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的探索和思考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22/10/27 9:40:02 

作者:嘉善县惠民小学 倪彩华

[摘要]:加强阅读教学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阅读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学生运用和发展语言能力不强,耗时长,效率低等问题,教师需要转变理念,改进方式方法,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小学语文语言训练应从汉语文字的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中打好课文阅读这一语言训练基础;多措并举,全面提升语言文字能力;培养语感,提升语言训练的层次, 从而提升学生运用和发展语言能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语言训练   方法探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1]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是指人们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情感通过一定的思维和一定的写作方法用文字表达出来,即每一个阅读内容都是人们语言、情感、思维的综合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应教导学生字词句的含义,更要以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语言训练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与“实践性”。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时常存在有耗时长,效率低,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弱等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有范围狭隘,缺乏拓展等不足,导致教学过程局限性大,学生举一反三能力不足,难以活学活用等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小学语文教学应阶梯前进,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注重语言实践训练:从汉语文字的特点出发,要在语文教学中打牢课文阅读的基础;讲求方法,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并通过培养语感提升语言训练的层次,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向别人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等,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文本阅读,打好语言训练基础

“读书读书,首先要读”,这句老幼皆知的口头词,却时常被忽视。部分教师对学生阅读指导的疏忽,会引发学生在小学高年级段仍不会读书的怪现象。这无疑对语文教学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首要任务是注重课文阅读。阅读教学的基础在于“文本阅读”。阅读文本,是对文本知识的内化,也是形成阅读习惯的必经过程。

阅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文是文学大家们思想的结晶,通常都是经过细致雕琢的。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将外在的文字转化为声音,转化为语调,倾听自己的声音,能够加强记忆,更常常能发现语句中的妙处,如对偶句,排比句等。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通过对应句中字词的位置,就可以互相贯通,小到字词的属性,大到段落的理解,都离不开课文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吸收。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量提升了,自身的积累就得到了提高,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活学活用。“将阅读策略运用于习作教学,自主地融入习作表达的情境之中,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习作表达的飞跃,促使语文学习的整体能力得到提升。”[2]学生通过阅读过程中一方面丰富了语言文字,另一方面开阔了视野范围。在这样的不断积累后,写作时就会写有所物,言之有理。例如,在阅读景物类文章,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学生虽然没有实地去过,但是脑海中仍然会有所记忆,如树木、飞鸟、鱼虫、河海等。如此一来,在描写身边景物,如公园游记,踏青春游时,就会主动去对比和回忆。“这里的海水多漂亮,和课文描绘的好像啊”,“公园里的树木葱葱茏茏,枝叶茂密”,通过将阅读的印象与实际的景物相结合,以文促写,以写记文,从而改变学生“今天的天空是蓝色的”,“空中鸟很多”这样空洞直白,言之无物的状况。

如何才能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笔者认为应当保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数量与质量,这是学生增强课文理解,培养阅读兴趣,促进语言运用的重要保障。

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与效果。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应改变单方面讲解的状况,注重讲读结合,以讲释读,以读悟讲,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词句和内容,这样,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学生自己就会在阅读中感受到文本的情感。例如,有些抒情色彩强烈的课文,《月是故乡明》等,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季老先生反复多次提到“明月”这一个意象,“孤零零的一个月亮”“晴空一轮明月”“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同样的月亮随着作者的经历变化产生的变化,这是在阅读中才能体会到的,笔者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几遍文章,学生一开始通读时没有发现,再读就会体会到意象的变化,从而自己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变化,此时再加以点拨,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

扩充学生的阅读范围。语文课本是学生阅读的基本內容,教师在讲读课文中应当授之以“渔”,教导阅读方法,同时通过补充内容,扩充范围进行延伸。《语文配套读物》又是课文内容的补充。但仅仅这些仍不能达到学生应有的阅读数量。于是笔者在教室里设置了阅读角,摆放了一些经典书籍,鼓励学生课后去阅读经典,丰富知识。同时,也会利用班会课开展“图书分享会”,鼓励学生将自己读到的好书分享给同学们。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看好书,多看书。

注重阅读的质量要求。首先应当遵循基本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初读课文时,注重读音准确;再读课文时,要做到流利无碍;深读课文时,则要富有情感。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引领,循序渐进,逐步感悟,让学生掌握方法,养成习惯,提高阅读质量。其次,应当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文章内容特点进行差异化方式阅读。如低年级学生普遍爱动,需要端正学习态度,静下心,把字词读准确、读熟练,避免错读、漏读、重读等问题,并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与节奏,注重语速和气息,在低年级打好基础。而到了高年级,则更应注重阅读中的理解过程。要注重“质疑、修正或构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改变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方法。”[3](阅读时带着疑问,主动思考,反复品味。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味作者前后呼应、自问自答、总分排布等语言艺术,由点到面地读,领悟文章脉络中的思想情感。

