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

专家引领 学科带动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编辑:王满  发布时间:2010/12/29 10:17:08 
                        专家引领  学科带动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    学校基本情况

王平村中心小学现辖一所中心校,一所附属幼儿园,一个学生住宿部。在职教职工46人,专任教师32人(包括幼儿园11人),平均年龄30.3岁,全部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具有小学高级职称的13人占专任教师数的41%。现有三名区级骨干,5名校级骨干。教学班9个,学生177人。幼儿园三个班共85名孩子,住宿生23人。

我是06年暑假来到这所学校的,当时教师的情况是:1.年轻教师比较多;2.教师的学历构成多样,专任教师中有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也有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还有从企业所属学校转制过来的;3.由于学校布局调整等原因,骨干教师流失严重;4. 教师的专业知识很不扎实。(当年我校组织的课标测试,许多教师对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模糊,教学要求不求甚解。)

通过与教师谈心和调研,我校领导班子发现:年轻教师有强烈的自我提高的愿望,他们希望学校尽快拿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师培训方法,搭建起教师快速成长的平台。我和班子成员的压力很大,因为我们知道教育质量好不过教师质量。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着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

二、依据教师需求,实施有效培训,打造理想团队

我把我校比作是一块山坡地,虽然贫瘠还要增加产量,虽然经常有水土流失,但还要有品质保障。山坡地面积太小,现代化机械施展不开,飞播也不会落下几颗种子。如何把山坡地变成生态园,就要因地制宜,改良土壤,循环经济,硬打实凿。

(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明确方向。

首先,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提出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其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关键。我们要打造精致有品位的小幼互促的山区小学,我们的教师要做到活泼、自信、文雅、大气。

其次,锤炼师德,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我们制定了《王平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先后开展了填写《师德手册》,签订《师德责任书》等活动,使教师明确师德要求和目标。相继学习、讨论教委何主任撰写的文章---《努力工作,回馈社会》,开展师德承诺活动,使教师们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请教科所张慧萍老师为教师们做职业心理辅导,调整自身工作压力,保持良好工作心态。还请教育党校周强主任辅导“如何做好教师职业规划”,帮助教师们了解自己是谁,在哪里,要向哪里去,怎么去。

(二)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拓展教学思维

首先从研读教材入手,提高教师备课的有效性。

我们请区教研室赵主任和李淑萍老师为我校教师做课标解读和如何制定教学目标的讲座。请房山区师训部郭志富老师对我校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把握教材的教学价值的培训。

其次了解前沿信息,开阔教师思维。

Ø  我们请原市基教研中心小语室主任李春旺来我校进行课堂指导和“语文教师素养”的讲座培训,并对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Ø  请现任市基教研中心小语室张力军主任再来我校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重点是对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策略”的培训。

Ø  请特级数学教师华应龙来校进行“如何在数学课上渗透数学思想。”的课例展示和讲座。

Ø  请特级语文教师王文丽来校进行“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的课例展示和讲座

Ø  我们还带数学教师参加了吴正宪老师的“菜单式服务”活动,老师们对“在数学课中如何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感触很深。

我校从07年开始与黑山、三家店、坡头三所学校开展小片联动活动,共同研究,资源共享,开阔了我校教师的思路,增强了他们的自信,

Ø  首先苦练内功,加强校本教研。特别是有了在王平村一样能出成绩的信心。

Ø  今年5月我校组织教学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和济南师范附小参观学习,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特别值得欣慰的是:外出学习的人员回来后有了理论学习的紧迫感,有了敢于实践的勇气。

这些适合教师成长的系列活动转变了我校教师习以为常的工作作风,深知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要靠个人的努力,要学会抓住机遇,要先学名家的思想,再学名家的技能,同伴间要相互鼓励、相互帮衬,形成团队精神。

我校领导班子的团结,班子和教师的共识,为王平村中心小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多方培训,因需辅导,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我校实行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制度,把自培、互动、共享作为核心理念,把“开展自已的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作为目的,通过 “研——做——思——提升”的形式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同时开展 “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活动为教师的生命底色增加厚度和亮度。领导带头与教师们一起练习钢笔字和粉笔字,一起比赛,两年多来,我校教师的板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借助继续教育的“书香校园”活动,我校也实施了教师读书工程,学校领导身先士卒,我经常把自己认为的好书推荐给老师们,每次教师写的读后感,我都要进行点评或写批语,我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情感、交流思想的方式。现在我校教师的读书热情高涨,因为大家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的道理。

