主要领导教育管理考核制度》《昌平区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教育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各镇的教育管理进行专项督导。逐步形成了各学段单一制、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等多元化的学校办学模式。
  ——设立民办教育协调办  随着昌平城市化进程,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和旅游业、会展业、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昌平人口的急剧增加为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和打工子弟学校发展提供了可能。区教委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对辖区民办教育机构实施监督和管理,2006年成立了民办教育协调办公室,在中心小学任命39名协调办主任,负责各辖区内民办教育机构和打工子弟学校的综合协调与监管,收效良好。目前,民办教育已成为昌平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设学前教育科,推进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1995年昌平区撤乡并镇,由原来的24个乡镇合并为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由于学前教育缺乏统筹,学前教育没有专项经费,缺少投入保证;各镇街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农村中心园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村幼教师资水平低,教师数量严重匮乏,农村学前教育呈萎缩趋势。与此矛盾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更加关注教育,对学前教育的关注程度与期望值越来越高,造成教育起始期望点的前移。从研究的角度看,这是学前教育由原来的单位福利到要质量、要水平层面的转变,是涉及教育结构、教育体系调整的新问题,更是影响教育声誉和社会稳定的新问题。
  因此,区委、区政府把这个新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问题加以研究和解决,区教委把这个新问题作为推进课题研究、促进机制创新的关键点加以研究和解决。成立学前教育科,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启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关于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结合各镇(街道)的具体情况,按照“成熟一个成立一个”的原则,分三批进行镇中心园改革。内容包括:将中心园建成全额拨款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中心园享受镇中心校待遇。对面积大、有必要的镇可以设立分园,隶属教委统一管理。为解决师资问题,区编办专门为幼儿园批了1287个编制,把小学教师与幼教教师统筹考虑,将部分小学教师分流到幼儿园,既解决了幼儿教师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小学教师因生源萎缩的暂时超编问题,同时也为2013年升元回涨储备师资,充分考虑到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市率先彻底理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了区域教育结构,2008年已完成10个镇中心幼儿园的编制审批工作。
  ——设立驻昌高校协调服务办公室  昌平区已有公立高校20所、民办高校18所,在校学生18万,教职工1.3万。为进一步发挥驻昌高校的资源优势, 2007年增设“高等教育协调服务办公室”,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协调机构,统筹教育资源、发挥人才优势,主要负责与驻昌高等院校建立联系,协调全区各类高等院校与各职能部门关系,与高校一起,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以科研课题的形势推进资源整合和人民素质的提高,推进各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多方共赢。
  (五)调整规划、合理布局
  1、坚持管理运行机制与布局调整综合考虑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学校布局与教育资源整合直接影响到区域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后期专门增设了“新农村背景下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子课题,目的就是综合考虑、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充分考虑和分析各镇的经济发展实力与教育发展前景,将课题研究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结合起来,真正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做好布局调整工作。
   2、加快学校布局调整,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将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城市功能定位、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同步实施。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改造建设上给予政策支持,优先安排资金、优先审批手续。几年来,共投入2亿多元先后完成撤并中小学32所,新建和改扩建农村中小学16所,建成山区寄宿制学校6所,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改造基础薄弱校14所等工作;在人才引进方面优先满足义务教育师资需求,并设立中小学教育奖励基金、优秀教师奖励津贴,增设山区教师津贴;采取对口学校“手拉手”和组成骨干教师讲师团的办法,送教于山区、川区农村学校,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共享。投入3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边远山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教师校本培训建设。在这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下,昌平区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100%,巩固率、毕业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义务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体现,校际差距明显缩小,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3、采取培育加引进的原则,推进名校建设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优质资源的作用,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对一中、二中从管理、质量、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在天通苑、回龙观居住区设昌平一中、昌平二中分校区。同时加大对昌平三中、实验中学、前锋学校的投入力度和管理力度,让更多昌平百姓的孩子享受优质高中教育。另一方面,结合昌平城市化发展进程,将名校引进与学校布局调整加以统筹,充分论证、深入调研,引进名师学校、北京十五中、北京市101中学、北师大等名校资源,促进和带动昌平教育的发展。
  4、注重统筹,加大投入,搞好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不断完善区域教育结构  加大投入,改善西贯市回民小学等3所民族学校教育教学条件;结合地域特点开发民族教育校本课程,史各庄中心开发的校本课程《灿烂的京味回族文化》,得到了市民委有关专家的认可和好评。高度重视特殊教育, 教委成立随班就读工作小组,负责全区特教教研指导、师资培训和课题研究工作。学校成立随班就读工作实施小组,领导、管理学校随班就读工作。形成区教委→镇中心学校→随班就读学校连接的管理网络,和区教研室教研员→镇中心学校骨干教师→随班就读学校教师构成的教研和指导网络,保证随班就读工作的落实。全区残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4%,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大随班就读专项资金投入力度,设立随班就读工作教师岗位津贴,2006年和2007年发放133.85万元。提高认识、深化管理,办好昌平二中新疆内高班。做好昌平区特教学校的筹建工作, 将加强特殊教育与学校布局调整结合起来,已建成昌平区特教学校,并正在筹建昌平特殊儿童康复学校,满足残障人群的教育需求。
  5、扶持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按照“政府负责、齐抓共管、公办为主、依法规范”的工作原则,把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全区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统一筹划,统一管理,统一督查,统一评价。成立流动人口学校联合会,将收费、招生、管理、评价统筹起来,由分散状态到集约办学、规范管理;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纳入中心小学完小系列进行管理;在流动人口较集中地区的公立中小学中,成立教育管理协调队伍,规范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幼儿园管理。在城乡结合部和流动人口密集的东小口镇、北七家镇、马池口镇建立5所专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到目前,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投资已达到5000多万元。全区流动人口学校在校生19433人,公立中小学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在校生15581人,公办学校接收率为44.49%,基本满足全区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
