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其实并不是绝对的真理,一名勤奋苦读42岁的农民工硕士毕业后,在找工作时因为找不到好的工作,不得不从事他在读硕士前的职业——学校管理员,知识并没有改变命运,生活又从终点回到了起点。据《大河网》报道:1968年出生的滕振国与千千万万的农村孩子一样,是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的现实版。他们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1988年到1990年间,滕振国曾3度参加高考,平时成绩优秀并被老师看好的他却接连失利。2006年6月,滕振国收到了重庆师范大学哲学系伦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公费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滕振国以农民工的身份、以高中毕业的第一学历、以自学数载的坚忍、以38岁考上硕士研究生的荣光,轰动河南乃至全国。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硕士毕业之后,他的生活、工作又回到了原点。2009年春节前,距硕士研究生毕业还有半年,41岁的滕振国就开始忙着找工作了。他想回河南进一所高校教书或者考公务员,退一步,就是到中学教学也行。作为曾经的汝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滕振国厚着脸皮,四处投简历面试,当他信心百倍满怀希望时,平顶山学院、许昌学院、郑州和洛阳的几所学校,回复基本上都一致:“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他也曾经想去企业。他托关系找到位于汝州的天瑞集团,没去成。应聘神火集团,人家也嫌他年龄大……投出去的许多简历更是石沉大海。滕振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又跟原来打工的江苏技术师院进行了联系。学校后勤服务公司领导对他说:“你是研究生,至少应该找一个学校去教学,在我们公司岂不是学无所用,浪费人才吗?你也知道,我们公司的工作,一个高中生也能做得好的。”他无言以对。2009年8月,滕振国重新回到了后勤服务公司物业服务中心。他的劳动关系和原来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原来是教学楼管理员,现在是图书馆管理员,还干着农民工的活儿。
看到这则新闻,很多人都会为这一名42岁的农民工表示同情和惋惜,但也会质疑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拿了文凭,读了硕士竟然找不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知识能?改变命运吗,但从这位42岁农民硕士毕业后找工作的经历来看,知识显然改变不了命运。
实际上作为滕振国本人也好作为众多莘莘学子也好应该辨证地看待硕士毕业找工作的这个问题,你上大学的目的究竟是为了知识的传承,还是学习谋生的技能,如是学谋生的技能你就读职业大学掌握谋生本领,而不是知识传承。当然你如选择学习知识不是学习技能,你就完全有可能象滕振国一样,知识增长了,但技能没有增长,如果你没有机会去从事教学或研究性岗位,你就什么都不是。就想美国副总统切尼业余到酒店端盘子做服务员一样,硕士生去当汽车维修工,其实都是很平常的事。
滕振国的经历也启示我们,读书除了学知识外,更要学技能,更要学习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光有文凭是不够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否则,我国的数百万大学生去读硕士、博士,甚至出国留学深造,能力没有增长,光拿一个毫无价值的文凭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