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色教育

浅谈中国金融教育的新模式

编辑:苗海波  发布时间:2010/6/3 16:42:31 
 

浅谈中国金融教育的新模式——通才教育

苗晓亮 李海波 樊晓曦

 

次贷危机、经济危机的蔓延使得中国金融界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一形势下,国家迫切需要高素质,具有新型金融知识结构的、全面发展的多元化金融人才来应对金融挑战。北京国际金融学院院长王志伟教授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通才”教育理念为久已疲软的金融教育界带来了福祉,本文旨在阐述“通才教育”理论,并为“通才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当前金融界的发展现状

 

过去20,金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金融活动越来越市场化,金融交易越来越国际化。信用、证券、保险等融资性交易突破了国境限制,从而使以金融国际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广泛而迅速的发展;货币及其它金融工具失去了国界的屏障,使得各国金融不甚稳定,多体现出“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世界金融的安全与稳定。

 

中国加入WTO后,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民族金融、保险、证券业将会面临着外资金融保险机构的残酷竞争,可以预见即将有大量人才流入到工资、福利、待遇有充分竞争力的外资金融机构,我国民族金融、保险行业将会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

 

由于的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市场混乱、监管不力、流通受阻、效益下滑、企业破产、失业人口急剧增长、全球经济放缓。由于外部需求的减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等因素导致了我国经济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所以目前金融界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尤其是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高层次、国际化的金融通才。从某种程度上讲, 人力资源,特别是受到过良好教育和具有创新协作能力的高素质通才人才,对经济和高科技发展将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理论界的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学是一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具有极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金融理论是随着经济、金融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的。保罗•萨缪尔森认为:金融理论是经济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而且是最新的一颗。

虽然面临新时代的金融业契机,但是我国的金融教育则仍然相对滞后。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金融专业的教学方法仍停留在宏观、定性和纯理论教学上且比较陈旧,教学内容也还是重货币和银行,轻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显而易见这已经不适应金融学发展的新形势,并对学生的就业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这些都说明了我国当前金融教育领域和金融市场存在巨大问题,所以改革现行的金融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改革金融教育模式的必然性

 

如何才能适应金融理论和金融业发展的新形势?如何防范金融危机,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科学实施金融监管?关键还是金融高端人才培养问题。“国以人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知识经济”对从事金融理论研究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现代高等院校在金融教育方面,应该“以人为本”,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核心,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因此,金融专业学生除了要加强自己金融专业技能的养成外,还要锻造自己的理想与道德方面、心理健康方面、思维修养等多方面的能力素质,只有如此才能够适应现阶段的金融市场。所以,新型的教育模式呼之欲出…

 

 通才教育提出的背景

 

20095月底,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科博会中国金融高峰会”,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潜在的发展契机,北京国际金融学院院长王志伟教授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的金融教育”的观点,成为了大会的焦点,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通才教育培养理念”的提出,不仅仅是近代金融教育的创新型模式,更重要的是为今后金融教育发展道路扎下了根。这是对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重要贡献,是中国面对国际金融风暴的一个凝重思考,是对中国金融高端人才培养的有力推动。

 

通才教育的理论意义

 

王志伟教授指出:“知识经济”对从事金融理论研究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必须是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我们要改革现有的金融教育体制,重视多学科最新综合知识的“通才教育”。

 

“通才”即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是金融学科某一领域的专才,同时又掌握经济科学领域相关学科以及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开阔的思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善于把握和抓住学科建设的前沿,提出有学术价值的独到见解。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通识教育的区别

 

从理论意义上讲,通才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

 

而专才教育、通识教育与之具有明显的区别。专才教育、通识教育是现行高校培养金融人才的主要模式。

1)专才教育强调“专”,即在专业的前提下,专门对学生的一项获两项技能进行培养,使之成为能够适应此技能职位需求的人才。专才教育培养的人才往往只适应在单独的技能范围之下,而现阶段金融业是众多行业相互贯通的,需求的是高水平复合人才,往往单独的能力并不适合行业的需求,这是此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端。(2)而通识教育是一种泛化教育的体现,其教育方式是把众多的学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不加整合、联系的传授给学生,并且很多学科的教育有始无终。这种教育的特点比专才教育更为不如,培育的人才大多学识少又不精,专业知识拿不出手,各方面知识一知半解,确是重大弊端。以上两种教育模式的弊端也就是现阶段金融市场高端人才缺乏的缘由。

 

 通才教育的教育目标

 

通才教育地提出为当代的金融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金融教育的新生儿。“通才教育”从根本上有别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他要求培养的是具有深厚的金融理论功底、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积极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充分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熟悉各学科人文科学基础知识等属性的人才。通才教育不仅要培养中国金融教育的基础人才,更要重点培养“中国金融教育”的高端人才和高端通才。

 

