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校长之声

北京一中校长汤朝晖:北京一中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3/1/17 9:59:22 

    北京一中是一个"百年老校",已经有362年发展历史,北京一中有非常多的知名校友,例如: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青海省委书强卫、中国侨联主席林军、全国劳动模范李素丽等等。请汤校长为我们分享一下学校发展历史?

  北京一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追溯到1644年,清朝顺治皇帝入关那一年建立了八旗官学,从那时候算起应该是368年历史。

  在这368年发展过程当中,它的阶段性特别鲜明。一中的校史是一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各个阶段标志性事件,在一中校史上都有证可查。比如它的第一个阶段称作八旗官学,1644年少年天子顺治皇帝入关那一年,为了保卫京城,在京师东西南北城驻扎了八旗劲旅,当时就把八旗子弟送到国子监,在国子监读书。后来东西南北各城的学生,因为路途比较遥远,以后又在八旗驻扎所在地各设一所官学,一共八所官学,北京一中就是八所官学当中之一,这是它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从1644年开始。

  清朝嘉庆年间,随着清政府没落,八旗官学也慢慢没落了。为了整顿官学,在光绪年间建立书院,称之为八旗书院,1897年的时候正式定名为"经正书院"。"经正"二字含义"使经得正",那个时候学校学习的内容还是经书,关于"经正书院"创立前后历史,在现在北京一中有两统石碑,记录了整个过程。这是记录这段历史的唯一两统石碑,很有价值的,如果有对历史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到北京一中考察。

  发展到第三个时期,称之为"宗室觉罗八旗学堂"。1902年取名"宗室觉罗八旗中学堂",1904年改名为"宗室觉罗八旗高等学堂",这个学堂按现在的意义可以称之为学校,八旗学堂有高级学堂、中等学堂,和小学堂。

  1912年,蔡元培先生任教育总长后提出"五族皆可入",原来只是收八旗子弟,到了这个时候,规定"五族皆可入",各个民族的人,包括平民都可以进入这所学校。这是一中历史上很重要的转折事件,从皇家学校开始变为平民学校,大家都可以进入这个学校读书了。这时就更名为"京师公立第一中学"。

  1928年至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我们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个时期,学校更名为"北平市立第一中学",还有一个时期叫做"北平特别市立第一中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一中的很多学生也相继投入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时一些很有名的校友,比如著名作家刘白羽就是其中一位。

  1949年4月11日,北京政府接管北京一中,当时接管北京一中的是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徐楚波,还有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张幼成,这两位同志接管北京一中以后,北京一中正式更名为北京市第一中学,这个校名后来一直沿用到今天。

  从1949年到现在,跟随着国家教育发展形势,北京一中的变化也随之发生了。1949年到50年代这一段时期,学校发展任务主要是:一,改革旧的体系,转变教师思想,让他们成为新中国的人民教师。当时北京一中学生积极投入到国家建设当中去,也涌现出了很多为了国家建设的优秀杰出人物。

  北京一中进入到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应该说是北京一中的黄金巅峰时期,那个时候就叫做没有素质教育的素质教育,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这个词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来的,但是北京一中在五六十年代时,那个时候学生学习与生活,他所体现出来的种种特征就已经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素质教育了。首先是升学率。北京一中在五六十年度的升学率也是非常高的。校史当中记载,有一个班所有学生都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第一志愿的大学。

  再说文艺、体育、科技各个方面的活动。在那个阶段也培养出了很多知名的校友,比如说现在大家知道的北影导演黄健中、饰演诸葛亮的演员李法曾,以及韩善续等等,当年都是北京一中文娱小组的成员,那时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校友。

  体育方面,北京一中有足球队、篮球队,在参加北京市三好杯篮球赛、足球赛中每次都能拿到冠军。当时北京一中有一个400米的大操场,这个大操场是学生自己动手平整出来的,学生们在业余时间去踢足球,搞各种体育的活动,也培育一大批体育骨干,前女足教练商瑞华当时是北京一中足球队队员。比如中国历史博物馆设计李之檀老师都是当时那个年代培养出来的。

  因此,综观五六十年代北京一中文艺、体育、科技等方面,它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培养了一大批杰出校友。这个时期,也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材,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许嘉璐同志、强卫同志、林军同志等等。

  在文化大革命里,北京一中和所有的学校一样,都遭受到了破坏。文革结束后,为了尽快恢复教育的正常秩序,北京一中第一个提出进行快慢班分班教学,这个做法在当时得到了全区、全市同行的认可,并很快在全国推开。在那个年代,快慢班教学对于拨乱反正以后人才的快速的培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进入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潮,北京一中也进入到教育改革的阶段。在二十一世纪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当中,国家提出了"跨世纪人才素质教育培养工程",并提出来要进行素质教育。北京一中做这件事情,可以追溯到1988年。1988年,经过东城区教育局批准,北京一中开始实施改革,增设小学部。

