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锻造军地英才的“孵化器”

编辑:北京军地专修学院院长刘毓方  发布时间:2010/12/16 21:40:48 
 

锻造军地英才的“孵化器”

——访北京军地专修学院院长刘毓方

记者 晓君                                  

当“科教兴国”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在全国深入推进并广泛实施时,社会力量办学便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民办教育日渐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科教兴国伟业中的一支精兵劲旅。

在京城东北部、毗邻首都国际机场,有一所创办于1987年的民办院校,秉承“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服务四化建设”的神圣使命,以满腔热诚和一片丹心培育了十余万高素质的军地两用人才,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中撑起了一片天空。

它,就是北京军地专修学院,中国民办教育界的一朵奇葩。建院21年来,它的办学思想历经改革发展大潮的不断洗礼而逐渐升华,固化为一种理念,植根于学院领导者和广大教师的心中。特别是近年来在刘毓方院长的直接领导下,学院与时俱进,突破“杏林讲学”的传统育人模式,紧紧抓住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脉搏,探索国际化、网络化、专业化、自动化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强校育才之路,被业界誉为锻造军地两用优秀人才的“孵化器”。

5月底,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记者来到绿树成荫、鲜花争艳的北京军地专修学院,与已经连续担任学院11年执行院长的刘毓方先生展开了一场心灵对话。

于是,北京军地专修学院21年发展的历史画卷顿时浮现眼前。

          诞生: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1987年,北京军地专修学院创办伊始,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对人才的需求,明确提出“为国家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办学目标,而这一定位本身就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刘毓方院长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谈到学院的探索和发展,首先应该感谢的便是我们学院的开创者朱敏。可以说,正是由于朱院长的拳拳报国心和满腔热情,使我们学院自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育才利国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追溯北京军地专修学院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学院的开创者朱敏的坎坷经历。

朱敏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元帅的女儿,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前苏联学习期间,苏德战争爆发,德国法西斯大举侵入前苏联的国土,她和无数的前苏联居民不幸落入敌手,被囚禁于如地狱般的法西斯集中营,受尽了苦难和折磨。尽管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她以正义必胜的信念顽强地鼓舞着自己,也激励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1945年,前苏联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重回莫斯科的朱敏对国之兴衰感慨良深,也增强了她致力于和平民主建设的决心。原本要被保送到莫斯科医学院学习的朱敏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师范院校,她认为,学医虽可救人,但教学育才,可为国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整个民族的进步。朱德元帅也希望女儿学成后回国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毛泽东主席亦鼓励朱敏为中国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于是,1953年朱敏从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学成回国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三十多个春夏秋冬,在七尺讲台上,她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外语人才。

1978年,随着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向经济建设实施战略转移,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如同久旱的大地亟盼雨露的滋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做出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重要指示。1986年,朱敏虽已离休,但是为了国家强盛贡献终身的壮心未已,为不辜负父亲的期望和毛主席的鼓励,为了落实小平同志关于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重要指示,1987年,朱敏与军队、地方上的有关人员一道,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北京创办了一所面向部队和社会招生的新型成人高等职业学校——中国军地两用人才大学,朱敏任校长,开始了锻造军地优秀人才的“新长征”,后来根据北京市教委属地化管理的规定,学校更名为北京军地专修学院。

谈及学院的历史,刘毓方院长兴奋地告诉记者,“北京军地专修学院是全国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同时为军队和地方现代化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成人高等院校,是迄今业界为国家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首善之地。”

据刘毓方院长介绍,学院创办以来,得到了党、政府和军队领导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朱学范、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杨得志曾担任学院的名誉院长。1994年,学院成立第一届理事会,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迟浩田为学院题词:“培养两用人才,服务四化建设”。1998年,学院成立第二届董事会,时任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李来柱上将担任董事长。

