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没有家财万贯的父母,没有大权在握的亲戚朋友,而别人的父母是官二代、富二代的时候,你凭什么不努力?”
这句听上去有点刺耳的话,出自北大学霸刘嘉森之口,语气坚定,掷地有声。看似是一句简单的质问,却直击现实的本质,也是一种发自肺腑的呐喊。因为他太明白,普通家庭的孩子,能靠的,真的只有自己。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公平。不是起点相同再开始赛跑,而是有的人含着金钥匙出生,就站在了终点线附近。而你,可能连跑道都不够平整。但,这不代表你就没有资格成功,只是你得更拼、更狠一点。富人家的孩子即使成绩不理想,也不怕。他们可以出国读书、创业试错,失败了还有人兜底;但普通人家的孩子,哪怕走错一步,就可能万劫不复。
纪录片《18岁的流水线》里,一条条生产线上站着的是一群本该坐在教室里的年轻面孔。每天十二个小时,他们像工具一样机械工作。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曾经没有拼出一条更好的路。镜头里的男孩低声说:“如果我当初用功读书,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生活。”那种懊悔和无奈,令人心酸。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你若不吃学习的苦,就只能吃生活的苦。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没有捷径,没有后门,读书是唯一公平的赛道,是通向未来的敲门砖。
搜狐创始人张朝阳毕业于清华大学;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是山西阳泉的高考状元;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出身农村,小时候连学费都交不起,却硬是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从村子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最终创下商业神话。这些故事不是鸡汤,是活生生的证明:你拼尽全力,命运就会有所回应。
刘嘉森的故事,也同样真实且震撼。他并非天赋异禀的学霸,而是一步一步从谷底爬上来的“逆行者”。他上高一时,第一次摸底考试排在全年级第568名,几乎垫底。他知道,凭这样的成绩,连本科都够呛,可能只能读个大专。
他没有逃避,而是选择正面迎战。他开始彻底反思,逐章逐课回顾过去学过的知识,挖出自己的短板。他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极其精细——别人6点起床,他5点半起;别人晚上10点休息,他硬是坚持到10点半;别人课间玩耍,他在复盘刚刚讲的知识点。他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浪费。
成绩也像爬坡一样,一步一步往上爬,从500多名到400名、200名、50名、10名,最终他以673分的高考成绩成功逆袭,荣获2015年衡水中学文科状元,顺利考入北京大学。
刘嘉森曾说:“高中三年,我真正体会到了勤奋的意义。只有当你把每一秒都用在了学习上,那些会干扰你的闲思杂念,才没有空子可钻。”
正因为深知普通人家孩子走得有多艰难,所以他选择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更多人。从2016年开始,他走进全国各地的中学演讲,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800多场。在某一场演讲中,一位高三学生握着话筒激动地说:“我特别崇拜你,我要追随你!”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一个真实又接地气的逆袭者,更能给迷茫的学子们带来希望和方向。
他总是说:“高考,是这个时代性价比最高、相对最公平的一次机会。”他深知坐在台下的孩子们焦虑什么、迷茫什么、恐惧什么,所以他的每一场演讲,不只是灌鸡汤,更是事无巨细地讲学习技巧、时间管理、心理调节、考前准备等实用干货。
许多家长也在听完讲座后纷纷找到他,请教亲子沟通、学习动力等问题。为了能帮助更多学生和家长,他将这些年总结出的经验与技巧写进了一本书——《49天成为小学霸》。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励志书,而是一本真正站在孩子角度、聚焦学习“疑难杂症”的解决手册。
书里将孩子在学习中经常遇到的痛点,如作业拖延症、学习焦虑、粗心马虎、厌学情绪等问题,分解成49个日常场景和核心问题,每天一个话题,每天一个答案。孩子可以用轻松的方式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逐渐建立起信心与内驱力。
比如:我一定要比身边同学成绩更好吗?放下手机为什么这么难?喜欢打游戏就真的不能玩吗?
这些问题,表面看简单,实则反映了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挣扎。而这本书用平等、不居高临下的语言,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有一位妈妈分享说:“我家孩子之前特别沉迷游戏,看完第29天那一篇《喜欢打游戏,为什么不可以打?》之后,突然就理解了,学会了如何规划时间,懂得了学习和娱乐可以共存。”
全书49个问题,对应49天的训练,既可以单独拆读,也可以逐日跟练,帮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高效学习法,提升学习状态,调整心理节奏,逐渐实现从普通到优秀的蜕变。
刘嘉森用亲身经历告诉孩子:哪怕你现在不是最聪明的那个,也可以是最努力的那个。
这本《49天成为小学霸》,不仅适合学生读,家长读完也能更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少一些争吵,多一些陪伴与引导。
在一个资源不平等的世界里,教育仍是普通人家庭通往未来最坚实的阶梯。而《49天成为小学霸》,就是这一阶梯上的助推器,让孩子少走弯路,走得更稳,更远。
好书不贵,现在就点击下方链接,带回这本值得全家共读的成长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