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生态理念 发挥思政教育主战场作用
原标题:培养学生生态理念 发挥思政教育主战场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中国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生态理念的主战场,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指导,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发展,探索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践行新路径。
转换教学方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维方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始终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主要内容,并用其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协调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积极探索如何将生态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人与自然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生态理念时,应明确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引导学生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问题,树立整体思维方式,抛弃自然工具论的观点,让学生了解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在和谐统一中实现生产、生活的提高。
丰富教学内容,做好理论阐释。大学课堂是大学生接受生态理念的主要渠道,其能否有效传达生态文明理念、有效传递生态保护观,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讲好思政课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强调“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话语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讲具体、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既知道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产生与发展,又知道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特点与意义。其次,以当代大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解析得更加清楚、更加立体,让其有效把握当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我国的创新成果,以及理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我国发展的理论脉络。
加强实践教学,探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传播新路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理论的学习,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是强化思想、创新理论的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流于表面,可以通过对同学们困惑和感兴趣的问题展开实践教学,在实践互动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师生课堂内外的交流和互动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学生也可以在内容中拓展,产生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以探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我国的创新发展。此外,还应鼓励老师和学生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打破课堂学习的局限性,以实地观察、深度访谈、社会调查等方式开展教学,带着问题回到现实,对实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以分享、小组讨论、课堂展示、调研报告等形式深化生态理念,了解最新生态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探讨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
(曾智,作者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研究方向为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文化宣传等)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