2000年,时任常务副院长的刘毓方出任执行院长,为国家培育军地两用高素质人才的接力棒实现了顺利的传递。

     印象:官兵接受第二次义务教育的基地

走进北京军地专修学院——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一应俱全,有用于多媒体远程教学的网络服务器,视频课件的采集编制设备,有教职工日常所用的计算机、扫描仪、刻录机等仪器、设备。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来,学院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教学平台,启动了多媒体远程教学,购置了远程教学所需的大容量网络服务器,租用专门的机房,建立了独享的带宽等硬件设施,设立了专门的视频课件录制室等,为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作为一所非全日制高等院校,经过21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学院在校学员已达7803人,建院21年来,已累计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3万余人。

20056月,学院顺利通过了北京市教委的办学许可审查,成为第一批换发办学许可证的民办院校之一。后来,按照北京市教委制订的《北京市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办学状况评估指标及标准》,该院又顺利通过了市教委的办学评估,评估结果为合格学校。

    学院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考虑到受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在服役期间的部队战士,他们只享受国家津贴,没有其他经济来源。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学员群体,学院始终把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在学费上给予战士们极大的优惠,许多专业的收费只勉强够办学成本,它也因此赢得了部队官兵和社会舆论的一致褒奖,被广大官兵形象地称之为“第二次接受义务教育的基地”。

保障:推行优化的管理举措

北京军地专修学院创办第一年就招生10000多人,创办初期即在全国建立了20余所分校或辅导站,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逐年大幅攀升,在短短的21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那么,该院是如何保障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呢?

谈起这一话题,刘毓方院长的话匣子顿时打开了——“我们依托自身的资源,借助《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的契机,学院获得了快速发展。建院21年,是教学环境不断改善的21年,不断探索科学教学模式的21年,也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21年。21年的办学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是办好学院的准绳,健全的领导和监督体制是学院发展的组织保证,具有丰富经验和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按教学规律办事,制订符合学员实际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认真抓好落实,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院首先从自身的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建设入手,大刀阔斧地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这也正式拉开了学院推行优化管理改革举措的序幕。

刘毓方院长告诉记者,学院董事会下设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教学保障处、学籍处、财务处、培训处和招生办。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带军字头的民办高等学院,北京军地专修学院的教育对象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特点:其一,学员多是来自部队的基层干部和战士,他们在部队服役期满后,绝大多数人要回到家乡工作,急需掌握一门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其二,部队严明的纪律,统一化的管理使得战士们好学上进,学习积极性高,目的明确;其三,部队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控制战士外出,学习任务只能是在营房内部完成;其四,部队流动性大,学习过程中时有外出执行任务,调动工作单位,参加军事集训,还有驻防地址变更等特点,因此,学院采取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办法,改变了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形成的“千校一面”的单一传统教育模式,与时俱进,紧紧抓住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为教育管理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带来的机遇,大面积应用并普及网络远程教育,探索出一条规模适度、以内涵发展为主、符合学院实际的教育发展道路,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格局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

据刘毓方院长介绍,学院以大专层次的教育为主, 根据学员的需求,设置了政法、管理和经济三个系,其中法律、公安、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等形成了学院的特色骨干专业;其他专业则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相应地进行调整。此外,学院还应学员的要求,开设少量的本科专业,主要有法律、工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和金融等。

21年来,学院为部队和地方提供基础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满足了军队和地方现代化建设不同层次的需求,培养了13万余名优秀的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迅速成长,如今,大部分已成为军队和地方建设中的佼佼者。

刘毓方院长总结到:“是军事化的教育磨砺了学生们的斗志,实用的各项培训和专业课程充实了他们的大脑!

质量:学院赖以生存发展之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保障教学质量,学院自创办伊始就先后联合北京地区多所高校的师资力量,共享名校的教学资源,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干部管理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人民警察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院校中聘请了大量的现任及离退休教授、副教授、讲师,组建了学院自己的一支学术先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先后有100多位教授、副教授和几十位讲师参与了学院各个环节的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为学院的教育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毓方院长提出“人才强校”应当是学院始终坚持的发展战略,坚持把为人师表放在首位,坚持把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作为核心,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创新用人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内在积极性,通过内培外引、实施“名师工程”、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提升师资队伍的层次和水平。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学院采取各种办法鼓励教师们走出去学习。目前,学院有多名中层干部和工作骨干由学院提供资金在外进修。同时,为其他自觉参加学习进修的教师们创造便利条件,积极鼓励教师们参加继续教育。现在,全院所有教学管理人员均已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另一方面,学院在聘任教师时,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现在的专、兼职教师都是全日制高校中教学一线的学术带头人或是知名度较高的任课老师。

