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辽宁医学院实施的高端人才战略结出硕果:“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知名专家、海外归国博士等25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被辽宁医学院聘为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38名博士到学校工作;近三年,校内掀起考博热潮,有115名教职工考上博士;科研立项的质量和数量明显提高,学术获奖层次明显提升,获批科研经费数每年以近50%递增,仅用三年时间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科研工作目标,实现历史性突破。
坚持“人才兴校”理念 打造高端人才队伍
辽宁医学院是一所具有67年悠久历史的省属高等医学院校,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迈入国家本科教育优秀院校行列。近年来,为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学科建设,该院坚持“质量立校、学科强校、人才兴校、作风正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强力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
发展事业,人才是关键。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整个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作用巨大。辽宁医学院坚持“培养、引进、稳定、激励”的工作方针,按照师资队伍建设“高学位、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以高水平的项目带动人才和基地建设,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创新团队,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
在引进和培养人才方面,辽宁医学院实施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计划,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大师,建立人才共享的新机制。学校相继出台《关于调整博士学位人员待遇有关规定的通知》、《招聘留学归国博士(博士后)规定》、《引进高层次人才办法》等文件,以政策、待遇吸引人才,以感情和制度稳住人才。学校还加大人才引进投入和服务力度。每年在年初预算中列支人才引进的专项经费,并明确引进人才的各项待遇。为了营造适合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设专门联络员进行服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海外留学人才座谈会,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便利条件。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何韶衡被学校及附属第一医院领导的真诚和加强学科建设的决心所感动来到辽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引进的14名高层次人才中有10人担任教研室主任职务,占教研室主任的60%。基础医学院生理学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周明生教授说:“辽宁医学院领导加强学科建设的战略决策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实实在在地规划在蓝图中、付诸在行动中,‘挖’人才、高位‘嫁接’,重视人才的引进和使用,让引进人才有了用武之地。”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像何韶衡教授、周明生教授一样的高层次人才到辽宁医学院工作。他们的到来,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学科发展和科研能力的提升。近年来,在学校引进的到岗工作一年以上的14名高层次人才中,有7人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年以来共获得各类科研基金近700万元;有7人以辽宁医学院作为署名单位发表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合计47.263;1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支持计划”,1人入选“辽宁特聘教授支持计划”,1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辽宁医学院加大了校内人才的培养力度。学校鼓励教师到国外知名学府继续深造、研修和访问,鼓励大家攻读博士学位。
经过几年的引进和校内培养,辽宁医学院目前人才济济。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7人,辽宁省优秀专家、攀登学者、特聘教授、教学名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2人。
以科技为动力 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是强校之本。辽宁医学院相继调整完善了科研奖励办法、职称评聘管理办法、学科(学术)带头人选拔和聘用管理办法、教研室(临床科室、实验中心)主任管理办法等若干文件,并以岗位设置管理改革为契机,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搭台子、压担子,支持和鼓励人才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学校举办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专题报告会,就申报准备、注意事项及选题、申请书撰写和评审流程等内容进行辅导。设立校内科研课题评审专家库和校外专家库,对申请项目严格把关。组织大型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学,拓宽广大教职工的知识视野。
结合国家和地方重点发展的科技与产业领域开展横向合作研究,辽宁医学院与七家企业成立了首届技术创新产学研战略联盟,从医学组织工程材料、生化制药、生物疫苗制剂和畜牧行业的养殖、育种及饲料加工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辽医教师智力的发挥和为锦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了平台。学校还承办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训工程,向社会输出农民致富带头人,并积极参加锦州市科技下乡活动,开展科普宣传、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服务城乡百姓。
辽宁医学院从战略高度强力推进学科建设,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使学校的一些重点科研成果在锦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孵化。原校办企业——锦州奥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两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化新药“邦亭”和“奥德金”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和“东北大振兴项目”,奥鸿药业成为国家医药工业百强企业、辽宁省重点骨干医药企业和锦州市医药龙头企业,并开展了博泽资本业务,成为辽宁省和锦州市高等教育领域产学研相结合的典范。为了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开展新药关键技术、转化医学等应用研究,学校首次设立了校长基金——奥鸿博泽基金,由锦州奥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每年出资100万元,连续4年资助“奥鸿博泽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奥鸿博泽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奥鸿博泽医药创新基金”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科研兴趣和热情。
近三年来,辽宁医学院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53项,共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243项,共获批科研经费6659万元;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79篇,累计影响因子288.894。共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锦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授权专利29项;获批国家、省科普教育基地5个。有2人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6人荣获省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荣获省青年科技工作者。(王照华 张莉 记者 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