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职教育

凝神聚力 构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5/7/22 10:42:36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是哈尔滨市政府部门于2002年创办的一所面向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职院校。近年来,学院主动适应“中国制造2025”需求,紧紧围绕服务老工业基地振兴、大美龙江建设,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引领,以共享型综合性开放式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为牵动,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构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成为助推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龙江丝路带”建设的新引擎。

  明确方向突出特色

  助推老工业基地振兴

  如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准确定位?如何快速提升核心发展力、提高区域经济贡献度?是学院领导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党委书记王长文到任伊始就带领班子成员遍访哈尔滨大中型企业,走进国内同类院校考察,向知名职教专家虚心求教,在认真分析省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形势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谋划,确立了创建国内领先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同时明确以培养“职业道德高尚、职业素养优良、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高超、具备创新创业潜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育人目标;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引领,有机融合地域产业文化精神、企业家精神及创业文化、现代大学精神和制度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以“有限的学历教育,无限的社会服务,教学与服务社会并举”为办学理念;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工场’,建设共享型综合性开放式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为愿景;以“以工为主,工服结合,开放办学,服务地方”为办学特色,全面实施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

  学院自2010年申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以来,紧紧围绕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调整升级,深度挖掘办学潜力,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建设电气自动化技术等6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物流管理等9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同时带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建筑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会计金融、现代服务、艺术与设计等7大专业群共50个专业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学院为行业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25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人才落地率85%以上,专业对口率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97%以上。毕业生进入到哈飞集团、哈电集团等知名国有企业,以及九洲电气、工大博实、宝宇集团等知名民营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的占有很大比例。部分毕业生进入到法国施耐德电气等世界500强企业工作,部分毕业生自主创业取得成功,打拼出一片广阔天地。毕业生质量普遍得到社会、行业、企业的高度认可,对省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学院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综合实力和核心发展力显著增强。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优化政策发展环境

  哈尔滨市政府部门和黑龙江省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对学院进行省市共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学院改革发展夯实了基础,优化了外部环境。

  哈尔滨市将学院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哈尔滨市政府部门关于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哈尔滨市政府部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哈尔滨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4-2020年)”、“哈尔滨市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文件,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7330万元,将学院生均拨款标准提高到市属本科院校同等标准。支持学院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共享型综合性实训基地,大力开展社会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哈尔滨市政府部门划拨土地57万平方米,投入6亿元引导资金。支持学院拓展融资渠道,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园区,申请2000万欧元德国促进性贷款,并提供担保。省教育部门还批准学院面向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其中包括新疆、西藏、甘肃、宁夏等西部省份,面向省内开展单独招生、五年一贯制小高职招生、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

  省教育部门支持学院建设6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9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建设省级和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成立东北地区仅有的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建立国家教育部门IAAT技能培训与测试中心等各类职业培训基地,省人社部门批准成立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学院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建哈尔滨职教集团,积极探索“政府办教、集团办学”体制,创新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增强办学活力。

  组建“三层面”理事会。建立哈尔滨职教集团理事会、集团产业部产教合作理事会、专业建设理事会。哈尔滨职教集团吸纳企业、科研院所、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等83家成员单位,组建了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汽车产业、建筑产业、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商务服务产业、医药产业等10个产业的产教合作理事会,推动职教集团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探索资产经营管理机制。组建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合理配置资源,推动校内生产型、科研型、服务型、创业型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促进校企共同开发生产性实训教学项目、科研性实践教学项目,承接生产工程项目,实现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增强办学活力。

  创建校企合作新模式。学院各重点建设专业积极探索实践“基地共建”模式、“厂校合一”模式、校企“四合”模式、“校厂所”合作模式、“校培企”合作模式、“校行企”合作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融合,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学院坚持育人导向、互惠合作、主动服务的原则,依托职教集团,与企业深度合作,服务地方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契合地方产业发展的“以工为主、工服结合”专业格局和特色。

  各重点建设专业积极推动教师进企业、大师进课堂,完成三个“及时转化”,即课程理论内容及时转化为技术技能,生产任务及时转化为实训项目,技术服务项目及时转化为企业产品,实现学生上岗做,师傅把手教,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重点专业将产业发展需求、企业生产要素、职业岗位标准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岗位性,创新实践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创新“订单培养、双技并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掌握电气自动化核心技术的紧缺人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与哈尔滨市公路工程处、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创新“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掌握高寒地区路桥施工技术的人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哈轴集团合作,创新“校、厂、所”三方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懂设计、熟工艺、会制作、精装配、能研发”的模具设计与制造高级技能型人才。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与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和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实施“双元培养、国际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焊接技师”资格的紧缺人才。

  各专业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坚持“理实学做合一、知行合一”,构建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及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构建了CDIO工程教育课程体系,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构建了基于路桥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建了基于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构建了“岗位进阶、能力提升”的专业课程体系。学院分三批对129门核心课程进行试点改革。“机床电气设备及升级改造”国家精品课程成功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同时遴选出精品资源共享培育课程国家级别4门、省级16门、校级50门。8部教材被评为职业教育“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成果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2015年6月,学院申报并获批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

  实施四项工程建设

  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实施“师德培育工程”。开展师德先进个人评比,召开师德教育报告会,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等活动,使“楷模引领、文化铸魂”的师德师风教育常态化。学院被评为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省级师德先进集体;领导和教师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1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12人。

