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涡阳县高炉普九学校发展纪实
涡阳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涡河中游,地处九州之中。位居皖、豫、鲁三省交界处,属中部战略要地,有“皖北门户”之称。该县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国先秦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即诞生于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涡阳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演绎出许多彪炳青史,可歌可泣的历史话剧。而隶属涡阳县的高炉古镇自古就有“商贸重镇”的美誉。1994年,高炉普九学校像一朵报春花一样在高炉古镇绽放了,并且一年比一年璀璨夺目。谈及高炉普九学校的发展,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董事长杨红霞。

继承父志 辞职下海办学
杨红霞今年47岁,大专文化,曾在涡阳县某酒厂工作。她从父亲杨汉超接过办学的重担时,学校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小学部,那一年是1994年。说到这个往事,杨红霞再也难掩心中情绪的“起伏难平”,止不住的低下头来,她此刻的心思让记者品味揣摩了半天。
父亲去世的时候,杨红霞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待遇还算优越的酒厂工作,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并且自筹资金把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大到初中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如今,涡阳县高炉普九学校已经发展为安徽省民办学校先进单位。学校占地面积30余亩,现有初中,小学学生3200多人,拥有四幢教学楼,两幢宿舍楼和两幢教师公寓楼,一幢集餐厅、宿舍、浴池、水冲式厕所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楼,微机室拥有40多台电脑。校园安装监控设备,40多个摄像头监控校园的每个角落;标准化篮球场,最先进的校园广播系统。所有教室,宿舍都安装了360度旋转无噪音吸顶扇,配有电视,DVD教学光盘。校园内条条水泥路纵横成网,座座花坛繁花似锦,片片草坪四季如春。
高炉普九(私立)学校是一所内行领导,专家治教,体制灵活的新型学校。董事长杨红霞,以振兴高炉教育为己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千方百计请名人,聘名师。学校在聘用教师工作中,坚持“有学历看水平,有水平看态度,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
强将精兵 事业蒸蒸日上
自办学以来,涡阳高炉普九学校在董事长杨红霞的正确领导下,十年来无任何安全事故,责任事故的发生,被评为“涡阳县平安校园”、安徽省民办学校先进单位”、“高炉镇综治安全先进单位”。学校安全无小事,事事皆放心上,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历年来校领导班子把学校安全牢记在心,从小事做起,从细处做起。“细节决定成败,细心铸就成功”。
学校历来重视校园文明,校园安全建设,由杨文荣校长亲自担任学校安全保卫责任人。安全工作突出一个“细”字。她经常教育领导班子安全重于泰山,不得有丝毫怠慢。经常强调安全工作牵涉到几千个学生和几千个家庭。要求每个领导班子成员要以坐在火山口上的感觉来落实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她的带领下,校领导班子经常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和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长期以来,高炉普九学校建立了一套安全保卫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学校安全。学校“综治”管理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以“健康第一,安全第一”为口号,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为方针,形成“人人都有责任去管,处处都有制度可循,时时都有载体可依托,事事都有记录可查”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管理制度,切实开展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了全校教职工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局面,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爱心育人 留守儿童之家
当前,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不少人纷纷加入外出务工的大军,留守儿童应运而生。由于爸妈不在身边陪伴自己,他们只能跟着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老人们只知道一味地溺爱孩子,却不知道怎样教育引导孩子。有一种“鸡蛋掉到灰窝里,吹打不得”的感觉。开门见山地说,这样的“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心理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现在,高炉普九学校的教师队伍有116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占80%,本科占20%。学校现有校车10余辆,都是按照国家教育部门规定定制,每辆车都配备有监控设备,并有教师随车护送。在接送学生方面,驾驶员都是通过交警部门严格审批选拔的专职人员,每周接送一次。
“用成绩说话,以爱心育人”是高炉普九学校的办学宗旨。目前,全校共有在校小学、初中部学生3200人,其中留守儿童2000多人。针对这个特殊群体,以董事长杨红霞为首的校领导班子提出“夫妻双双打工,孩子交给普九。生活学习双管,老师就是父母”的教学理念,倾尽全力为留守儿童打造温暖的家园。针对那些家境困难的贫困学子,董事长杨红霞不仅减免他们的学费,还一次又一次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善举已经成为她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必修课”。比如家庭困难的学生刘强,杨红霞义无反顾地资助他读完大学,直至找到职业。又如她精心照料的孤儿王龙龙,每学期资助1000元。如今王龙龙已经在涡阳县第二中学就学。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些年,杨红霞累计资助的人数已经达到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