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面向,培养适用人才,服务首都经济
——访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长王海平
编者按:尽管30年过去了,但当记者毫不铺垫地提出三个面向时,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长王海平还是倍感亲切,“我作为在教育战线上长期工作的一个教育工作人员,切身感觉到,这三个面向真是我们办学工作中时刻离不开的指导。一旦当我们要考虑应该怎么发展,应该向何处去的时候,我总是不知不觉地就想到和运用到三个面向。”不仅如此,他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个三个面向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要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服务,就是要使教育面向我国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以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我们办学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
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指我们办教育,尤其是办现代教育,不能关起门来自己干,我们要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按照国际化标准培养我们的人才,同时来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
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我们培养人才不能只看眼前的这点需要,还要着眼于我们今后几年、几十年的需要。”
这些见解是王海平基于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得出的。实际上,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处长、西藏拉萨市委副书记、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在诸多岗位工作过的王海平,工作经历与三个面向的提出和实践多有交集,谦称“在教育战线上长期工作的一个具体人员”的他,对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在坚持三个面向,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问题上有着宏观而又具体的认识。
近日,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亦庄开发区校区,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面向现代化,以现代意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北京市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凉水河畔,占地807亩,是北京职教园区所在地,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1999年成为国家首批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
面对这样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高等职业院校,三个面向在他们的办学实践中到底是如何诠释的呢,王海平校长给我们做了介绍。
首先,作为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排头兵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校所做的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牢固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确立了“立足开发区,面向首都经济,融入京津冀,走出环渤海,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培养适应国际化大型企业和现代高端产业集群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
这两个确立就是基于面向现代化的要求而考虑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有三千多家国际化的大企业,他们有着大量的人才需求,要求也很高。首都经济是一个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占很大比重的经济,学校一定需要针对这种经济结构培养人才。而且,根据国家提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学校分析了学校的区位优势后,提出了“融入京津冀,走出环渤海,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的办学定位,引导干部教师树立为国际化大企业和高端产业集群培养适用型的高端技能人才。
在办学定位的实际落实工作中,学校要求各项工作必须要考虑到“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比如,学校艺术设计学院注意为北京文化创意这个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产业培养人才,学院师生深入产业内部,实际感受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如此,该二级学院还以艺术设计为载体联合建立了北京旅游产业联盟,把学校、企业和各种协会组织起来,让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一起来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这样的人,用什么办法来培养人”,进而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在具体的教学实训工作中,注意引入各方力量和智慧,共同培养具有现代化操作能力的高端人才。在北京市财政支持下,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搞了一个SMT(表面组装技术,是目前电子组装行业最流行的一种技术和工艺)的生产线。在这个组装线的建设过程中,学校把京津冀范围内的相关企业家请来,把相关的工程师请来,一起研究这个生产线的建设规模和标准,一起研究应该怎么样为学校的老师科研服务,进而怎么样为京津冀区域范围内的企业人才需求服务,甚至,连生产线组装后,学生每个星期的实训次数和内容都是大家一起研究决定的。
现在,建起来的这条生产线是北京范围内最先进的,也是最贴近生产实际的,既是一个车间,能生产产品,可接受企业的订单,又能够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各方都很满意,特别是受学生的欢迎。这样培养学生,改变了过去那种书本上学、然后再实训、最后到企业才发现所学已经陈旧的现象。
这些改革目前已经看到了显著的成效,学校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王海平感慨地说:“我觉得教育面向现代化,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就是要推动我们的学校走出校园,推动我们的老师走进车间,推进我们的学生走进工厂。这样一方面极大地改造了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改进了我们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了我们人才培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教育为现代化服务的功能。现在在我们学校,学生们学习的时候为企业服务,将来他们走向工作岗位了,依然为企业服务。这样培养的人才,才是和企业发展同步的,和时代发展同步的。”
面向世界,以世界标准培养人才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也在逐步深化。经济一体化要求企业的生产是国际化的,要在全世界范围内竞争,带来的结果是企业生产标准的国际化,由此要求大家都必须按照一个标准来培人才,而不能说培养的人才只能在中国相关企业工作,不能到非洲或欧洲的企业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法与国际接轨。
