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化名人汇聚之都。早就想去,一直没机会。老实说,这次去之前,我很是兴奋,车子开动,我心里一直默念着:我来了,绍兴;我来了,鲁迅。
在这样一个文化沉淀的古都,参加“鉴湖之春”初中课堂教学多样化观摩研讨会,自是别有一番滋味。来自山东,江苏,浙江三省的优秀语文教师给我们带来了一顿文化大餐。听了五节课,感受颇多,思考不少。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我们都在反思传统课堂,寻求一条高效之路。这次观摩课后,更加坚定了我的一个想法,课堂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没有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所谓“无范胜有范”。只要是适合学生的,有效的,快乐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绍兴实验中学裘金木老师的《华南虎》,给我的印象最深刻。整堂课,老师始终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确定学习目标,到学生通过小组自主探究问题,课堂都是学生在学。别样的风格,我看到不一样的课堂。整堂课老师说的时间只有几分钟,都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认真的学。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学生学得很棒,该出来的东西都出来了。不得不让人惊叹,反思:原来放手让学生去学,可以学得这么好!老师教得也很轻松。当然,这样的课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否则,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其实,学情不一样,我们可以搭着台阶让学生学,设置难度低一些的题目,让学生可以动起来。无论怎样的课堂,真的让学生学起来了,动起来了,我们便轻松了。
我想不管怎么变,课堂形式可以多样化的,但有一点,要注重实效。实效的课堂,有一点很关键,学生意识要强。我们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都是依据学生的需求。当然,教学内容的确定也要依据文体的特点,不同的文体,教学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基础,我们也需要做相应的变化。归根结底,我们要以学生为本。试想,我们的课堂为什么常常做了那么多功夫却事倍功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真正从学情出发。学生喜欢什么?学生不会的是什么?学完一堂课学生又学会了什么?倘若每堂课我们都能把这样去备课,课能不精彩吗?学生能没有收获吗?
这次,我看到我们的老师很喜欢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我的课堂上,我一直很少用小组合作形式。我更喜欢同桌之间交流合作。我在想这样的形式到底有没有实效?效果肯定有的,只是多大。在小组的分配上,我想我们需要优劣搭配,或许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我们的课堂上未尝不可以借鉴。只是我觉得不宜用得过多,过于频繁,也就没新意了。
山东杜郎口中学张红梅老师的《水调歌头》,在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环节中,让全班的学生都上讲台,我佩服她的大胆。倘若平时这样的去上课,教室里该是怎样的情景,我不得想象。其实,我们的形式完全可以更灵活一些。让学生写在练习本上,然后交流,或许时间的利用上更好。她倡导让学生当小老师的形式,我倒是很欣赏。平时我也常这么做,不仅历练了当小老师的学生,也吸引了其他的学生,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返程途中,我一直在思考:反思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落实理念。大胆创新,勇于实践,那么我们的课堂或许与高效越来越贴近了。
(作者:遂昌三中 申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