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校长之声

张卫东:原汁原味是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7/7/31 11:15:06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古诗文吟诵家、著名国学艺术推广人张卫东

编者按

马褂长衫,圆框眼镜,说起话来字正腔圆中气十足,张卫东给人的第一印象好似古时庄正威严的教书先生,举手投足间显露着传统学者的风范。

张卫东生长于传统文化世家,传统文化早已融进血脉,成为滋养他生命的本源。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他,不仅熟读各种经学典籍,而且,还跟从名家系统学习了昆曲、八角鼓等艺术,从艺四十年从未离开过热爱的昆曲舞台,以及教育传承古典文化的讲台。

目前,张卫东正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地奔走,作为传统文化的坚定捍卫者,他相信传统文化终会洗尽铅华,未来必将姹紫嫣红开遍。

农历六月六日,是中国传统的晒书节,古代的读书人将在这一天把放置在家中的书籍拿到外面,借着温暖的阳光晒去书中的潮气。

星火小学的晒书节

今年是三十年一遇的闰六月,因此这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韵味的节日便显得更加复杂,取其折中的办法,晒书节便在农历六月十七这一天举行,同在这一天,星火小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古诗文吟诵家、著名国学艺术推广人张卫东先生。

在连续三天的时间里,他将带领孩子们以国子监官韵诵唸的吟诵方式学习《大学》。

星火小学的孩子们在和先生学诵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孩子们抑扬顿挫的吟诵,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错觉,仿佛回到传统儒家文化浸润着的时代,张卫东将这视作文化的传承,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谈文化:传统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从小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张卫东,对书有着发自内心的敬畏,在学习之前,先要带着孩子们虔诚地奉书

双手将书平端在胸前,大声吟出《孝经》的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完成这样庄重的仪式后,才会开始后面的教学。

在课前举行“奉书”这一失传的读书礼已经成为他几十年的授课习惯。

奉书

张卫东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传统文化由表及里共分三个层次。

最表层的是以艺术、民俗、生活为代表的传统技艺类;

第二层则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各种概论;

第三层,也是最核心的,就是以儒家“四书五经”为基本的必修学习。

在推广传统文化过程中他一再强调,学习传统文化要以“经史为本、诗曲为末”!传统文化必要先学习经学古文,再考虑诗赋词曲,最后再扩展到艺术、民俗领域。

学习传统文化应该因地制宜。

对中小城市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来说:

可以在学习儒家经学的前提下,在做人修身方面有些资质后,另外学习一门传统手工艺,这门手工艺即是当地文化遗产,这在将来能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而对于文化相对比较繁荣、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孩子们来说:

应该更多的强调文字文化,按照学习传统文化的顺序,由内而外循序发展。开拓智商以及道德水准,在维护传统道德观念下进行多元的异彩纷呈的教化,使之成为博学多闻的优秀俊杰,为国家出力报效。

要做学问,先学做人。”是他一直秉承的理念。

张卫东一再强调,“人的智商分为人文智商和天资智商,二者相辅相成。有些人在学术上很有成绩,可是却心术不正。这就是没有人文智商的表现。究其本源,是因为做人的根本没有夯实,道德的根基没有扎牢!”

谈书法:应当正视馆阁体的作用

在强调无纸化办公、学习的今天,人们已经很少有时间来书写汉字,张卫东坦言,汉字书写,是我们现代人面临的最大难题。

“汉字是我们民族的信仰,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不再书写汉字了,那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没了。”张卫东说。

提到汉字书写,书法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谈到书法的问题时,张卫东说:

所谓书法就是书写规矩、周正的汉字,也就是依法而书。

现在很多书法家将书法做到了艺术极致,这在无形中提高了书法的艺术门槛,让很多准备学习书法的人望而生畏,同时也让书法带着贩卖文字的俗气,在普及方面没有最基本的法度。

他认为,学生们练习书法,其实并不需要当代书法名家来指导,练习书法最好的方式是按照古人共识的法帖描红、临帖。

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描红帖

最基础的书法学习应该从描红开始,颜真卿的《多宝塔》、《千字文》以及欧阳询的《九成宫》等诸多经学法帖,一定要描几百、几千遍,达到一定基础之后再开始临帖,在临帖阶段还要能够理解文字表达的涵义以及文章的内容。

