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品牌策划

新课堂建设“三步走”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4/1/18 8:04:43 

     2014年,是教育部全面启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开局之年。回顾2013,巩固新课堂建设的成果;展望2014,理清新课堂提升的思路。在新起点上推进改革,在改革中继续探索。做好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导者与领跑者,这是《现代课堂周刊》的使命与担当。

  回顾2013:从“改课”到“改学”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载体,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新课改的主阵地,课改的重心必然是改课。

  第一代课改,调整课堂结构。变传统课堂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精教、以教促学”。

  第二代课改,重塑教学关系。以杜郎口中学等“高效课堂九大范式”为代表,生进师退,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重建教学关系、改变师生关系,由“教中心”向“学中心”、由“师为本”向“生为本”转型。

  第三代课改,改变教学意义。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关注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思想及对学生生命成长规律的认知,从而有效破解“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核心问题。

  2013年10月,由中国教师报主办的“中国好课堂”系列展示活动在全国课改实验区相继举办。赛事采用“选手展课、评委点评、专家引领”的方式,通过现场课例,向参观的教师呈现了好课堂样本,昭示了新课堂的价值取向——好课堂是学生做主的课,是关注学生参与度、关注流程科学化、关注课堂生成性的课。

  好课堂里出创新,好课堂里出个性,好课堂里出品质,好课堂里出经验。“中国好课堂”系列展示活动的突出价值在于:重新确立了新课改背景下,好课堂的品质标准;展现了适合于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课时、不同学情的,且具有不同个性与特色的课堂形态;一批好课脱颖而出,为新课堂提供了范本与模板。

  2013年,“改学”进入深水区,一些课改先锋校的探索与实践,彰显了“改学”的显著成效。

  样本1:河南省原阳县阳光中学。

  2013年11月,阳光中学举办第二届“高效课堂学习节”,学校集中展示了8节创新课型。

  1. 文言文展示课:尝试了电视节目“成语英雄”与活动流程的嫁接;

  2. 作文指导课:移植了最新课改成果——高效读写的经验;

  3. 新授课:在展示环节,采用“漂流瓶”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4. 实验探究课:唱好了“实验探究—分析验证—展示检测”三部曲;

  5. 主题阅读课:实现了汉语与英语阅读的融会贯通;

  6. 英语对话课:采用“同质分组、流动合作、表演对话”的新方式;

  7. 单元复习课:创生了“复习—建构—迁移—讲评—拓展”的新模式;

  8. 试卷讲评课,强化了“四步纠正法”(追因纠错—复习纠错—变式纠错—跟踪纠错)与“双反思”(学生反思、教师反思)。

  阳光中学的课型创新,已经从“单一”走向“多元”,由“普遍”走向“个性”,由“环节”走向“细节”,由“表象”走向“内涵”,由“雷同”走向“风格”。这对全国新课堂走出“模式化”的误区,具有启迪价值。

  样本2:江苏省昆山市前景教育集团。

  前景教育集团将他们的课堂概括为“六级学习”:一级学习,以组为单元,根据学案进行独学,学习对子将学情充分暴露在黑板上;二级学习,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解决;三级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组间群学;四级学习,班内解决不了问题,跨班走学;五级学习,整理学案、梳理知识、准备展示;六级学习,班内组间测评。

  前景教育集团通过不断还权,不断放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则作为学习策略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服务者,主要做好3件事:点燃、点拨、点化。

  样本3: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

  在铜都双语学校,学生根据学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合,教师不固定在某间教室,实行走班教学。

  班级中的“导生”会自主主持课堂,教师则密切关注每一间教室里的学习状态,根据情况,一个人或几个人走进某一间教室,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

  这样的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力、发展力、生命力的无限释放,真正实现了生态型、生活化、生命性的最大共融。

  样本4:河南省新安县五头镇尚庄小学。

  尚庄小学的最大特色就是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与自我教育,着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学习品质的培养,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解放。学校实行“错位式管理”,教师不写教案、不讲课、不批作业,学生做教师的事,教师做校长的事。“错位式管理”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学校真正把“相信学生作为第一师德、解放学生作为第一使命、利用学生作为第一资源、发展学生作为第一目的”。

  展望2014:从“改学”到“改法”

  纵观2013年全国中小学从“改课”到“改学”的实践,成效是显著的,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新三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为本的教学观、以生为本的学生观,更加深入人心;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由“痛苦学”变成“快乐学”,由“孤独学”变成“合作学”,由“单一学”变成“全面学”,新课堂焕发出一派新气象,呈现出一派新生态;从课堂结构的调整、课堂关系的重塑、课堂流程的再造,到学习平台的建立、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文化的创生,一个新的课堂秩序正在形成。

