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泸州才女张琳 青山深处传国学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www.zgddmx.com  发布时间:2011/12/3 10:43:15 


 

中国天机网321国道经过,一过花背溪收费站,对面一溜丹石地貌的山峰突兀眼前,像鼓像钟,似人似马。有雾从永宁河上袅袅升起,萦绕于群山与修竹间,清风徐来,如梦如幻,似丝似婵,山巅古寺传来暮鼓晨钟,禅意悠悠,给人一种超现实对话的感觉。沿着九曲回肠的古栈道往山上爬,行至银庄岩与鼓耳石间,寻着悠远的的古琴声,一处古色古香的书院在悬崖上绝处逢生。书院乃“青山经典书院”,“舜日尧天周礼乐,孔仁孟义汉文章”是书院的门联,由台湾台中师范大学教授、当代哲学大师牟中的三先生的入室弟子,新儒家传承人国学王财贵先生撰书。书院采用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建筑风格,飞檐翘角,红柱青墙,层层叠叠的飞檐,依山而建,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竹木砖混的浪漫和灵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亭、台、楼、阁间漫步,一袭书卷气息拂面而来,顿让人神清气爽,惬意无比。该书院的主人便是北京惜末云鼎文化传媒公司执行董事张琳女士。060606日,这个偶然而吉祥的日子,她和朋友们到这里游览休闲时,发现了这个遗世独立的地方,当即就买了下来,投资数百万元,经过几年的磨合发展,终于如初衷所愿,现已建成了书院,意在培养更多的国学经典的传播者,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国学经典的智慧。听说,新一期国学经典培训班又要开课了,她特意从北京赶了回来……

 

张家有女初成长

 

张琳长得很秀气,三十出头的人了,一头飘飘长发,显得像小姑娘似的。她的语速有点快,谈吐间时不时响起银铃般的笑声,给人很亲和的感觉。我的采访就从她娴熟的茶道中开始了。

张琳的老家在泸州的丰乐,她的父辈有4兄妹,最年长的姑姑在支边时到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工作,姑姑很喜欢调皮伶俐但不失乖巧的张琳,每次回家,总是带很多在这里看不到买不到东西,给她讲很多外面的故事,经常会忍不住把她带回西昌住上一段时间,在她的记忆中,童年就是在这两地之间来回穿梭。在有一年秋天,姑姑回家探亲,与父母作了一夜的长谈,过了几天,张琳就被从正在上课的课堂上叫出来,随着妈妈和姑姑到了西昌,随后,爸爸也去了,从此后,和姑姑全家生活在一起。后来才知道,这次大举迁,目的只有一个:给成长中的孩子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环境会成就一个人,同时也会毁灭一个人”,“要懂得选择人文环境”,“你的思维对了,世界就对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后跟着成功人的脚步”这些话,在张琳儿时的记忆中,仿佛是姑姑的口头譂.

张琳的姑姑学历不高,但人长得很漂亮也很优雅,据姑姑回忆,张琳的曾祖父母是大户人家,家族的孩子从小要背《增广贤文》《三字经》《女儿经》等很多的古书。张琳的姑姑就在曾祖母的熏陶下长大。曾祖母和祖母在父亲几岁的时侯离开了人世,姑姑比张琳的父亲大近二十岁,义无反顾承担起了一个母亲的角色。姑姑有五个女儿,五个女婿也几乎出自书香,像古代的大家庭的模式,每天中午和晚上全聚在姑姑家吃饭,其乐融融 ,尽享天伦之乐。她们的社交圈子主要是文化艺术圈,每有社会活动时,姑姑总让让她做姐姐和哥哥们的小跟班,说是多见世面,多熏陶。姑姑对她的考试成绩从不强调,只说,努力过就行,但要求她每周去市图书馆看书,借书,在少年时期,就读到了很多中外的名著。除此外,对张琳的人际交往和言行规范也要求甚严。张琳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姑姑一个朋友家的女孩和张琳一起玩,那女孩见一女子过路,就在背后议论人家长得丑,姑姑听了很生气,就当着张琳的面很严厉地批评了那女孩。并告诫张琳:“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人是非”。那时的张琳和大多数的学生一样,除了在教科书上学了一点国学经典的选篇,应付完考试后,就全还给老师了,圣人的智慧对生命的成长没有任何的显现,更没有机会系统地读《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但在传统遗风的家教下,悠悠岁月里,张琳出落成一位内外兼修的大姑娘。

 

诚信商海弄潮流

17岁那年,张琳放弃了自己酷爱的艺术专业,按照家人的意愿,选择北方的一所财经学院,就读会计专业,目的是到家人认为适合她的,并早已为她计划安排好的银行工作。

在大学的几年的时间里,她除了认真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也学到了不少社会知识。张琳记得最清楚的是,学院有位姓陈的老教授,把同学们认为枯燥的成本会计讲得出神入化,每次上课,不管学生们是什么状态,他都一丝不苟地上课,批改课题。有学生调皮,他总是语重心长地讲道理。有一次下课,有同学缠着让老教授传授怎样做假账,老人只说了一句,“你把真账做好了,假账就自然会了”。机灵的张琳接过教授的话题:“把真人做好了,假人也就不难了”。老教授走过来意味深长地拍了拍张琳的肩膀走了。老教授的这一课让张琳刻骨铭心。在别人都无所事事等着拿毕业证的几年时间里,张琳把业余的时间都花在自己热爱的人文艺术方面去了,选修了和职业毫不相干的服装设计和营养学。用她的话讲:“要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做自己喜欢的事,不需要结果,只需要过程”。