  实施“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本着“教做融通,知能合一”的教学团队建设思路,以“双师素质”、“双师结构”建设为重点,引进企业技术人才33人。通过说课比赛、讲课比赛、观摩教学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整体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选派242名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德国、新加坡、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高校进行学习交流,选派600多人次教师到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及国内领先院校培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实施“教师实践锻炼工程”。利用寒暑假时间,选派211名教师到优秀企业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技能。鼓励教师参加国家人社部门和行业主办的职业资格认证,245人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职业指导师、国际物流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实施“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程”。规范科研管理,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开展科研方法培训,创设科研条件,鼓励支持教师申报国家、省、市科研课题。三年来,科研立项195项,其中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项目102项,获得专利114项。技术服务到款额2385万元。

  “四项工程”的有效实施,初步打造了一支“德高、善教、会做、能研发”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立了校企“双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双向培养、双向聘任”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0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15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142人,“双师素质”教师313人,占专业专任教师的93.8%。院级专业(学科)带头人62人,骨干教师235人;有省级教学名师、新秀、能手14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及分委会委员7人,省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委员20人。建立了一支由院内教师、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专兼职优秀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51.2%。

  注重素质养成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通过举办理论沙龙、道德讲堂、引航讲坛等活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开展校园艺术节、书香哈职、阳光体育、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感染、熏陶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办SYB创业培训班、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举办“金点子”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组织4000名学生成立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践行青春使命,用爱心回报社会。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共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114项,其中获得国家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国家教指委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9项;省级一等奖22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4项。

  广泛开展社会培训

  服务建设大美龙江

  学院先后被外交部、国家教育部门、国家工信部门、国家商务部门、国家人社部门及有关行业协会授予“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全国服务外包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模具人才培训基地”、“全国商务管理师职业培训基地”、“全国职业经理人资格培训认证机构”、“全国电子商务师鉴定培训机构”、“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所”、“哈尔滨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哈尔滨地铁集团员工培训基地”。为社会开展电工等33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和鉴定,培训电工、土建等人员105320人,职业技能鉴定17440人次,为50多所本科、高职、中职培训教师300余人、学生近4000人。

  以专利研发为突破口

  服务行业企业发展

  学院与企业联合开发的MCU片内程序校验系统、北斗双模卫星定位车联网智能影音导航系统、自动剪切生产线中智能定长切割系统、超薄电子玻璃激光曲线切割工艺、基于光谱分析的便携式食品有害残留物快速检测仪、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粮食仓储管理和储存系统建设项目等,累计实现技术研发咨询服务到款额2385万元,为企业创造产值3012万元。

  学院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热点,争取到哈尔滨市科技部门科技攻关项目经费50万元、企业投资45万元,研发“集中供暖的室内温度实时自动监控系统”,彻底解决了东北高寒地区集中供热的室温监测控制技术难题,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项目落地开花结果,成功实现产业转化。在哈尔滨市10个老旧居民区安装3万套产品并投入使用,创造产值1545万元。学院与企业合作研发的“成品轴承清洗涂油生产线技术”应用在哈尔滨轴承集团30多条生产线,解决了轴承清洗关键技术难题。与大庆万瑞机械制造公司共同研发了油田井口控制设备,解决了油水跑冒问题,创造经济效益100万元。

  2012-2014年,学院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获批数量和应用技术研发项目立项,跃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对口支援扩大辐射

  增强社会影响力

  学院与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15所中高职院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捐赠设备支援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机器人实训室。选派54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对口支援院校任教,建设课程30门,培训教师1876人次,联合培养学生2900人。承担国家教育部门建筑工程类的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机械制造类的焊接技术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会计电算化、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及环境艺术设计等高职院校师资国培项目,为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7所高职院校培训196名教师。2014年组织全省高职院校,承办29项技能大赛,参加24项全国大赛,极大提高了黑龙江省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近年来,连续承办了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市直及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参加考试人数达4万余人。近期,承办了国家体育部门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办的“2015中国体育彩票·沙滩排球全民健身中国行”哈尔滨站比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中国教育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新疆电视台、新华网、光明网、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等媒体分别报道了学院在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过程中取得的显著成绩,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了飞速攀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依托职教园区建设

  打造特色“教学工场”

  学院借鉴德国“双元制”、美国“社区教育”、英国“现代学徒制”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以“互联网+教育”、“互联网+专业”,创建中国特色“教学工场”,支持“互联网+传统产业”发展,引进地区重点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建设共享型综合性开放式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职教园区规划总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8.4亿元。

  建设8个教学工场。引进德国博世力士乐公司、费斯托公司、西门子公司、联想集团、杭州和利时公司、思科网络、H3C、中兴通讯、哈电集团、哈轴集团等世界领先或国内一流企业的技术、设备、项目和经营管理模式,以企业生产项目和研发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校企大师作技术支撑,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适合现代企业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新模式。

  建设“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六大基地。一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员工培训基地;二是对俄科技与文化交流基地;三是城镇化农民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培训基地;四是企业技术研发服务基地;五是民用航空培训基地;六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建设地域产业文化传播中心。以影像、多媒体、职业体验等多种方式和现代化手段宣传本省、市产业发展历程中凝练出的闯关东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地域产业文化精神,展示地方艺术家和俄罗斯艺术家作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