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中西之境”——刘子舆先生访谈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20/5/14 15:13:19 

引言:
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精神维度,今天的我们已不再像从前一样局限在封闭的范围中。现代文明中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接受着国际化的元素。清初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来到中国,任职于宫廷,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创造出中西兼具的艺术精品,载入中国绘画史册。
中国画创作有固定的方法,画山、画水、画花鸟都有既定的套路,由此容易陷入模式化。“笔墨当随时代”,为了让这一古老的画种不断焕发生命力,近百年来,一代代的艺术家可谓孜孜不倦。从林风眠色彩里的天真童趣,到徐悲鸿将素描造型引入中国人物绘画,到李可染把逆光引入国画,到赵无极在油画中体现中国意蕴,再到吴冠中致力于西方点线面造型元素的融合......在中西艺术养分的滋养下,这些艺术家才能在国际画坛熠熠生辉。
在刘子舆先生的创作中,我们看到这种融汇中西的创作又出现了让人为之振奋的亮光。他出生于雕刻世家,自幼习画,无论在写意、工笔还是书法方面,都具备中国传统绘画深厚功底。在国内,他多次参加联展及举办个展,在业界有着很好的口碑。近年来,他远赴俄罗斯,攻读美术学博士,把欧洲艺术以他独特的感悟,融入到自身创作。我们看到,他在艺术上的追求是卓有成效的,留俄期间,他在创作上出现了脱胎换骨般的蜕变,并因此在俄罗斯成功举办了两次国际性个人画展。2019年5月,莫斯科斯特罗加诺夫国立美术学院举办了刘子舆个人画展,这是该学院成立200年来第一位中国艺术家的个展;最近一次是2020年2月,他在车里雅宾斯克州萨特卡马格尼兹特博物馆举办个展,这也是该博物馆成立以来邀请的首位中国艺术家。此外,刘子舆多次给俄罗斯艺术院校学生们授课,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认识中国艺术。今天,我们邀请到中西兼备的优秀画家刘子舆先生,给大家一起分享他的创作体验。


2020年2月,刘子舆萨特卡马格尼兹特博物馆个展现场图片

 


刘子舆先生给观众签名

《乌拉尔山雪松》      水墨纸本     m     2019年


记者刘建华(以下简称记者):刘教授您好,欣赏了您近期的一批雪景作品,每幅作品都引人入胜,带给我们无限遐想。尤其是《乌拉尔山雪松》这张画,给我很深的印象。能否谈一下,您是如何创作这张画的?
画家刘子舆(以下简称画家):2019年1月,我去乌拉尔山采风。当时天气寒冷,林中的大雪非常漂亮。登上乌拉尔山顶后,我看到的就是画中的这一幕,山顶的雪松都被风雪裹住,就像在童话中一样。远处的湖泊和丛林一片浩淼,开阔极了。我当时深受感动,所以就创作了这幅作品。
记者:画面中有个月亮,当时真有月亮吗?
画家:没有,我是下午登上山顶的。当时云层很厚,到达山顶时,云层中刚好透出一点阳光,也不刺眼,朦胧的就像月光一样。
记者:所以您就画成了月亮。

画家:对,我感觉画面中需要个月亮,所以就画了个月亮。

记者:您这张作品,近处的红狐和天空的弯月,有一种奇幻的冰雪幽境,初看画面比较写实,但又不像现实的情景。

画家:是的,俄罗斯的景色本来就很童话,和中国的差别很大。

记者:您的画也不太像传统的中国画。

画家:我没把自己定位成传统的国画家。画种只是材料的区分,什么材料更适合表达,我就用什么材料。至于是油画家或国画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画面能准确传达出情感。百年前那一辈的老画家,如林风眠、徐悲鸿、关良、吴作人等人,油画国画都能画,不像今天这么细分和单一。

记者:我们知道,您在出国前已经在高校任教多年。一般人在这个年龄段都忙着申请职称,为什么您在这个黄金年龄又选择出国深造?