   

在大学的假期里,她成为背包一族,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大都市成为她最大的向往。她先后到过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哈尔滨,也到过福建的土楼、贵州的黄果树、陕西的华山、四川的峨眉山等等……在山水间寻找着自己的心灵归宿。

大学毕业以后,开始了自己的上班族生活,每天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周而复始。按张琳的话说,工资不高奖金高,很受器重,有一个令同事羡慕的职位,但找不到快乐,现实生活和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突。那是一个晨光初露的早晨,面对新一天的开始,张琳幡然醒悟,时下自己拥有的原来并非自己想要得到的,必须赶快给自己压力,从这种舒适的陷阱出来,等到习惯了,就再也没机会了!

在银行工作一年多,张琳瞒着家人,在她的顶头上司,一个和妈妈差不多大年纪的阿姨,同时又是望年交的好朋友的支持下,就擅自辞职了。她选择了国际贸易这一行业。下海的第一站来到了繁华的大上海。在那里呆了不到一年,赔完了第一笔储蓄,学到了很多失败的经验,径直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在那里,她找到了新的人生坐标,继续从事国际贸易。由于奉行在做“真事”之前先做“真人”的原则,很快身边就凝聚着不少可靠的朋友和前辈,生意上也如鱼得水。当资金偶有周转困难时,她只需一个电话就可以把货提走,合作伙伴经常说:“和你做生意很放心,你是个透明人”。张琳在生意舞台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

 

家乡泸州寻家园

 

张琳通过几年的商海打拼,拥有了一定的积蓄。她还是不忘那方心灵山水。她再次来到云南,在洱海边找到了一位多年的闺中密友,那女子放弃了自己大都市的工作,来到云南,背靠苍山,面对洱海租了一栋楼在那里潜心绘画。当晚,两人在洱海边促膝长谈,好友说:从小跟随父亲学艺术,也在大学学了那么多年,还从事了多年的艺术工作,直到现在,才懂得什么叫“色彩”,并调侃,说自己是乡下的穷贵族,张琳是都市里的富乞丐。尽管是玩笑,却在张琳的心中掀起了阵阵波澜……难道我真的如友所说?张琳在反复叩问自己。

 


这次云南之旅,对张琳来说,可以说是一次人生洗礼。她回到公司以后,很长时间都回不过神来。只要能抽空,仍然逃离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成为背包一族,用双脚丈量着人生之路。5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她回泸州旅游,在朋友们的引荐下,来到了纳溪境内的天仙硐景区。从山顶下到半山腰,站在崖边,清风徐徐,沁人心脾,顿感心旷神怡。俯瞰脚下,田畴五彩秀,新绿醉陶然。远眺前方青山隐隐,给人以不是神仙神仙胜似神仙的感觉。张琳被这里的山水陶醉了,当即买下了鼓儿石边一座破烂的,农户急着出让的农家乐,花了近十倍的装修费,在恩师和一帮前辈朋友们的帮助下,改建成一个既可以读书学习,也可以休闲养生的处所,取名“青山居”。

她一门心思想把这里作为自己的心灵家园,同时也供一些有文化有品位的人来这里驻足。由于工作抽不了身,张琳便把这里的事情交给别人打理。一段时间回来后,这里变成了一家高品味的三星级农家乐,到处杯盘狼藉,一到周末,楼上楼下更是人头攒动,乌烟瘴气,打牌声、喝酒声,声声入耳。这和张琳当初的初衷背道而驰,她当即收回了这片放牧多时的“静地”,并停业整顿。并对留守打理的人严厉要求,只能经营和文化一体的禅茶,只允许接待读书的文化人,如果开支不够,宁愿自己再拿钱出来补贴,,决不容许再开饭店。

张琳陪同先生驻英访问期间,她多次重游了世界各地美国、法国、德国、希腊、罗马、意大利,瑞士等发达国家。她仔细观察过,只要是卖奢侈品的地方,90%以上的是中国人,而代表西方的古文明的旅游点,艺术馆和博物馆,只能见到少数中国人,一打听,不是留学生就是移民。外国人一边很热情的赚着中国人的钱,一边是鄙夷的表情随处可见,醒目的中国字“请排队”、“请不要大声喧哗”、“请自重”,并且还是简体的,在一些外国人的心目中,中国人缺乏人文教养,只不过一个有钱的暴发户而已。在国外的经历也有值得国人骄傲的地方。一次,张琳在英国的一家医院看病,一位大夫听张琳来自东方的文明古国中国,就翘起大拇指用中国话告诉说:你们中国有一部伟大的医学经典叫《黄帝内经》,很了不起。在西方的很多老皇宫里,都可见到中国的龙图腾,和汉唐的丝绸。有了更多的人生经历,张琳意识到我们之所以被人瞧不起,不是我们没文化,不是我们没有钱,而是现代人缺失了五千多年屹立在世界东方,引领着整个世界的文明。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等于是拿着祖宗的金饭碗讨饭吃,缺乏对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便没有眼见和能力去融汇别人的文化,更别说对人类有贡献了。当务之急,办一个书院,让更多的人来掌握学习东西方传统文化的方法和教学的方法,向全民推广,成为张琳的主要想法……