学院还制定了教师的聘任标准和管理办法,为教师提供了五险一金等福利待遇,并通过学员调查问卷等形式定期对各专业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质量监控,对不能适应和不能胜任的教师作及时调整。目前,学院的专、兼职教师共有158人,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专职教师28人,兼职教师13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职教师19人,占专职教师的68%,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兼职教师108人,占兼职教师的83%

刘毓方院长告诉记者,目前,学院已拥有一支政治思想水平高、业务素质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队伍。“他们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乐于奉献,不仅承担具体的教学任务,还承担着繁重的教材及辅导材料的编写任务,他们就是学院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教学:课程和教材是育才的“抓手”

对于非全日制学员而言,学习是以自学为主,仅仅有一个适合自身的专业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一整套适合自学的高质量教材,并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因此,课程和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刘毓方院长告诉记者,“我在部队的经历使我更了解官兵的实际需求。因而,我院在课程设置上,考虑到部队学员军事训练紧张,学习时间少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人才市场的未来需求,因为战士的学习既要适应在部队服役期间的要求,又要适应回到地方便于安置就业的需要,因而,我们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两年制专业安排910门必修课程,三年制专业安排15门课程。在教学进度上不搞一刀切,只要学员的学习时间不少于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时数,在此基础上学时可长不可短。学员学习完所设课程,经考试成绩合格,即可结业。”

据刘毓方院长介绍,为了适合学员自学,该院所有骨干专业的教材85%以上都是由本院组织专家学者编写而成。自编教材一般根据学科难易复杂程度确定在15万字到20万字之间,最多不超过25万字。编写过程中注意通俗易懂,使学员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这些教材深入浅出,好学易懂,为学员度身定做,它将教学层次的要求,学员的实际水平,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该院还针对教科书配套编写了学习辅导材料,这些辅导材料及时补充和修改了教材中的不足之处,并以书面和电子两种版式提供给学员,从多种角度来帮助学员理解和掌握教科书的重点及难点。

另外,为提高办学质量,学院每年都要对教材进行修订,在多渠道多层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市场和教学实践的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别进行重新编写和更换,使教材与专业的配置更趋于合理规范,修订总量已达300多种。“现有的教材,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印刷质量,较过去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刘毓方院长说。

随着时代的进步,单纯的函授教学已满足不了现代求知者的需要。因此,学院除了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外,还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开辟了网上教学课堂。

如今,进入该院的网络教学平台,你可以尽情地享受该院的网络视频教学带来的便捷,教学计划、视频教学、辅导中心、专家论坛、答疑解惑、课后作业、在线考试和精品课件展播等几大模块集于一体,同时又可以见到与之配套、详略得当的讲义,整个课堂呈现出的教学环境集声音、文字、图像等信号于一体,汇集了文字课堂与视频课堂等教学资源,以动静结合和可触可感的方式把教学内容立体地呈现在学员的面前,使每一门课的学习方法和重点难点,都讲解得清楚明确。如今,学员只要登录互联网,即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自主地进入教学平台浏览或下载视频课件,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使学员如同亲临课堂,接收老师的“面对面”辅导。

此外,教学平台还具有许多辅助的教学功能:如,学员进入辅导中心,可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通过网络完成和提交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参与教学论坛中的学习讨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网络考试与纸质书面考试中任意选择等。有了这些功能,既有效地解决了不同时期报名的学员分层次教学的问题,又可以满足学员按照其个别差异进行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学员依据自身的能力水平自定学习进度,还可以依据自身兴趣等特点选择学习内容,满足个人的需要。

“网络教育平台的启动,标志着学院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宣告了学院的教学模式正式跨入了现代化多媒体远程教育的行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经形成我院的一大特色。” 刘毓方院长欣慰地说,“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的实行,推动了我院向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型综合性成人高等院校迈进。”