其次是借助外力,名师辅导,学科突破,整体推进。

我们知道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的听课、评课方式对教师帮助是最大的。由此,以我校最薄弱的学科——语文为突破口进行实验。我们请到了原区教研室主任王玉亮老师到我校进行“读写结合”课堂教学实验工作,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辅导,给予老师们研究生一样的待遇。

通过王老的系列讲座,教师们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意义和基本方法,了解了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王老提出了解决的办法“继承传统,科学创新,读写结合”。我们的“读写结合”课堂教学模式是把一篇课文分为预习课、读写结合课和拓展课三课时。预习课是上好讲读课的基础我们把预习的任务放在课堂之上,有具体的预习要求,从而实现教师在课堂上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的目的。预习课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5—20分钟)是学生自读自悟,第二阶段(10分钟)是质疑感悟,第三阶段(10分钟)是进一步理解课文。“读写结合”课的课堂结构是二十分钟读,十分钟写,十分钟展示、点评。(这只是设定的一个理想状态,主要目的是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我们不是把课文作模本,也不是讲习作例文,在探求读写结合点上努力达到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够自我命题,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教师的读写结合的意识。改变课堂的结构和方法后更有时间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制定有效的帮扶计划,我们把以往的成绩加评语的作文评价方法改变为面批指导,特别是在课堂当中重视学生养成“四敢一愿意”的习惯(敢举手、敢发言、敢争辩、敢质疑,愿意合作)。在帮助教师改变教学行为时,王老亲自上引路课,辅导教学主任上示范课。然后要求教师们不看教参,自己设计教案,再面对每个人的问题进行一次一次的修改,反复打磨。再进行个别指导,有的可以只说思路,有的帮助设计细节。

每次活动后王老马上跟进教师的反思,及时点拨,热情鼓励。在学校和王老的督促、激励之下,老师们在痛并快乐中前行。于雪莲老师在讲完她的展示课后,动情的说,自己就好像经历了一次涅槃一样。

经过实践、感悟、再实践,老师们不自觉的有了一种课程意识,能够把周边和地区的资源(如:王平地区的文化、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以及全区的快速发展等)利用起来,为课所用。连恩红老师讲《黄河之水天上来》时,多次组织学生到王平湿地去观察,为学生写范文。李成婕老师为了讲好课文,到学生家里进行录像,于雪莲老师为了把《海底世界》讲好,驱车几十里到农副产品市场录像搜集素材---

课堂结构上的改进,带来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带来了教师精神面貌的改变。我校的语文团队发生了破茧化蝶的蜕变。还记得第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老师们还在质疑语文这么教行不行。时隔一年,第二届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老师们说的是语文改变了自己,语文改变了学生。

语文教师的变化,引发了其它学科教师的变化, “鲶鱼效应”出现了。变化是先从科任组开始的,刚刚参加工作的王国鹏老师邀请领导来听课了,还有王和平、彭涛、王增利等都把自己的课结合生活上得生动精彩。紧接着是数学组,老师们改变了质量意识,从提高课堂效率着手,不再加班加点进行补课,而是尝试134的课堂结构模式。老师们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态势。回想这两年,我们有引领、有推动、有呐喊、有激发,我校领导班子和老师一起正在经历了许多风雨,我们期待着美丽的彩虹。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的校本培训概括起来就是:专家引领、量体裁衣、树立榜样、整体推进。我们认准的事情,就踏踏实实的坚持做下去,变化体现在教师的成长中,体现在教师的课堂中,更体现在学生身上,这才是真给力的。(出示成绩表)

教师们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收获了成功和幸福。这就是王平村小学给他们的最宝贵的人生体验。每每想到我们的教师,我就有一种自豪和激动。我愿意同老师们一起共同把我们这块美丽的山坡地打造成带着泥土芬芳的生态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