 

国学经典书院人心所向

从海外归来后,在志同道合的先生的支持下,张琳找到2010年由教育部和关工委在京主办的<论语>100公益夏令营的同学,泸州国学第一推广人,也曾多次邀请她一起推广经典的赵凯,,谈起了办书院的构想,二人一拍即合。张琳再次投资数万元,对近1000平方米的岩居进行了打理和装饰,并购置了大量的经典书籍,一个初具规模的书院便在泸州风景区天仙洞落成了.

今年国庆节,首期经典班正式开学。在天仙镇雷书记的支持下,天仙镇学校校长李正国带领本校的24名教师骨干成了这里的第二学员,进驻青山经典书院封闭培训两天。两天时间里,这批教师吃住在山上,手机处于关闭状态或静音状态,成为纯粹的“私塾学生”,在北京推广中心指派来的老师们的带领下,早上5:30分起床,洗漱完毕后,在山上练养生功“八段锦”,到了700,开始用餐,餐后20分钟,开始读书和唐诗吟唱。读书的形式多种多样,老师带读,一问一答读、配合节奏读,接龙,精钢诵。晚上学习三小时的教学理论,10:30睡觉.除了睡觉,没有多余的休息时间.在两天的时间里,这批老师共诵读<论语>103遍,最后,大家都到了滚瓜烂熟的地步,离开时,大家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截至目前为止,青山经典书院先后举办了三期公益国学经典培训班,公益培训经典老师、学生、社会人士近百人,先后有、贵州、云南、深圳、重庆,泸师,泸医等地的教师学生以及叙永的校长团队参加了培训,收到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张琳的举措,先后得到中央精神文明办处长田永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沐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吕新国、首都师范大学博导宴绍祥等几十个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并成为该书院的客座教授。

参加过经典培训班的天仙镇学校教科室主任杨波告诉记者,读经典是每个人的需要,它能提高人文素质,也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原以为读经典很枯燥,很难,没有想到两天下来,有一种读上瘾的感觉,读了还想读的欲望。据介绍,该校有中学生、小学生、幼儿1600多人,教师近百人。该学校准备对所有的老师进行培训,让经典的智慧福荫到全镇的每一个孩子。目前,学校已利用早读课在学校内的个别班级开始了读经试点。

这种读经典的教育和当今教育体制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张琳。她肯定地说,不但不存在一丝冲突,而是一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不但成就孩子的性情和道德,而且让孩子的应试能力更强,老师教起来更轻松,更有成就感。贵州清镇市教育局刘平局长,从2010年开始先后带领近四百名教师到北京培训完后,回去后马上全市开展,不但让孩子们的应试成绩提高,而且,老师们觉得孩子们好教了,领导们觉得老师们的积极性更高了,整个学校气象发生翻天复地的变化,很多老师说:找到了成就感,也找回了人生目标。

何为“读经教育”?“读”就是按照人文的学习方法,通过反复读诵,反复熏习,让经典和每个人的生命长在一起,尽可能的开发人类的理性。“经”即东西方的经典,不只是中文的“儒释道”,还有外文的“沙士比亚 、柏拉图 、仲夏夜之梦, 圣经”等,通过学西方最高度的“文”,水到渠成学会了外“语”,而且是标准的“BBC”的发音,从此找到最根本最有效的学习外语的方法,与哑巴外语的时代告别,从而培养文理皆通、德才兼备、学贯古今、融汇中西的国际性大才。这种读经教育和当今教育体制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张琳。她肯定地告诉说,不存在冲突,而是一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也是对当下体制教育成效不佳的深度思考和反省,这种读经教育,已经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摸索和推广,并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和关工委的高度重视。张琳说,希望通过书院的推广,帮助社会培养德才兼备,文理皆通,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通识大才,用古圣先贤高度的智慧,滋养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浮躁肤浅的心灵,为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国人素质,恢复我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作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

  

谈到今后的打算,张琳说,青山经典书院目前全部属于公益,今后,还是要适当收取一定的费用,除开必要的开支,把余下的钱用来资助全市乡村经典教育的开展。她希望在在未来的两年时间, 力争为社会培养上千名经典教育推广者,在泸州地区也设立民间助学会,以及在西南所辖城区,公益培训有意愿开办国学堂的校长,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让更多市民体验到国粹经典的无穷魅力。“国家兴盛,人人有份”张琳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要有更多的人多一点担当,我们的孩子就有救了,我们的民族就有救了,在这个信息畅通的时代,如果让经典抢占鳌头,国家必将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张琳的读经教育能否在泸州推开,她的国学梦能否实现,我们将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