比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一个二级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就引入了德国加工制造业切削工的认证标准,组织师生按照这个标准、方法来教学、学习,最后考取这个证书。今年,该学院第一期毕业生共40人,获得证书的已有39人,这39名学生已经被用人单位“抢订一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一开始就是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培养,那将来对企业的生产、提升乃至对企业产品走向国际化都有好处。”在谈到用人单位评价时,王海平如此说。
业内公认,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在汽车人才的培养领域首屈一指。据了解,德国戴姆勒公司为了在中国长期发展,原本计划在中国建8个培训基地,培养符合公司发展需要的职业人才,但经过详细考察后,该公司基于对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实力的认可,与学校共同合作建立了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从而成为戴姆勒公司所属企业在全国的人才培养基地。
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采取学校与戴姆勒公司共同建立办学理事会的形式办学,学校与公司一起研究 “人才培养应该定在什么规格,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应该上什么课程,应该做哪些实际训练,这个实际训练里面哪些由德国工程师来完成,哪些由学校的教师来完成,哪些由北京奔驰的工程师们来完成”,进而做认真的测算和策划,最后组织实施。由于一开始就是站在国际标准上,学生毕业后既能够按照戴姆勒公司的标准工作,也能够完全胜任其他汽车企业的岗位要求。
王海平说:“教育面向世界,使得我们教育的水准在提高。这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和世界的接轨,同时按照这样的标准也提高了我们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像踢足球,我们在自己家跟自己人踢,你永远踢不上世界冠军,你必须要去跟别人踢,时间长了之后,你的规则、水平就上去了。”
面向未来,以适应未来作为事业追求
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这个需要一定是一个长远的、根本的、稳定的需要。所以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研究未来几年人才培养、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研究产业技术进步的变化,以及它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这应该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对此,王海平有着自己的理解:“适者存,不适者亡。这‘亡’不是死,是‘消亡’的意思。你老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会变化,久而久之就会走向衰落。”他说,我们现在提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那人民怎么才能满意呢?人民的满意、人民的诉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不断提高的,教育者要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面向未来,就要研究这种诉求的变化。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提出的目标是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适用的人才,学校经常专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最适用”。按王海平的话说,“这个适用不是一天、两天的适用,是对一个比较长期的需要的适应”。而且他们还研究,学生在适应这种需要的时候,他的岗位迁移能力还要逐渐提高,即可持续发展。原因是考虑到学生在学校学习毕竟有限,将来还要随社会发展、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王海平说,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在培养实用能力、动手能力的同时,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或者叫可持续发展能力,因为学生的工作岗位会发生变化,这也是面向未来的一个要求,也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从业者的要求。
王海平说:“教育如果不面向现代化,不面向世界,不面向未来是没有出路的。实现了这三个面向,路就越走越宽广。我作为校长感到,这三个面向就是办教育的灵丹妙药。”
最近这几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走三个面向的发展道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广大教职工积极性普遍得以高涨,学校的办学影响力、社会知名度不断扩大。目前报考的人数逐年增加,每年录取分数线也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更是每年都保持在99.6%以上。
在这些年坚持三个面向办学的过程中,学校悟出了几点体会:一是首先要做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大了,保障更充分了,这些都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没有不主动做事的道理,一定要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主动出击、真抓实干、重在行动;二是要抓住机会,现在学习渠道宽了多了,大家实践的机会也多了,要抓住机会发展自身,深化三个面向;三是要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全社会用人导向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引导了大批有理想有能力的教育工作者投入教育改革实践中,引领了所在领域的变革和发展,学校要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用智慧去推动三个面向。
对于未来,王海平有着清晰的规划,他用三句话介绍说,第一句话是“希望把学校办成北京地区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适用型职业人才培养的最大基地,以践行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第二句话是“把北京电子职业学院办成一个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深度融合,不断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和经验的职业教育研究基地”。第三句话是“通过办学的不断改革,让我们的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既有很强的为国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同时又有比较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另外,他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让我们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孩子找到他们相对理想的工作”,他补充说,“当然,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学校能能做多少就要努力地做多少。”
采访的最后王海平校长说,“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让我们受益无穷,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