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厅局长专栏

龙潭村来了个“部里人”——教育部选派驻村第一书记董振华的故事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6/8/18 8:22:14 

   

       对于从小在城市长大的董振华,接到教育部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的通知时,他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下来。因为他一直有浓重的乡土情结。对于乡村,一个画面始终定格在他的记忆里:奶奶摇着辘轳,打上满满一桶水,一根扁担,他跟奶奶一人挑一头,摇摇晃晃地回家。

  这帧画面,构成了董振华对农村生活的认知,也成了他的一个夙愿。这些美好田园生活背后,隐藏着贫困的基因,如果有机会,他想用自己的双手拔掉这些“穷根”。

  2015年9月,教育部选派董振华来到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龙潭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的机会来了。

  拔掉村民脑子里的“穷根”

  龙潭村位于燕山深处,有20万亩山林,其中3万亩为杏林。每到春季,成团的杏花如升腾的云朵,点缀在龙墩、龙潭、瓮圈这些山水名胜之间,再加上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可以说,龙潭村人脱贫致富的“底色”得天独厚。

  初到龙潭村,董振华被这里的美景吸引。可令他不解的是,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开发。在这个距县城25公里的僻静角落里,村民依旧守着几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他们眼里,村里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历史典故都稀松平常,自家的日子也没因此多有声色。

  “不能让农民守着宝山过穷日子。”经过调研董振华发现,要拔掉的“穷根”首先是村民的观念。

  调研中,一件事情刺痛了他:龙潭村的经济作物是板栗,尽管村民辛勤种植,却始终逃不出“增产不增收”的“魔咒”。董振华说:“现在越是丰收,村民越是高兴不起来。价格几乎天天都在下跌,忙活一年还不如出去打工一月。”

  经过反复调研,以及村两委班子开会研究,龙潭村确定了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切入点,以旅游为发展主轴的长期目标,打造休闲度假、特色林果、特色养殖、采摘体验、绿色餐饮、健康养老等特色亮点的品牌。

  为了挖掘村里的旅游线路,董振华跟村支书一起,无论是高山还是小河,都亲自走了一遍。尤其是山上一直没有人走过的路,他硬是凭着一把镰刀,开出了一条小路,并在此基础上,精心谋划推出了5条精品旅游线路。

  现在,走进龙潭村,大门旁是巨幅的旅游地图,上面有龙潭“五环游”,即以杏花海、红叶谷为核心的生态环;以老道庵、五指山为核心的宗教环;以栗树王、瓮圈为核心的古树环;以仙人像、小峡谷为核心的奇石环;以老高家、老马家为核心的红色环。

  董振华还带领村两委班子制定了短中长期发展策略。帮助村里兴建珍稀动物养殖场,养殖澳大利亚进口的鸸鹋,以及山鸡、珍珠鸡、贵妃鸡、孔雀、狍子等。同时,他还主动给村民联系栗树蘑养殖技术,建立试点,并引导村民对山野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包装。扶持本村青年佟永利回乡创业,成立秦邯玻璃加工厂,为本村解决就业20多人,增加村民收入,去掉游手好闲、打牌赌博的恶习。

  董振华说:“把特色种植、养殖、采摘、休闲观光结合起来,游客来了,有看的,有吃的,有住的,还有能带走的,对于村民来说,多条腿走路,想干啥都有来钱的道儿,市场风险降低了,才能真正走上致富路。”

  白天跑断腿,晚上磨破嘴

  “要想富,先修路”。来到龙潭村,董振华才体会到这句“脱贫金句”背后的困难和艰辛。

  这条通往龙潭村唯一的公路,有的路段仅能容一辆车通行,有的路段已损坏,坑洼不平,修路成为村民最期盼的事情。董振华决心帮村民建设一条幸福路、致富路。

  “董书记白天跑断腿,晚上磨破嘴,为了老百姓真是不怕累啊!”因为原有道路需要加宽、取直,涉及部分群众的门前、院墙拆除。在这条长5.2公里的水泥路修筑中,涉及100户群众需要拆除自家的建筑或占用他们的土地。

  在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时,董振华和村支书实行包户制度,即村两委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一个或几个分包群众,一户一户去做思想工作。他们分头深入到群众中,充分利用每个人的亲戚关系、朋友关系,让村民们支持村里工作。经过深入细致工作,在整个修路过程中,没有一户要过补偿,没有一户阻挠过施工。这一桩桩一件件,连驻村的工作组组长都向董振华竖起了大拇指,他却连连摇头说:“这些都是大家一齐努力的结果。” 这句话并非董振华的推辞,在修路的过程中,董振华被村民的凝聚力所感动。他说:“‘要想富,先修路’后面,应该再加上两句,‘致富路,大家修’。”

  在解决资金难题时,董振华和班子成员积极想办法、拓渠道,实现了“多条腿走路”。向上争一点,争取县直单位帮扶资金12万元,解决垃圾运输车1台、垃圾箱40个;干部垫一点,村班子组织两轮资金垫付超过50万元;支出压一点,在确定进村路施工方案时经过3次修改完善,比最初预算节省80万元。

  村民们说:“以前都是给多少钱办多少事,没钱不能办事。现在第一书记、村支书忙着垫钱,真是闻所未闻。”

  伴着轰隆隆的挖掘机作业声,村民正紧张忙碌着,深挖河道、清理乱石……精心雕琢下,龙潭村的旧貌正在换新颜。

  “不抓党建,还算什么第一书记?”

  说起董振华来到龙潭村后这一年的变化,村民们指着村委会前那块龙潭村公共事项的进度板告诉记者:“喏,看这里!”

  进度板上,40项建设项目清晰明了:河道清淤、拦水筑坝、道路桥梁、电路改造、移动基站、旅游设施、文体器材、垃圾清理、厕所改造、污水处理、秸秆处理、饮水工程、村庄绿化、文化墙、村史馆,每一项工程,从设计到施工,董振华都亲力亲为。

  村部外,一条宽阔的河道随着地势下降,用青石垒起来的河堤下,停靠着几艘游览用的游船,4条拦水坝,2道拦沙坝,坝基总长接近300延米,形成水面景观1.8万平方米,可以用于游船、戏水、漂流等水上项目。从这里到村小学,只有几十米距离,老校长有时会把体育课开到这里,带着孩子来此划船,但是在一年多以前,脏乱的河道让村民的行路、饮水都成了问题。

  在村里河道清理中,涉及两户村民40余棵杨树,董振华跟村支书冯继昌主动挑起这个重任,多次到这两户村民家中做工作。两户村民深受感动,主动将这些杨树全部锯掉,没有影响河道清理施工。

  村民们说,在董振华身上,当年八路军的精神回来了。半年多的时间里,他让昔日的一个小山村旧貌换了新颜。

  而在董振华看来,龙潭村的“新颜”不仅是疏通了河道,更是疏通了多年来党员和老百姓间的一些心结。

  由于多年来村里的公益事业和基础没有多大改善,村民们对村干部普遍存在一种可有可无的心态。面对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艰巨任务,必须充分凝聚村党支部的号召力,必须在村民中树立起威信。

  “第一书记不抓党建,还算什么第一书记?第一书记没有威信,还当什么第一书记?”董振华说。

  在他的推动下,龙潭村逐渐完善村内党务、财务、项目、用工等制度、机制和流程,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6次,审议通过预备党员、村规民约、村内重大工程项目等事宜。

  “最关键的是要一碗水端平。”董振华说,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坚持让农民“唱主角”,在确定发展旅游产业等工作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农民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变成一个做群众工作的过程,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变“要我改”为“我要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