  (六)整合资源,发挥优势
  1、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调整职业学校布局  九五期间,昌平区对职业教育进行了整合,将职业学校由原来的14 所撤并为1所,并及时调整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和办学重点,并在十五、十一五期间,本着“做精、做细、做出特色、创出品牌”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昌平职业教育。本课题启动以来,全面总结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制约因素,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层面,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开设园林花卉、汽车运用与维修、航空服务、金融事务、体育休闲服务与管理、物流管理等11个专业,涵盖40余个专门化方向。园林花卉专业被市教委认定为市级骨干特色专业。职业学校航空服务、花卉专业基地被认定为市级重点实验实训基地。汽车运用与维修、西餐烹饪基地被认定为区级重点实验实训基地。2006-2007年投入实训基地建设资金1500万元。
  开展合作办学,提高教学质量。职业学校引进德国汽修专业课程,独特的情景式教学模式成为北京市重点引进和推广的课程。2007年,与加拿大甘露市达成教育合作意向。昌平职业学校与北京农学院合作办学,发挥专业设置有机结合的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满足学生继续升学的需要,打造中高职接轨的全新办学模式。昌平职业学校与CBD职业教育携手,共同开展大学生就业培训,采用“量身定制”的定岗定单培养模式,为企业提供适用的IT人才。
  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促进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水平,每年开展实用技术、实用技能培训5000人次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被市教委评为北京市农民教育优秀培训项目,昌平职业学校被市农委评为北京市示范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2、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组建昌平职业教育集团  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用型技术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如何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而目前昌平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单一型业办学特点,又很难形成职业教育合力。为进一步统筹资源,形成合力,促进职业教育同行业企业的协调发展,有效发挥中、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优势,推进区域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更好地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重组,依托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昌平职业学校,以专业为纽带,组建由相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以“区域统筹、行业整合、属性不变、互惠互利”为原则,大力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管理,推进校际合作、中高职合作、校企合作、区域合作和城乡合作,提高区域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3、加强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城区
  先后成立昌平区社区学院和18个分院,230个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74个市民文明学校,形成了区、镇、村三级社区教育网络。
  成人学历教育有序发展,办学规模稳定在5000人左右,有效提高了区域内成人学历层次,满足了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
  不断加强农村远程教育。“十一五”以来,投入资金360万元,建成18个农村远程教育基地;投入660万元在6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试点村建成了远程教育站点。
  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管理不断规范,农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百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北七家镇成人学校被市教委评为北京市示范性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开展“农民教育大讲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展顺利,北七家镇农民素质提高培训、兴寿镇草莓培训、昌平区农广校农村经纪人培训均被市教委评为北京市农民教育优秀培训项目。
  由于政策资金到位,使社区教育机构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推进了“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昌平一建公司、北七家镇宏福社区教育中心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学习型企业先进单位”和“北京市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
  四、取得的成效
  本课题启动以来,在全区教育系统形成了注重研究、提升理念的良好氛围,不仅提升了教育系统干部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而且在提高区域教育质量、完善教育体系、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本课题已成为推进昌平教育发展的最宏观、最全面、最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的平台。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循环推进,教育体系、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与经济运行模式的良性互动。通过课题引领优化了区域教育结构,提升了区域办学品位,人民群众对昌平教育的认可度逐年提高。
  五、问题和困惑
  从宏观上来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强调“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强调教育的公益性,提出“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而这些恰恰是新农村背景下教育的新内涵与新方向。首都的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出台,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即将开始,如何充分发挥首都的资源优势,发挥首都教育在全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是本课题必须面临的问题。
  从微观上来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昌平区把新的城市功能定位调整和提升为建设商务花园城市,其核心要素是:良好的生态环境、高端的产业基础、集聚的人才优势、便捷的交通条件。比照这些核心要素,昌平已经具备了建设商务花园城市的诸多优势。在这个新的定位下,昌平区新农村建设将进入跨越式的城市化发展阶段,这个过程必然对昌平教育的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当前昌平教育的发展系统思考,把本课题的研究作为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过程。
  六、下一阶段的想法
  为进一步适应和推进昌平区城市化发展进程,为创建商务花园城市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本课题研究将在充分分析北京市和昌平区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不断从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开展深层研究,开展跟踪调研,深入剖析新出现的影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开展研究与探索。为推进昌平城市化进程营造更加优良的教育环境。
  从课题管理的角度,组建由市相关领域专家、教委相关职能部门、各子课题执行领导、成果撰写人和秘书室联系人组成的课题核心研讨组,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以理论提升、特色挖掘、品牌打造、资源整合为重点,边研究、边实践、边提炼、边反思,不断丰富课题研究的内涵,促进区域教育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市重大课题研究组
                           二00九年元月五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