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3日,在和大足区季家镇新水村小学老师李丛书短短的几十分钟交谈中,李老师说了不下10次关于修路的话题,李老师说,只要能帮孩子们把上学的路修好,他砸锅卖铁都愿意,但只怪自己太穷,连砸锅卖铁也没有能力帮孩子修好路。
孩子们上学的路太难走
大足区季家镇新水村小学位于响水滩库区深处,全校一共4个班、72名学生、4名教师。从新水村到新水村小学,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坐李丛书的小木船;一是走李丛书和家长一起修的机耕道。
但不管哪种方式,全校72名学生上学的路都很难走。因为,李老师的小木船每天早晚各一班,最多只能载13个学生;李老师修的机耕道,因为没钱硬化,山路颠簸不平。
“也许你不相信,我们小学70多个孩子中还有十几个孩子因为家里太穷买不起雨鞋,下雨天怕把仅有的鞋子打脏,只能打赤脚上学,到学校的机耕道不好走,每天不知道要摔多少跤……”
收入微薄,却两次出钱修校舍
1978年,20岁的李丛书高中毕业,成了镇上的民办代课教师。1982年,季家镇新水村小学四年级考出片区最差成绩,李丛书主动申请到该小学代课,立志改变当地的教育水平。
当年的新水村小学被当地村民称为“灰棚”。教室只有6米长、3米宽,土墙因为常年失修,是典型的危房;雨天,因为屋顶漏雨,室内地面全是稀泥;夏天,因为教室窄,村里孩子多,教室里臭气熏天。
李丛书在“灰棚”里教了2年书,第3年“灰棚”塌了。没有办法,李丛书只得带着当时的60多名学生搬到附近的村保管室上课。保管室里面有个打米机,李丛书上课时,村民常常就在旁边打米,为了盖过打米声,他只能扯着嗓子吼。
李丛书向政府申请新修小学,可新水村小学不在公办学校之列,根本申请不到建校资金。看到孩子们没有地方上课,李丛书一咬牙,决定自己筹资建教室。
当时李丛书的工资只有20元,他咬牙卖掉了老房子、大肥猪,四处借钱才筹起6000元。没有住处的李丛书带着一家四口住进了学校,妻子也成了村小的管饭阿姨。
“我这辈子就是想让农村的孩子都能读书!”
后来,为让村里更多的孩子上学,他又拿出给儿子准备的结婚钱扩建教室。“大山的孩子只有读书才有出息,我这辈子就是想让农村的孩子都能读书!”李老师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30年间,新水村先后走出了10多位大中专毕业生,有的还考上了清华、北大。
让李丛书欣慰的是,今年初,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下,大足区教委筹资50多万元,在距离老校舍约500米的地方,修建了一所建筑面积达300平方米的标准化校舍,“就差食堂和防盗栏没有安装啦,很快我们就能搬进新学校了!”李丛书脸上挂满了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