  到了1990年,北京市教育局批准正式成立小学部,北京一中成为了一所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12个年级一贯制整体改革学校。这个整体改革学校其实在当时北京市小学、初中、高中这种联体的学校,也不是一中一所。但北京一中利用这样一个整体优势做了一项改革,在当时的北京是独一无二。

  北京一中提出来一整套改革方案,"突破两道门槛,摆脱升学战车"。突破两道门槛,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因为在备考当中肯定要有一定时间,一中利用一贯制整体改革的优势,可以把这个时间给它缩短,充分利用起来。就放大了学生教育的时空,这是当时很重要的理念。在这个理念支持之下,相应配套改革跟了上去。比如当时进行了学制改革,这个学制改革不同于现在633学制,也不同于543学制,这个学制叫滑动制学制。所谓板块滑动,就是小学到五年级的时候,会根据学生成长状况分成两个班,当时学生发展速度比较超前,五年级直接升入到初中,按照一般轨道来发展的孩子,就上六年,符合他自身的成长的规律。条块这种滑动指的学科,比如英语学科,当时分成AB两个班,在上英语课的时候,学生可以走班,程度比较好一点,我可以申请到A班上,我认为这段时间稍稍有点困难可以到B班上,而且AB班不是学校老师主观分,而是学生自愿选择。而这种AB班选择的做法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才全面推开的,而北京一中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实施了。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一般的小学主要的基础课程两门。一门是语文,一门是数学,而北京一中提出来四门基础课,就是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当时把英语列为基础课程应该说还好理解,把计算机列为基础课程,而且在课程设置当中给予了足够的课时保证,这个理念在当时是比较超前的。除了基础的四门课程之后,还有综合课程,这个综合课程就是以小学分成综合理科和综合文科,综合理科指的小学自然学科为基础,融入了中学理化生,下移到小学进行整合。综合文科就是以小学的品德、社会、生活这种类型课程,把中学史地政下移到小学,融合整合在一起。还有动手动脑课程等等,这种课程的改革在当时应该说理念也是比较超前的。

  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改革,当时北京一中对于老师教育观念引导大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举一个例子,比如小学综合理科课程以自然课程为基础,当时小学老师讲蝌蚪的时候,就把孩子们带出课堂,到护城河边观察蝌蚪,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天天来观察,这个就是走出了课堂,融入到社会当中,到自然当中。这种理念到现在大家都可以接受了,可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却不是都能接受的。这个改革在当时很快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很多人支持这一改革,认为这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一种需要。也有一些人对这个改革提出了质疑。但不管怎么说,北京一中按照自己的发展的方向迈出了这一步,这一步也得到了当时国家领导人和北京市领导的认可。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等都到北京一中进行考察,并题辞。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跟随着国家改革形势,一中也开始在思考,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何能提升?老师的专业性如何不断提高?北京一中整体发展往哪个方向走?为了学校整体发展如何去挖掘教育资源?学校在后期发展过程当中,围绕这几个问题做了很多探索。

  把北京一中建成北京一中是我们的教育理想,这不是常规理解当中的,比如师资一流、校舍一流,不是这个概念。而是什么呢?就是在一中的学生经过12年学习也好,6年也好,3年也好,所有的学生进入到校园之后,那么当他再走出校园的时候,他的成长一定是优于、大于他进来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也是这样的,每一个来到一中的老师,他在融入到一中文化过程当中,也有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当他成长三年、五年、十年之后,他一定比他刚进入一中的时候专业程度要提升很多。这是我们一个理想。

  在这个理想之下,我们有一个办学的理念,这个理念不是一中的原创,叫"一切为了学生"。很多学校都在使用这句话,我们也在使用这句话。但是北京一中"一切为了学生"这个理念,是基于非常深厚的300多年历史之上的。从我刚才说的历史发展沿革可以看出来,一中历史上每一步发展都是为了学生,后来北京一中发展也是为了学生。比如我们学生在课程改革过程当中,需要自主探究课堂,为学生潜质发挥创造一个形式,给他开拓一个空间。

  我们老师在教学改革和研究当中不断的思考,例如在课堂上用一种什么方式,用什么理念能够使课堂生动起来,为学生的主动探究自主发展创设一个空间。

  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开设了很多校园选修课。只要是学生需要的,我们的师资能够达得到的,都要为学生们创设。走到今天,我们校园选修课已经开设到几十门,这几十门不是学校硬性给学生们规定的,而是征求学生意见之后开设的。另外这些课程我们还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学生的成长的需要,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之上,确定校园选修课的课程。比如我们校园选修课有茶艺课、话剧、京剧等等。比如在体育类,我们是田径传统项目校,近几年还发展了曲棍球队,曲棍球队在北京市球队不多,东城区只有北京一中一所,这支球队建立了不到一年,但是现在已经成长起来了。还有科技,我们有机器人、单片机、航模、舰模,语言类有朗诵这样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辅之于学生成长。

  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当中,由于他们是可以选择的,孩子成长过程当中是也很快乐,而且学生的自我能力得到极大的发挥。北京一中校长汤朝晖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