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京应用技术大学立足职业教育,领航实训教育,以锲而不舍的干劲,孜孜以求的精神,创新求变的思想,在实训教育的探索实践中目标越来越明确,思路越来越清晰,脚步越来越坚实,成效越来越明显。不愧为中国实训教育领航者这一响亮的称号! “应大”式的办学思考 北京应用技术大学,人们简称其为“应大”,更有人谑言“应大应大就应做大”,但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强做大,办出特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应大人把谑言当成一种激励与鞭策,视为一种责任与目标。应大人独有的思考方式帮他们找到了答案。 一、42%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今年5月5日,《北京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北京高校毕业生42%找到工作》的文章。就是这样一篇标题非常中性的报道后面,带出来一系列严峻的事实:2001年北京高校毕业生不仅可以找到工作,还可以解决北京户口;2003年可以找到工作,但不能解决户口;2006年企业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干脆说“不”,但当年《北京晚报》报出来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仍然是79%,到了今年5月就降到了42%。统计数据还显示出:就在剩余的58%的未签约人群中分别有43%的本科生、45%的高职生不再选择继续求职。可见求职之难,信心之不足。下岗工人、返乡农民工和新增劳动力三支大军可谓浩浩荡荡。大学生就业形势再次使传统教育面对挑战! 二、学科体系解构到行动体系重构靠的是实训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是立足于解决劳动者“有知识、有文化”的问题,而且解决的非常好,由此就形成了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教育架构,这是“以知识为本”的体系。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掌握多少理论知识的人,而是具有多大行动能力的人。所以,我们的教育就应该重构以人的行动能力为体系的教育架构,那才是“以人为本”的体系。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就是立足于培养人的“生存本领和发展潜力”,而实现这一点,靠的就是“实训”。 三、此“实训”并非彼“实训” 我国目前的教育战略之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依靠政策,职业教育——无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都在办学规模上有所突破;依靠政府投入,职业教育也掀起了实训热——建实训基地,购实训设备,引双师型人才。这确实弥补了传统教育方法上的缺失,所培养的人才也确实成了一度比较抢手的人才。但是,一些学校过于关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制造业的人才需求,结果在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刻,毕业生又从“抢手”变成了“滞销”。而北京应用技术大学所倡导的实训,并非一般意义的实训,而是立足于新型行业人才需求和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实训,真正起到了领航的作用。因此,应大实训教育成果和经验对同类职业教育机构来说,在更新专业、提升品牌、解决就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借鉴和引导作用。 四、瞄准国家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大脉搏 现在人才市场的特点是:“大量的人没事干,大量的事没人干”。为何这样呢?请看这样一组数字:1980年我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口比列分别是:第一产业68.7%、第二产业18.2%、第三产业13.1%;20年后的比例是50%、22.5%和27.5%;国家计划到2020年其比例将分别达到:20%、35%和45%.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我国三大产业的从业人口比例是39.6%、27.2%和33.2%.劳动科学研究所就业与劳动力关系研究室主任张丽宾博士针对这个数的分析是:“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很大”,但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主要局限在一些传统的服务行业,这些行业已经接近饱和……亟待大力发展新兴的服务业来促进就业”。这正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传统教育的滞后性没能做好人才储备工作,而北京应用技术大学正是瞄准了这个大的人才需求市场,不断瞄准新兴行业开发新的专业,所以才取得了高就业率的办学成果。 五、携程产学研 三位一体化 以上这些情况几乎是人们有目共睹、有耳必闻的,也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但是在议论、评价、批判之后,在惊恐、无奈、漠视之下又有谁给出了解决的办法呢?北京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一条新的办学之路。那就是: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教育模式。简言之,就是将分属于不同领域的产学研集合于一身,真正实现了产学研同属于同一法人、同一团队、同一体系、同一理念、同一愿景。产业提供用人需求与标准,为学生提供带薪学习的平台与高薪就业的入口。研究院根据企业需求打造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同时引入国际标准本土化为国家行业标准;再将各类标准转化为课程设置与教材,用于基地校和总校人才培养。学校将基地校和总校所有专业的学制进行分解,在同一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分段进行教学,实施人才培养。既为当地中等职业学校(学院)导入了生源,又为其提供了课件,更为学生解决了就业。同时,通过带薪学习的办法也为企业降低了用人风险与成本。原本各自为战的成本中心在整合后成了收益共享的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