画家:我一直很喜欢俄罗斯的风景画。做为一个画家,我想从不同艺术门类中汲取有益的力量滋养自身的艺术,来丰富自己作品的表现性。如果我不跨出国门,您也看不到“萨特卡”系列雪景了。


《萨特卡雪景》 水墨纸本         2019年

记者:嗯,卡萨特作品确实非常特别。您可否从专业的角度谈谈现在这批系列的雪景作品和中国传统的雪景山水作品有哪些不同?

画家:中国古人也很擅长画雪景。从唐到清,一千多年来历代名手甚多,在画面意境上,每个时代都不一样。唐代王维的雪景虽然幽静,但并不孤寒,充满了诗意;宋代范宽、马远、马麟等人的雪景出现了辽阔和雄浑的气象,元代以后则更加清旷或孤寂,萧索气息浓重。因画家们生活的社会时代特征、文化背景不同而显示出差异,同时也受其自身审美、发展规律的影响。雪景山水画,就在继承与创新中向前发展,并且在每个时代都打上了印记,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艺术形式,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近期我画的雪景系列,主要是表现俄罗斯的景色。因为在俄罗斯生活,画的都是所见之景。俄罗斯属于欧洲,跟亚洲山水景色很不一样,这种异域景致带给我很多新鲜感,因此在表现上,就有了不一样的地方。古代画家因为交通不便,没人画过这类题材,所以我的这些画不会出现和古人雷同或模仿古人的痕迹。面对“西洋风景”,如何用中国画的技法去表现,是艺术探索点所在。除了题材,在技法上,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突破中西方传统框架,原创出既属于个人又属于世界的风格,是我今后要追求的目标。

记者:我听过一些画界前辈对您的评价很高,比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导王玉良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吕中元教授,他们都评价您是兼汇中西,在专业创作和学术理论方面都有优秀成果的学者型画家。可以在中西结合这方面,讲讲您在山水画创作上的突破吗?

画家:中西融合这种风格也不是故意为之。每个人的脾气秉性和审美都不一样,选择的方向也不一样。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开始都是素描色彩的基础造型训练,然后才分专业。由此,我们很难摆脱西画的影响。中国画和油画各有优势,在某个点上能够结合也是很好的,艺术是可以混血的。

这些年在俄罗斯求学,吸收了很多欧洲艺术养分,在中西结合的艺术领域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索,其中包括创作思维的转换和艺术语言的表达。把西方绘画的再现性描写与中国画的主观性表现紧密结合,注重对美的本质寻求。
以“留白”为例,说一下我对中西美术贯通的想法吧。中国画讲究留白,就是在构图过程中要留出白纸,不能像油画一样把色彩都涂满整个画布。留白会让画面透气和灵动。冬天的欧洲,时常飞雪满天,街角的教堂在白雪中梦幻圣洁,森林中的松柏翠色喜人,大片的白雪积压在松枝或树干上。这种景象,非常适合水墨表现,大面积的积雪用留白的方式,与中国画的意蕴完全契合。我借鉴了中国古人画雪的方法,留出大面积的白纸表现白雪,同时,留白还可以表现天空、白云、雾气等等。若是油画表现,一定要有微妙的色差。但在中国画中,可以用留白来表现,这就是中国画的写意性和概括性。

《萨特卡民居》 水墨纸本    2019年

记者:您以艺术家的敏锐视角,将西方风景艺术元素运用到中国水墨画中,观者确实能感觉到,您的作品与程式化的中国画迥然不同。这种融合,又让人感觉到一种信手拈来的轻松。这种能力在当今画坛是不多见的,让人赞叹。
画家:艺术都是融会贯通的,在我的山水画中,有中国传统的技法,存在很多中国元素,但又脱离了中国传统的构图模式。比如有时借鉴了影视镜头的构图特征,强化了画面的视觉冲击感。你在我作品中看到异域的风景,被赋予了特定的诗意和风骨,但它不同于唐诗宋词的传统诗意,而是蕴含了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的诗意。这是我对自然、对艺术心怀热爱的个人感受,这或许是作品打动很多人的地方。

记者:俄罗斯人如何看待这些作品?

