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自考信息

“铜臭味”的自考模式,何以破?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5/8/31 11:36:25 

  昨日,华商报揭露了一个地下招生团队利用考生信息牟利的消息。招生团队通过虚假宣传和承诺获取生源,成功招一个人至少可获利3000元,而招生团队两个月可招到200人左右,这样算起来其月均收入高达30万。事实上,地下招生团队是在为高校自考助学的招生“服务”,它的存在反映出自考类教育猫腻多多。(8月29日《华商报》)

  自考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简称,此项制度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其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一方面,高考制度刚刚恢复,想要读书深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量庞大,而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这么多需求;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加速,社会也需要众多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自考制度以其质量优势、培养成本优势、开放优势等大受考生欢迎。

  但如今却随着高校扩招以及自考学历的含金量降低,由此而带来的自考报名人数每况愈下。受利益驱使,自考机构不得不使劲浑身解数“画大饼”抢生源,片面夸大办学条件、有意混淆全日制普通高校和自考的概念、承诺考试通过率和发放文凭等。入学之前的承诺极具诱惑性,等到学费到手后却各种推诿扯皮,事前的承诺完全没有兑现。2013年轰轰烈烈的首都师范大学的“学历门”事件,正是因为事先承诺的本科学历没有兑现,才会造成70名首师大高等美术教育研究中心职业培训班学生学历“本科变专科”。

  同管理严格的高校相比,对自考的监管的确过于松懈,一些学校甚至聘请社会机构为其招生,以便分得利润。自考作为一块肥肉,受到社会各方的垂涎,再加上各地教育部对自考的管理不善,导致自考乱象丛生。面对来自自考学校天花乱坠的宣传,考生难辨真伪,只能选择“看起来”不错的学校,熟不知这些才是善于伪装的“变色龙”。如何管理自考院校使其继续发挥光和热,才是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第一,自考院校的改革迫在眉睫。国家教育部可以规定一些具备实力的高校设置成人自考院校,真正培养社会学要的人才,借此肃清高校与社会办学的模式,铲除其借自考敛财的土壤。第二,严格审查毕业条件。现在很多自学考试只要交上钱就能过,既不用上课也不用考试,即使是考试也是各种抄袭,这样毕业的学生又能学到什么?因此,必须多自考严加管理,使其上课、考试、论文答辩正规化,使其确实发挥国家设立自考的初衷。第三,教育部做好宣传引导作用。多自考院校的过度宣传只会使学生陷入骗局。教育部应在官方网站披露哪些院校拥有自考办学条件,该学校会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以及毕业会获得什么毕业证,这些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都应详细讲清。

  校园本是沃土,如今却沾满铜臭味。要使自考真正发挥培养人才的作用,改革原有办学模式、加强对自考院校的监管务必尽早进行。

  作者:杨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