王志伟教授提出,通才教育就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标准,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全程实施‘双职化模式、双元制管理、双师型教师、双语式教学、双证式文凭、双轨式出路’的教学模式,力争在五年周期之内就培养造就出一大批被社会认可、动手能力卓越的一线优秀人才。”

 

开展通才教育的建议

 

金融教育的现状并非只是“一日之寒”,改变现状不是一朝一夕。诸多问题在金融教育发展中不断涌现出来,更多专家、学者、智者在理论的基础上探索求证,希望更好的解决教育问题并使之良性发展。王志伟教授“通才教育”地提出无疑是当代金融教育的最大福音。

 

目前虽然少数教学专家开始逐步剖析、探索“通才”,但是大多数人目前对这一概念还很陌生,各级政府和相关领导也还没有高度重视起来,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对于构建未来的中国“金融大厦”将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可以说,通才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其尚属于新生状态,首当其冲需要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而且还需要更多专家作出理论支持和实践佐证。在这里,笔者从不同的角度为金融教育界未来的“巨头”提供理论和实际建议。

 

金融教育体制要转型

 

国外著名大学金融学科是按照两条线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或宏观问题,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或微观问题,这被称为“商学院模式”。现行的中国金融教育模式方面就是属于“经济学院模式”,理论学习的比重最大,这也是目前为止金融界缺失综合能力人才的根本原因,所以,教育体制转型势在必行。

 

新提出的通才教育体制从理论上综合了东西方的教学模式的优点,摒弃了两者的不足,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并更为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适合学生通才、全才能力的培养。

 

通才教育要从根本上改变现行金融教育的模式,实际落实人才素质的多方位培养。北京国际金融学院在王志伟教授的带领下,正在试行通才教育,他们无疑是通才教育的拓荒者和基石人,据了解,此学院已经被批准进入北京金融圈,在实际的金融人才培训地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

 

课程建设

 

王志伟教授指出,通才教育首先要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分阶段、分层次培养金融人才。“采用战略谋划型人才、金融实务理论研究性人才、金融实务具体操作应用性人才三位一体的人才目标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金融教育领域里学科和专业设置较单一以及知识结构陈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当贯彻“通才教育”的方针,打破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的界限,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及其课程。

1)课程安排有具有结构性和合理性。

(2)课程的内容不应局限于课本,应以金融界的前言学术、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作为主要蓝本。

总之,通才教育课程建设是为培养全方位人才服务的,它更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

 

 教师队伍的培养

 

美国盛行一种教育观点,即“教师应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创造的人才,而不是总想把学生培养成自己的跟班、随从者。”换言之,要培养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的方向。这也是通才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

 

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被动学习,“填鸭”式的应试教学灌输法仍然是金融学校的主流,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通才教育”的改革方向力主改变应试教育的这种被动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个人能力的提高;不仅仅要在金融方面有独特的专性,而且要努力掌握各个领域的自然科学,实现通才、全才培育。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必备的技能,优良的教学方法使得教育事半功倍。教育经费的紧张与逐年扩大招生的现实矛盾使很多大学的硬件建设受到忽视,教学设施差,教室安排紧,导致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的需求,这样会使得教学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

 

 信息化技术对于金融教学是质的提高,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手段,金融教学需要采用信息化的技术。信息传输的瞬间性、国际化,使最新科学成果、教育信息资源,可瞬时扩散各地,使愿意索取者随时共享受益,学生可以远距离跨地区,甚至跨国家去选修、选学课程。

 

教师素质的培养

 

各院校教师队伍不断更新,高学历的教师队伍比例逐步扩大,但是绝大多数的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有从企业或金融部门到学校的,这就造成教师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先天不足,因而在其指导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时自然底气不足,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欠佳,实践活动效果不理想。

 

所以,提倡双师型教师,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上通才教育的脚步,必须做到:

 

1 定期参加教学员工的素质培训,找机会到国内外金融机构实习、进修。

2 创造浓厚的教学科研气氛。

3 学校要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使之成为金融各个专业教育领域上的先驱,为教育服务。

 

 

学校应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氛围。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讲过“不运用社会力量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需求是盲目的教育”。社会氛围对于金融人才的培养亦很关键,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经济水平急速提升的今天,金融理论界犹如风暴一样每天都在冲击人们的视野,而理论带动实践,实践又催生理论,促使金融业在中国飞速发展。

王志伟教授的“通才教育”理论为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综上所述,虽然通才教育目前刚刚起步,但是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通才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是引领金融界乃至教育界潮流的。通才教育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北京国际金融学院的付出,而且需要教育界领导和所有金融届人士的高度关注。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尽可能快地完善通才理论,提供成功实践典范,促进金融教育地发展。只有如此,中国金融界的未来才有希望,才可能在未知的金融风暴中岿然不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