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

聚焦量感培养 践行综合实践——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大兴实验学校二年级数学教研活动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25/7/15 10:43:04 

2025 年 6 月 10 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大兴实验学校二年级数学组围绕 “量感培养与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专题教研活动。活动邀请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研员张英老师入校指导,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大兴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房炳云,副校长姚林涛、马季,党办主任梁常芳,数学工作室指导专家王明兰老师以及二年级数学组教师参与此次活动,共同探讨新课标理念下数学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
石齐老师以 “时间长短我知道” 为主题,带领学生开启时间探索之旅。课堂伊始,通过估测歌曲时长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时间量感的兴趣。随后,借助钟表模型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沉浸式体验 1 分钟”“1 分钟写字 / 口算挑战”“小组抽签体验不同活动时长”,引导学生在 “估计 — 体验 — 验证” 的循环中,建立 1 时、1 分、1 秒的时间观念。

学生通过拍表计数、任务单记录等方式,直观感受时间的流逝,理解 “1 时 = 60 分,1 分 = 60 秒” 的进率关系。课堂最后,通过视频展示 “一分钟的力量”,渗透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深度融合。

曹源芮老师以“物体有多重” 为主线,通过 “掂 — 估 — 称 — 调” 的完整流程,帮助学生建构质量单位概念。课堂中,学生通过掂 1 千克大米、1 克曲别针,直观感受 “极轻” 与 “较重” 的体感差异;借助盘秤、电子秤称量苹果、鸡蛋等生活物品,掌握质量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在 “超市小调查” 任务中,通过小组合作估测与实测对比,校准质量估量能力。

曹老师巧妙利用 4 个苹果约 1 千克、1 枚 2 分硬币约 1 克等生活实例,将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物体建立联系,同时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量感、推理意识与应用能力。

张英老师高度肯定了两节展示课对新课标的有效践行。她指出,石齐老师的课堂通过 “多感官体验 + 跨学科融合”,将抽象的时间单位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曹源芮老师则通过 “工具使用 — 标准建立 — 生活应用” 的逻辑链,让质量单位的学习真实发生。两节课均体现了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通过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张老师肯定了学校团队的教研凝聚力与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机制。

学校数学工作室指导专家王明兰老师从学科本质出发,点评两节课均注重 “量感” 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她强调,时间与质量单位的教学需突破 “知识传授” 的局限,转向 “体验 — 抽象 — 应用” 的深度学习。石齐老师的 “估测 — 验证” 环节与曹源芮老师的 “体感标准建立” 策略,均为学生量感的形成提供了扎实支撑,体现了数学作为 “认识世界工具” 的学科价值。

房炳云校长在总结中指出,此次教研活动是学校落实 “双减” 政策、推进新课标落地的生动实践。他肯定了数学团队在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中的探索精神,并提出三点期望:一是继续深耕 “量感”“数据意识” 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让数学学习更具生活温度;二是加强跨学科融合与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践活动形式;三是发挥教研共同体的力量,通过 “课例研讨 — 专家引领 — 实践改进” 的闭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打造更多兼具科学性与创新性的精品课程。

此次教研活动以课堂为阵地,以实践为纽带,搭建了新课标理念与教学实践对话的平台。未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大兴实验学校将继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让数学教育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落地生根,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