画家:俄罗斯著名艺术评论家加夫利林教授说我的画面里有洁净的灵魂。俄罗斯观众对我的画很感兴趣,马格尼兹特博物馆也收藏了数幅作品。在展览现场,他们能一眼认出我画的是哪些地方,围着这些作品讨论很久。因为我运用了中西结合的技法,所以他们既看得懂又觉得很新鲜。艺术都有自身的时代性,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自然无法脱离当今时代。比如我画的萨特卡的大峡谷和当地的街道,带给俄罗斯观众亲切感。画面中的木篱笆、绿色的木屋都是他们生活中的典型形象,还有电线上聚集的鸟儿,一切都源自那里的生活。

记者:您是不是撰写了多篇关于俄罗斯和中国艺术家的文章,还写了一本专著《19世纪俄罗斯大师手稿研究》?
画家:是的。我写过20世纪俄罗斯著名画家马托林、索罗明和瓦伦丁等人的作品评论,把他们的艺术介绍给中国读者;同时也撰写了关于林风眠、徐悲鸿、吴冠中等人的分析文章,发表在俄文刊物上,把中国绘画介绍给俄罗斯读者。文化是在交流中相互影响和发展。去年写的《19世纪俄罗斯大师手稿—素描人物》一书,我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把俄罗斯大师的创作手稿和绘画技法介绍到中国美术界。目前国内还没有俄罗斯大师创作手稿类的专业书籍,这本书填补了该领域的一个空白。

记者:除了画展,您在俄罗斯还有什么艺术交流?
 画家:很多俄罗斯朋友喜欢我的艺术风格,所以多次邀请我到俄罗斯艺术院校为学生们讲解中国水墨艺术。去年9月我受邀作为大师班主要教师到黑海之滨的一所艺术学校讲学,给学生传授中国艺术。课堂上,很多拿惯了油画笔的俄罗斯学生们,第一次铺开宣纸,用毛笔蘸墨,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体验。他们会发现,原来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传统油画具备如此奇妙的相通与差别。
    此外,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也有很多对美术感兴趣。我举办了一些油画、中国水墨的艺术讲座,为这些有渴求的孩子们服务。有时,还会带学生们参观俄罗斯著名的特列奇亚科夫画廊和普希金等各大博物馆,实地讲解绘画名作。看到他们有所收获的样子,我自己内心也有深深的感动:我愿意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艺术,也愿意帮助更多人的人去欣赏艺术,热爱艺术。我是为绘画而生的,我要把我的生命、思想全部通过画面摆放在大家面前。很多人说我的画面有种宗教般的纯净感和一尘不染,让人瞬间感到宁静,治愈心灵。确实,这是我的创作一个非常突出的风格。当我看到观众站在我的作品前,面部表情逐渐柔和,眼神也开始变得温暖,我想,他读懂了我的画。

2019年5月刘子舆先生在莫斯科历史博物馆给俄罗斯观众演示中国画艺术

 

2020年2月刘子舆先生给萨特卡罗苏姆艺术学校的学生授课后合影

 


2019年9月刘子舆先生在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给中国留学生讲解油画名作

 

访谈后记:

著名画家、博士生导师金妹教授曾经这样形容:“子舆其人,如他的水墨画,温润如玉文质彬彬,当这种东方古雅的文人气质相遇欧洲古典主义绘画,自然衍生出琴瑟和鸣般的美感。”在访谈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兼修中西文化,艺术理论与绘画实践并重的优秀学者,正用他喷薄而出的艺术热情和厚积薄发的能力,展开着波澜壮阔的画面。
   刘子舆先生的创作,已经很难去辨别他的中西融合技法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他的融合,是一种完全不落痕迹的融合,是一种不限于技法,敞开胸怀,把欧洲艺术海纳百川般地渗透到国画创作中的接纳,是一种灵魂意义上的贯通。这种高度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使他成为当今中国画坛中西融合风景画创作领域的佼佼者。作为一名活跃在国际画坛杰出的画家,我们拭目以待他继续开拓前行,传承并接通东西方艺术文脉。
                                                               刘建华于北京  
                                                              2020年2月 26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