在张卫东眼里,并没有所谓的书法家,只有按照古人规定的森严法度写成的字即可,明清时期的馆阁体在他看来就是合乎学生们法度的规格。

明清时期的馆阁体

从治学来讲,他认为在练习馆阁体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定性,对书法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100年前,社会曾经掀起一股批判馆阁体的风潮,现在他认为应该重新认识馆阁体,并在练习名帖的基础上学好馆阁体。

谈教学:教师教学的五字箴言

困而学之与生而知之,代表了学习的两种态度:

困而学之的孩子学习起来是废寝忘食的,这种学习剥夺了孩子玩乐的时间,对孩子的身心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生而知之的孩子把读书当做一种兴趣,把学习当做游戏,在学和玩之间达到动能平衡,这才符合中庸之道。

不过在张卫东看来,生而知之的孩子同样需要老师和家长将其兴趣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所以教育修身立德的作用尤为凸显。

在张卫东的生命中,有位列“三台”的作风,一直陪伴着他是“讲台、舞台、写字台。”

讲台则是他最为看重的,在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几十年中,他从未忘记吴鸿迈老师传给自己的关于教学的五字箴言“熏、模、学、练、默”即“熏陶、模仿、学习、练习、默习”。

他说:“好的老师一定要舍得在讲台上流汗,一定要比孩子累,比孩子辛苦。”同时张卫东还说,好老师是不需要强调课堂纪律的,对孩子们要德威并重,让孩子又是想他、又是盼他、又是怕他……

在教学过程中,他一直秉承着“夫子之道,有教无类”的传统教育理念。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教学的内容,按他的话总结就是“两头是深刻的,中间是生活的。”

对于知识分子及不谙世事的孩子们来说,他会给他们讲授儒家经典,而对于知识并不是很丰富的普通人,他会讲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不仅如此,就连对待不同学生,他的态度都是不一样,用他的话说就是:“对待懂的学生他会严格要求,而对待不懂的学生反而会很温和逐一说清楚。”

谈传承:要保持传统文化的本色

张卫东执着的坚守不仅体现在传统文化教学上,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他同样很执着。他强调保持昆曲的原汁原味,反对昆曲因所谓改革与创新而失去原来的古雅风格。

在大多数人看来,张卫东秉承的对传统文化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但张卫东对此并不辩驳。

“宁可站着死,不能躺着活”是张卫东在电视节目公开表达的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图为张卫东先生在昆剧中的扮相

张卫东说:“任何一个传统文化都有一段自己的历史使命,当它超出了使命的期限,不再被社会所关注的时候,与其改的不伦不类,倒不如干脆让它消亡!”这番决绝的表态背后,体现了一位传统文化传承者最后的尊严与风骨。

在张卫东看来,以昆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不应该为适应时代而做出让步与妥协,保持昆曲600年来的原汁原味才是对它最好的传承。

对目前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张卫东也有着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国学热出现是当代社会必然出现的一个运动,不过在这个运动程中,泥沙俱下,货真价实者有之,滥竽充数者同样也有不少。

他说:“大家不要担心,国学热潮再经过几年,肯定会洗尽铅华,朝着我所向往的方向发展。”

在那期节目的最后,他演唱了一段昆曲《牡丹亭》中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那低回婉转的唱腔,将昆曲艺术的美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唱出了他的执着与坚守。

“姹紫嫣红开遍”更像是张卫东对未来的期许,他相信那一天终将会到来……

传统文化系列报道

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典籍、书香翰墨千百年来浸润了国人的精神,塑造了民族的品格。

可如今,传统文化却在喧嚣浮躁的社会中,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在传统文化教育日趋式微的大背景下,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面向全国大中小学提出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号召。

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是一句口号,它的推进不仅需要以国家方针为指导,同时也离不开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工作者们的参与。

为此,校长派将通过自己的视角,记录当下那些为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砥砺前行的专家、学者、校长和教师们,倾听他们的真知灼见;传递他们的理念与心声。

传统文化系列报道

往期精彩文章

第1篇

独家 | 北师大教授袁桂林:传统文化教育,校长、教师要先学

第2篇

独家 | 农大附小邓振英: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的底色

第3篇

独家 | 星火小学校长关红: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

| 总策划:安 飞

| 作 者:金星宇

| 编 辑:校长派

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