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也是青少年学生的梦。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努力把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追梦的人。”最近,参加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2013年工作会议的专家和老师们用这样的语言,表达他们对“中国梦”的感悟。他们表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学独特的教育功能,让校园文学在提高学生素质、加强文学教育、建设校园文化、推进课程改革中释放重要的正能量,为培养“追梦的人”做出新贡献。
加强文学教育,滋养美丽心灵
“追梦的人”首先要有美丽的心灵。而塑造美丽心灵,离不开文学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学。
对于文学教育和校园文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有了越来越明确的认识。去年年底在深圳市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和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展览会上,与会专家与教师代表对此达成了如下共识:“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文学教育是贯穿其始终的基本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文学教育不仅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教育的重要内容,德智体美劳无不与文学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良好的品性、道德、情操的培养,都离不开文学的滋养。文学教育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乎民族文化的积淀、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的进步,关乎一个民族未来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全国中语会秘书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在谈到语文素养与校园文学的关系时说:“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也包括学习语文的方法、习惯,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而校园文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具有很大的引领、推动作用,而这一点恰恰是基础教育所缺乏的。” 深圳市红岭中学校长田洪明说:“校园文学能够成就一种高贵,能够成就人生的品质,能够提升一种境界。”
各地在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在加强和优化文学教育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深圳市中学生文联把校园文学融入城市文化建设,融入一年一度的深圳读书月,涌现出阳光写作范式、创意文学和创意阅读课程等多种崭新模式,并发掘社会各界资源,为校园文学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全面推动中小学的校园文学建设。
深圳红岭中学毕业生、现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区琳写出新书《我的深圳,我的上海》,表现了中国两个文化先锋城市的文化现场,彰显了第二代深圳移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圳翠园中学毕业生、现华南师范大学国学班大一学生谢然,写出国内首部中学生系统读论语心得文集《不读论语枉少年》,成为亲子阅读、经典阅读的范例。深圳市毕业生、现复旦大学文学社社长袁博,中学时期就关注生态文明和民生幸福,组织社团活动,创作动物小说,发表长篇小说《大漠落日——一个鸵鸟家族的故事》、《火烈马》。
加强和优化文学教育,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同深圳市十佳文学少年代表夏梦奇所述:“当前一些所谓的青春文学、网络文学在社会大行其道,在我们某一部分中学生中颇有市场,其中很大部分是属于思想消沉、矫揉造作的,有的中学生却对其盲目追捧,受到消极的影响,在自己写作的时候,也是内容空洞,人云亦云,不生动活泼,华而不实。”他们有待于实现由“追星的人”向“追梦的人”的转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这个阵地,高雅、积极、向上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俗、消极、颓废的东西就必然会去占领。
因此,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指出,我们要提升对校园文学建设的认识,将校园文学发展与语文教育巧妙联系起来。以校园文学活动为突破口,开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语文大课堂,特别是通过文学鉴赏和写作活动,发挥文学特殊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完善自我,陶冶心灵,挖掘情商,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营造出最优质的校园文学生态环境。特别是全国广大语文教师及其他一线校园文学工作者,要努力探索在新形势下校园文学的新特点、新规律、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发挥校园文学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努力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要不断丰富校园文学活动的内容,创新校园文学活动形式,探索为广大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人文教育途径,让广大青少年深入社会现实,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参与到美的创造中来。让文学引领成长,让热爱文学成为一种普遍的校园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