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头条

北航聘任首批“卓越百人”计划教授、副教授

编辑:王满  发布时间:2011/1/7 20:33:5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围绕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国际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贯彻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方针,突出高端人才建设重点,加强学校高端人才队伍储备,着力引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杰出青年人才,2010年11月19日,该校正式出台实施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暂行办法》。“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卓越百人”计划,主要目标是在2011-2015年,根据学科规划布局和创新平台建设需要,从国内外重点引进100名左右已在相关学术领域崭露头角,具有较大学术发展潜力和国际化视野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卓越百人”计划实行海内外公开招聘、重点激励、目标考核、聘期管理的原则,分为教授、副教授两个层次。教授层次的人选至少应在国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工作两年以上,并全职到北航工作;年龄40周岁(自然科学)或45周岁(人文社科)以下;已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果,学术水平居国内外前列,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副教授层次的人选一般博士毕业两年以上,国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一年以上工作经历;年龄35周岁(自然科学)或40周岁(人文社科)以下;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创新成果,学术水平居国内外前列,具有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潜质。

  学校对“卓越百人”计划入选者实行重点激励,采取协议年薪制,并提供科研经费专项配套支持,聘期3年。根据学科特点,教授年薪为15-20万,专项科研启动经费30-100万元/人;副教授年薪为10-15万,专项科研启动经费10-30万元/人。实行目标考核和聘期管理,聘期考核合格,则转入校内教授、副教授系列;聘期考核不合格,则不再续聘。

2010年11月12日,北航专门举行了海外人才直评会,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多名候选人进行答辩、评审,经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上报校长办公会审批,目前决定聘任吴文峻、余彦、李舟、刘文龙四人为第一批“卓越百人”计划教授与副教授。

(胡昌旭)


吴文峻,男,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百人”青年人才计划教授,计算机学院教师。

1973年2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94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1994-2001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9月博士毕业后,赴美留学。从2002年到2006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师从国际并行计算和网格领域的著名专家Geoffrey Fox教授作博士后研究,并成为普适计算研究所( Pervasive Technology Institute) 的Research Fellow。从2006年到2010年,受聘于芝加哥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担任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职务。阿贡实验室是全美最大的国家实验室之一,尤其在高性能计算和网格计算方面,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在美国留学和工作的近九年中,吴文峻一直专注于“先进科学计算和协同网络平台”领域的研究,主持和参与了多项重要的科研项目,包括:计算社会和行为科学网格、开放生命科学网格、下一代高通量基因测序网格、果蝇基因调控网络计算环境和多媒体交互协同环境等等。针对面向服务的多媒体协同方法和科学信息服务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同时组织并参加了许多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而研制的协同软件被全球100多个研究单位所部署和使用,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余彦博士,女,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百人”青年人才计划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

2001年获安徽大学化学学士学位,200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师从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陈春华教授,主要研究课题为高性能锂离子薄膜电池。2007-2008年,在在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Prof. Chunlei Wang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2010年,经德国洪堡基金会批准获得洪堡奖学金,合作导师为马普固体研究所所长Prof. Joachim Maier。

近年来,余彦博士有多篇文章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J. Am. Chem. Soc.、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Applied Physics Letters和Electrochimica Acta等国际性高影响因子的学术杂志上。第一作者论文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2篇,8~10之间的3篇,影响因子3以上的16篇, SCI他人引用150余次,最高单篇他引次数为60次。

余彦博士曾获得香港求是基金会“求是”博士生奖学金、中科院“院长优秀奖”奖学金和德国Alexander Von Humboldt(洪堡)奖学金。余彦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功能材料的电化学制备、化学储能及相关的电化学基础研究。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等关键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储能机制及性能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很高评价。


李舟博士,男,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百人”青年人才计划副教授,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师。

2004年获武汉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师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教授,从事纳米生物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并于2007-2009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从事联合培养博士课题研究。

李舟博士在纳米材料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创新成果相继发表在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J. Phys. Chem. C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并已申请四项美国发明专利。李舟博士所发表的SCI学术论文,影响因子大于8的4篇,影响因子3以上的7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50次,其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很高评价。关于体内植入式纳米发电机的工作,被Advanced Materials的主编评为当期的“Top Articles”,《科技日报》及国内外多家媒体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专题报道。

李舟博士所从事的创新研究工作,涉及先进生物工程材料、医学和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他在国际上首次从细胞水平证明了氧化锌纳米线作为植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成功制作了植入式肌肉驱动的纳米发电机,证明了其作为体内微型机器人动力来源的可行性;他利用半导体纳米材料的“肖特基效应”,增强了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使检测极限提高了3-4个数量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纳米细胞力学方面,他开创了一种利用纳米线测量单个细胞牵引力的新方法,在肿瘤治疗、新药物筛选和再生工程的方面都有潜在应用价值。


刘文龙博士,男,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百人”青年人才计划副教授,宇航学院教师。

2001年获北京大学空间物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北京大学空间物理学博士学位;2007-2010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任科罗拉多大学大气与空间科学实验室副研究员。

刘文龙博士在空间物理和空间探测领域做出了一系列优异成绩,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很高评价。他在国内外SCI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共15篇,被引用50余次,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4篇,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篇,均为本专业顶级国际期刊。他参与了国内外多项科研项目,并主持了NASA的一项科研项目。

刘文龙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内磁层中的物理过程,包括电磁场及其波动,粒子成分及其来源,波与粒子相互作用和辐射带电子加速机制等。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通过对环电流中氮离子和氧离子含量的分析来研究电离层各区域在不同大小的磁暴中的作用的新方法,唤起了人们对氮离子成份研究的重视。他利用多颗卫星的观测结果对亚暴粒子注入事件进行多点联合分析,提出了确定亚暴起始位置的新方法。最近他利用THEMIS卫星的观测数据对内磁层中的超低频波进行统计分析,在国际上首次得到了超低频波在内磁层中完整的分布及其对太阳风活动的响应,为内磁层中粒子的传输与加速的模拟提供了数据支持。



编辑:贾爱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