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从“智利奇迹”中学到什么 |
| 中国从“智利奇迹”中学到什么 69天,智利33名矿工全部生还,创造了令全世界为之动容的生命奇迹。中国是一个矿难多发的国家,“智利奇迹”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借鉴和启示? 记者:安全事故最根本的是防患于未然。智利的井下紧急避难所给我们在防范方面提供了哪些借鉴? 黄毅(国家安监总局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智利救援的方案制订科学和井下设施齐备值得肯定,为我国矿井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一定借鉴,但智利有其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论。我国目前正在强制推行避险系统和避险设备的安装与建立,根据国务院23号文件,煤矿、非煤矿山要在3年之内建立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等。逾期未安装的,将面临相应惩处。 刘铁民(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目前,我国正在计划强制推行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但落实存在困难,特别是井下避险硐室投入巨大,而且除了一次性投入外还要有日常维护,这对小矿来说更是压力不小。 王权(黑龙江省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局局长):从中可以看出整合分散的救援资源、建立一支统一编制的全国性安全生产救援队伍、配备先进救援设备、提高应急救援效率和水平的重要性。 记者:智利矿工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冷静的头脑在这次事件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任何矿难救援成功都离不开矿工的自救,我们从中收获了什么? 黄毅:智利矿工能在避难所中有经验地划分出生活区、活动区和娱乐区,并且进行有序的生活,体现了自救意识和本领,应该说这与平时的培训和教育有很大关系。我国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如王家岭矿难时,矿工自发组织自救,赢得了宝贵的生存时间。如果平时不注重培训,事发时手足无措,即便是井上全力救援,也不可能取得成功。然而不能忽视的是,我国一些小的矿井仍然缺乏相关培训,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检查和排查力度,保证矿工安全。 刘铁民:目前我国矿山企业的组织形式从下往上分别是班组、队或段、矿、公司。在最基层的班级一级,已基本被发包出去,有些到矿一级也已被承包,有些还是层层转包。生产调度和一线工人之间没有直接的组织联系。智利矿难在整个抢险救援过程中,所有应急响应活动统一指挥、紧密协调、现场组建了专家组,对所有救援活动经过科学论证和技术实验,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记者:一起地方性事故,演变成全球数千家媒体直播的生死大营救。如何看待这感天动地的一幕? 黄毅:智利矿工救援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令人印象深刻,这对鼓舞士气、调节精神有积极作用。我国在灾难救援中,一贯坚持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援的精神。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把工作的重心放在防范风险和预警上。 王权:智利这次救援可贵之处在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救援”,这种举全国之力的救援效果十分显著,我国在王家岭矿难救援中也有过这样的举措。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