生源:学院生存发展之源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就业市场上对高学历人才的盲目追求,职业院校——尤其是民办职业院校都普遍面临着生源短缺的困境,然而,北京军地专修学院的生源却连年稳定攀升,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刘毓方院长一语道出了其中的玄机:“顺应形势发展需要,主动而有计划地调整培训种类、内容和层次。”

刘毓方院长告诉记者,随着人们的职业流动性加大,职业方向调整必然要反映到新职业的资格培训中。针对这种变化,北京军地专修学院根据学员的特征和自身的办学条件,将专业和课程设置与部队建设需要、战士退伍后的就业安置等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专业结构设置和资源配置上以市场为导向,每年都要进行专业的评估和调整,以培养深层次、高水平、更能契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

该院开设的法律、公安、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已经形成了该院特色鲜明、在业内拥有良好口碑的品牌专业,深受广大学员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在专业设置上该院紧紧抓住人才市场的需求,彻底打破一贯制,不仅增设了电子商务、旅游饭店管理、物流管理、房屋建筑、美发和形象设计等专科专业,还增设了汉语言文学、计算机及应用、房屋建筑工程、机电一体化、美容企业经营管理等本科专业。同时,学院还适时地开办了实用技能培训,创办了“三立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烹饪培训中心等,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也吸引了社会上一批知名企业积极参与,学院也获得了难得的实习实践机会。

 “为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为军队和地方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实用人才,我们一方面要巩固发展函授教育,争取有较大突破,力争达到9000人至10000人。” 刘毓方院长说,“实现万人目标后,更要抓好巩固、提高工作,为学院发展夯实根基,增加后劲。另一方面,努力实现远程教育,搞好调研,做好专业论证,完善硬件设备,2006年至2007年远程教育注册生源已达到5000人。2008年至2010年争取实现注册生过万人的指标。” 刘毓方院长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利民:办学的最终落脚点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北京军地专修学院办学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落脚点,从创办伊始,它就成为军地人不懈追求的目标。

刘毓方院长告诉记者,北京军地专修学院紧密结合时代形势,立足学院“服务于部队,服务于地方”的双重功能定位,紧紧抓住“民办教育,服务人民;人民军队,为民服务”的结合点,在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实践中,找到了“育才利民”的办学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通观北京军地专修学院的办学理念,无论是“育才利国”,还是“育才利军”,其中都始终贯穿着一种“利民”的信念,在实践上,则是注意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使培养教育综合人才与推荐就业相结合。

而如何使学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为民造福的实践,使人才绩效在社会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又成了摆在军地人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今,在北京军地专修学院,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一条龙服务机制业已形成。凡是该院的结业学员均有两种就业途径:一是学院经报请国务院退伍军人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准,向经考试合格的结业学员颁发《军地两用人才推荐书》,推荐给退伍战士所属当地安置部门优先录用;二是学院专门成立了人才服务中心,并在互联网上将学员的个人情况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公布,使学员和用人单位双方受益。

 

编后语

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在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历经21的辛勤办学实践,北京军地专修学院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无数高素质的综合型应用人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都曾予以专门报道。

不少省、市政府及驻军领导还慕名担任了各个分校的名誉校长或顾问,国家有关部委、军队及北京市领导还欣然担任学院理事会名誉理事长、名誉理事或理事会成员。原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李来柱上将欣然担任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长,迟浩田上将为学院亲笔题词:“培养两用人才,服务四化建设。”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曾殷切鼓励学院领导:“你们办学,培养两用人才,很有实效,为军队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办了一件实事。”

育才为国,则办学有力;育才利国,则办学有义;育才兴国,则办学有恒。21载寒来暑往,北京军地专修学院始终坚持这一崇高的报国育人的理想,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士气,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康庄大道上,一路高歌猛进,正以满园桃李芬芳回报孕育它的神州大地!

党的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到改善民生之首的战略高度,其中强调要“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这是一股和煦的春风,为我国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如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理由坚信:北京军地专修学院一定会乘着这股和煦的春风,秉承“利国、利军、利民”的优良传统,在新世纪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抟扶摇直上九千里”,为实现我们富国强兵的梦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续写新的壮丽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