  新课堂主张破解三大难题:一是学什么——学习目标,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二是怎样学——学习方法,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去;三是学得如何——学习反馈,怎样证明确实把学生带到了那里。反思以上三个方面,可以发现,“怎样学”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成为撬动新课堂改革的有力支点。

  教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教,一面是学。所谓“改法”,一方面要改教师“导”的方法,另一方面要改学生“学”的方法。

  导法改革:传承与创新

  学生高效的“学”,离不开教师科学的“导”。好教师能够着眼于诱导,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让学生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让学生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导”的水平,决定着学生“学”的高度。

  导法改革的基础,是教师对教育规律的把握。支撑新课堂的理论很多,教师应该广泛了解,特举三例——

  自主学习理论。这是美国教育家齐莫曼提出的。“自主学习”,即以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为基础,选择相适应的学习策略,从而获得渴望的学习效果。齐莫曼提出“六维度”自主学习框架:为什么学、如何学、何时学、学什么、在哪里学、与谁一起学。这个理论正是第三代课改主张“无限放大自学”的理论基础。

  发现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发现法的实质就是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识事物,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者让学生借助教师以及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亲自探索、发现未知世界的规律性知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新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该怎样定位。

  群体动力理论。该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创立。他认为:在合作型群体中,团体成员会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可以相互启发和补充,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认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群体动力理论为新课堂中的“对学、群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此外,学习金字塔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等,都是新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

  现代教育有两大使命:一是发现学生,二是发展学生。新课堂的出发点是发展生命、提升生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能不关注学生的成长特点、认知规律与发展需求。学习的发生必须先满足3个条件:第一,拥有认知的基础;第二,拥有学习的动力;第三,拥有学习的环境。没有这3个条件作为前提,再好的方法都是无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相对于传统课堂来说,新课堂是一个崭新的课堂形态。由“教本”课堂走向“学本”课堂,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如何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如何让课堂“动静相宜、活实相生、导学合一”?如何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如何让精讲与点拨起到指点迷津、拨云见日、画龙点睛的功效?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来自于课改实践,来自于课堂现场,来自于教师创造。

  至于对于经典的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东西,则要捍卫与传承、借鉴与运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经典方法,如启发式、对话法等,至今仍不失为新课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方法;以引导探索为主的经典方法,如尝试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创造教学法等,与新课堂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有异曲同工之妙;以直接感知为主的经典方法,如演示法、演练法、直观法、角色扮演法等,自然可以移植到新课堂的展示环节;以训练为主的经典方法,如实验法、迁移法、试误法等,为新课堂的反馈环节拓展了新路径;以情感陶冶为主的经典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快乐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可以为新课堂植入“快乐、成功、和谐”的因子。

  学法改革:普遍与个性

  学法改革的第一要务,是找到学习的误区。

  很多学习不好的学生,往往不是智力不行,而是学习品质欠佳、学习能力不强。什么是学习品质?即学习必备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的信心、兴趣、习惯、毅力、心情等。什么是学习能力?即支持学习的各种必备能力,如自主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反思能力等。

  有研究者提出,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上会出现十大共性问题:学习无计划、学习不定时、学习不定量、学习马虎、学习不专心、不懂的不问、有错不改、课前不预习、注意力不集中、不复习就做作业。学生只有战胜了这些学习的“天敌”,才能步入“高效学习”的快车道。

  学法改革的步骤是,先普及“通法”,再创生“个性化学法”。

  优秀的学习方法是可以普遍运用的。以课改新成果——高效读写为例,学生何以在1分钟内能阅读几千个汉字?这其中是有科学方法的:其一,是基础训练——注意力训练、眼睛运动训练、视野提升训练;其二,是速读训练——线式阅读、面式阅读;其三,是综合训练——泛读、粗读、通读、跳读、选读、扫读等多种快速阅读方式的综合运用。

  不同的学科,因为内容的不同而学法不同。例如数学学科的代数、几何、统计、实践四大模块,每项内容都应该有与之相适合的学习方法。

  “个性化的学法”是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比如,有的学校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法,于是在期末复习时,有学生就创生了“小小老师、七彩题库、微型讲座、自由考级”的复习方法,效果很好。

  学法的改革,还应该以配套的机制作为保障:

  1. 学校成立学法研究院或研究会,将学法研究纳入教科研范畴。

  2. 创设各种交流平台,促进学法的分享、增值与辐射。

  3. 用学生名字为其创造的学法冠名,甚至申报“发明专利”。

  4. 评选学法研究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小院士。

  5. 出版校本《学法宝典》。

  6. 举办学校“学博会”,推广先进学法。

  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师、学生、学材”三大要素的相互对话与共生共长。课改的重点是改课,改课的重点是改学,改学的重点是改法。沿着“改课—改学—改法”这条路子走下去,一定能将新课堂建设引向新的领域,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夏书芳,系河南省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