二、多措并举,全面提升语言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个识字认读、学习语言的过程,更是为了表达自我、与人交流。阅读是为了充实内在,厚积而薄发,表达则是语言训练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曾说:“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表达分为口语交流与书面写作两类,这两类的训练不可偏颇,顾此而失彼。为此,教师应该结合课程实际要求,为学生提供种类多样、具体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不断进步。

“文本于语”,口语交流是书面写作的必要条件。从语言发展的顺序来说,先有口头语言再有书面语言。学生,普遍表达欲强烈,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由于书面文字积累不足的原因,更偏向于通过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把握学生表现欲强,喜欢交流的特点,同时通过情境教学等方法,为学生创设适合发言交流的环境,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环境中表达自我,提升能力。

例如在教学《转述》一课时,笔者拟定了一份《图书馆借阅卡通知》,并在课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带入到图书馆借书的实际环境中。学生在借书过程遇到的问题与同桌讨论,具有现实背景和生活气息。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在讨论中学到了更多关于借阅情景的词汇,使得表达能力与知识储备互相促进,得到了有效地训练。

有的学生口语表达很流利,而书面语言就有所欠缺,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在表达方式和结构层次等方面存在差异。书面语言是在交谈者非实时在场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一种独白性质的语言,因此只能通过语言文字这一视觉手段来表达思想。而口头语言则是与交谈者面对面实时进行交互的情况下产生的,在对话语言表达的同时可以辅助以动作、手势、表情等形式来传达信息,包含视听信息。

书面表达是语文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的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一方面,要在日常写作中持之以恒,培养学生书面写作的习惯。例如,可以通过写日记和小练笔的形式进行,这对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在日常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很难一开始就能写出华丽优美、生动形象的词汇,侧重点应放在个人思想情感的表达与记录。通过锻炼学生的思维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学习有了逻辑思维,学生在语言编排的过程中就会条理清晰,得心应手。另一方面,当学生能够清晰表达自我之后,则应该引导学生注重书面的标准性与严谨性。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把握文章主旨思想与写作手法外,教师可以有意识给学生欣赏一些优美的语句与精彩的段落,鼓励学生鉴赏这些内容,表达出自己阅读这些内容后的感想,做到由面切入,重点挖掘。例如,在《大自然的声音》一课的教学中,全文采用总分形式展开,以“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引领全文,并以“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三个方面展现了大自然中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声音。在完成教学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小练笔“结合实际,写写你感受到的自然的声音”,让他们去拥抱自然,倾听自然。如此一来,刚在课上学到的新鲜词汇与布局形式,可以即时被应用到书面写作中。在批改作业时,笔者发现同学们掌握了课文中的段落结构与描绘手法,并且与生活实际结合,展现出了各自的特点,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语感,提升语言训练层次

语言本身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 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的直觉感受和领悟,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悟、吸收的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是对一种语言的敏感。较好的语感直觉与语言习惯是学生语言能力的体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中的精练点便是培养学生具备灵敏而准确的语感。语感灵敏是要求学生能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写就通,一说就顺;语感准确是要求学生能听得真,懂得深,说得好,写得美。教师在进行字词品读训练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语感能力的培养。

阅读过程中需要富有感情。在阅读课文时,引领学生关注文本,其中蕴含的感情要素、关联词与修辞手法,以及相同意思的不同句式等,仅依靠分析是不够的,而需要多读、熟读,将这些语法内容内化为脑海中的形象,从而形成语感。同样的,对美妙的语段需要代入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并将语调、节奏按照主人公的感受进行模仿。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描绘的事物形象与表达思想,还可使学生在脑内形成记忆点,通过积累自然而然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比较对比手法常常在课文中出现,这是由于此类手法会强化对比双方之间的差异性,读者常常能通过寻找此类文章中词汇、人物、景物中的对比,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要突出的特点,对比反差带来的记忆点也能提升学生的语感,并促进成对知识积累。

注重练习跟进。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些填空、造句、改错、点标点等的练习,而句式、修辞、关联句,文中精妙之处等可让学生进行仿写。这样从读到写,能使学生为自己的思想捕捉到精确语词、恰当的句式,从而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出发,牢牢把握阅读训练和语言文字训练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语感培养,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帮助学生逐步提升通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互相交流的能力,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页

[2]《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价值判断和实践探索》陆早才,第53页,《小学语文教与学》2022年第三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3]《借助阅读策略,丰富深度学习的路径》王宁,第35页,《教学月刊》2021年第12期,《教学月刊小学版》编辑部

(文章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