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灯火璀璨,一部来自湘西的红色传奇在此上演。由湖南省泸溪县文旅广电局创排的大型辰河高腔红色现代戏《贺龙井畔朵朵莲》,作为第八届湖南艺术节“田汉新剧目奖” 获奖作品首次亮相京城。
这部植根于泸溪红色沃土的佳作,不仅展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的独特魅力,生动再现了湘西浦市古镇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也成为中国石化定点帮扶泸溪县以来,当地“非遗活化+红色文化+文旅推介”融合发展结出的璀璨硕果,让湘西的红色记忆与非遗瑰宝在首都舞台绽放出时代光彩。
主题壮阔:革命洪流中的湘西群像
该剧以贺龙驻防泸溪县浦市古镇的历史为背景,聚焦“贺龙井”“将军柳”等红色遗存背后的平凡身影:女校校长杨逸梅与恋人、共产党员向泓毅带领民众斗督学、济灾民、护女校、助红军,在血与火中完成精神觉醒。
剧中特别突出了湘西浦市古镇的普通女性,她们的日常无不体现对革命的支持,无论是纳鞋支前、藏腊肉以待亲人,还是送丈夫参军时的决绝背影,都彰显了她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大义。
尤为巧妙的是,剧中贺龙始终未直接出场,其形象通过 “井” 与 “莲”的意象贯穿全剧—— 井象征贺龙精神如泉源滋养民心,莲则寓意浦市儿女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在压迫中坚韧生长。
“没男人吗?”“我们的男人都跟贺龙长征去了!”第八场中,姐妹们面对敌军质问的齐声呐喊,将现场推向高潮。平民英雄的集体肖像在此凝聚:戴红莲将丈夫的抚恤金悉数捐赠红军,十四年间默默熏制腊肉填满山洞;玉书从嬉唱山歌的顽童成长为坚定战士;童养媳爱珍挣脱枷锁投身革命…… 这些“朵朵莲”以微小个体托起时代巨浪,诠释了“人民是江山”的壮阔主题。
古腔今韵:非遗瑰宝的时代绽放
辰河高腔,这一发源于泸溪县浦市镇的艺术瑰宝,由明初传入湖南辰河流域的江西弋阳腔,与湘西方言、巫傩祭祀及道教音乐深度融合而成。其唱腔高亢激越,男声酣畅淋漓,女声花腔清亮入云,经典剧目以48本《目连戏》为核心,演出形式多样。1998 年,《目连救母》曾赴法国、西班牙演出,轰动欧洲,被誉为“东方戏曲活化石”。2006 年,辰河高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贺龙井畔朵朵莲》中,辰河高腔焕发出新的艺术活力。剧组在保留传统唱腔精髓的基础上,巧妙融入湘西山歌的鲜活俚语和质朴民谣,引入西洋和声与现代节奏,创新运用《蝶恋花》等经典词牌,为革命意象披上史诗般的瑰丽外衣。
女声高八度花腔的绝妙运用,男声大本嗓的尽情演绎(如陈湘学施展的“金线吊葫芦”之技),迸发出直抵人心的穿透力。唢呐模拟人声的帮腔技法,营造出“裂金碎玉”般的震撼声腔效果,让古老的辰河高腔在新时代舞台上熠熠生辉。
多维联动:文化传播更广更深
《贺龙井畔朵朵莲》这部植根湘西的红色戏剧,以其独特艺术魅力,开启了将湘西非遗与红色故事远播的新征程。这份赤诚,赢得了首都观众的热烈掌声与感动泪水。
一位观众表示:“这些普通人的故事特别打动我,他们就像我们身边的祖辈,在艰苦条件下坚持革命,实属不易。这部剧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据了解,《贺龙井畔朵朵莲》演出突破传统舞台局限,精心构建三大文化板块,有力推动了非遗传承与地方文化传播。演出期间,还举办了辰河高腔研讨会,专家围绕辰河高腔的守正创新展开深入讨论,提出多项切实可行的优化提升方案,旨在破解传承人断层难题,提炼 “井莲意象”的当代表达。
这场“非遗活化+红色文化+文旅推介”融合创新的生动实践,以艺术为纽带,打破非遗、红色文化与文旅推介的壁垒,为传统戏曲现代化转型与非遗传承新生态构建提供了鲜活样本。
精准施策: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石化自2002年定点帮扶湖南省泸溪县以来,先后选派18 名优秀挂职干部扎根基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77亿元,围绕产业、教育、文旅、民生等领域实施帮扶项目180余个,为泸溪县高质量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了坚实根基。
近年来,立足泸溪县域特色与发展需求,中国石化锚定“一县一链”产业帮扶、“一企一校”教育帮扶、“提档升级”消费帮扶、“融合发展”文旅帮扶、“党建共建”组织帮扶的工作思路,精准施策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其中,在文旅帮扶领域,中国石化携手中国扶贫基金会打造的潭溪镇新寨坪村“栖迟谷”乡村旅游公益项目,通过“修旧如旧”改造苗家木屋、开发古树群观赏、生态康养基地及非遗体验项目,构建起“乡村文旅融合+扶贫”的创新模式,吸引了大量游客,让当地文旅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
而此次《贺龙井畔朵朵莲》晋京绽放,是中国石化对泸溪县文旅帮扶结出的又一硕果。从“栖迟谷”的乡村文旅实践到辰河高腔的京城唱响,泸溪县以文化为桥连接传统与现代、乡土与外界的探索,生动印证了中国石化“融合发展”文旅帮扶思路的深远影响,更彰显定点帮扶在赋能地方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全面发展中的强劲动能。
来源: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