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中学校长果淑兰(右一)与老校长们对话 李贺 摄 本报讯 10月16日,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内人头攒动,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庆贺新中国北京市第一所公立完全中学建校60周年。北京市委副书记、教育工委书记王安顺发来贺信,赞扬十一中学60年来“承担起了为广大平民百姓提供优质教育的任务,为北京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创建于1950年的十一中学有着特殊的“使命”。“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彭真、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将关切的目光投向南城,为解决南城劳动人民子女上学问题而建立了一所公立平民学校——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十一中学校长果淑兰自豪地介绍,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邀请著名中等教育专家傅任敢先生担任学校首任校长,并亲自为学校图书馆题名“五一堂”。 在与共和国的同步发展中,十一中学秉承“团结奋进、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主动发展”的精神,自觉肩负起了办好人民教育的光荣使命。进入新世纪,面对稳步发展面临的平庸化状态,学校选择了学习型学校的战略向教育现代化进军,树立起“学习无限,发展无限”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行者,学校参与制定北京市学习型学校的评价标准。2005年学校成功创办高中示范校,2008年学校被首批认定为北京市学习型学校创建先进单位。 当天,在11名学生擂响的“欢庆锣鼓”中,十一中师生们与各界来宾分享了他们的“追梦”之路。现任校长与老校长们对话办学历程,老中青教师与退休前辈交流教育理念……教育者们表达着他们与十一中学一路同行的无悔。中英学生同堂学习、经典诵读、科学实验、武术舞蹈……自编自演的情景剧展现了学生在十一中学校园生活的幸福。 据悉,60年里,十一中学共培养了4万余名毕业生,其中不乏等在各领域颇有建设的专家、学者,还有50多名毕业生重返母校成为教师。校庆活动上,由校友捐献100万元成立的创新项目基金启动,旨在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拓展以及国际交流。 延伸阅读 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有效策略 □果淑兰(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校长) 我校于2001年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学校的战略构想,力求以组织学习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培育学校竞争力,通过管理变革实现学校的现代化转型。为推进学习型学校建设,我们主要采取了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是科研引领策略。作为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先行者,我们确立了以课题带动创建工作的基本思路。2002年的“学习型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形成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共同愿景、改变教师对待学习的心智模式奠定了基础。2006年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共同学习的实践研究”,为全面建设学习型学校、积累集体智慧搭建了整体的技术平台。 二是目标认同策略。全校共同讨论学校价值观和教育思想,形成了具有学校特征和独特性的使命、愿景、目标、发展战略、形象、校园口号等办学理念。学校共同愿景与个人愿景的协调、匹配过程,是我校目标认同策略最核心的部分。全校上下确立了“与学校一起快乐奔跑”的发展信念,每年的开学典礼上,全体教师庄严宣誓我们的使命:务必提升我们的职业精神,让我们的学生生活在肯定与关爱之中;务必使我们的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态度知识技能的均衡发展。 三是学习推动策略。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核心就是使团队成为一支持续学习、追求卓越的学习型组织,提升教师专业化。学校从多个侧面实施学习策略:每年以两天的专题研讨会作为新学年的开始,促进教师总结反思;开展家庭书架计划,发布导读书目,使教师不断获取教育理念和发展的新信息;定期交流教师成长记录袋,促使教师在比较中找准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 每年的九月是我校“教师职业发展月”,庆祝教师节大会开幕之时就是我们职业发展月启动之日。职业发展月一年一个主题:“专业、专长、品质生活”“打造阳光专业高效的学习型教师团队”“累积专业智慧,建构学习社群”……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师深刻理解了自我超越的意义,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强化了我校“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师共同学习模式。 四是重塑文化策略。通过学校个性化系统的开发,我们培育出属于自己的理念、行为、视觉系统,并通过全员的行为表现和整体的视觉形象传达给社会公众,强化了师生员工的集体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了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我们精心设计和建设了多功能、多角度、多种风格的学习园区。师生共同设计的、反映学校特色的校标、7个学习长廊、中西合璧的雕像、随处可见的“学习无限、发展无限”的校园口号都体现了学习型学校的文化特点。现在,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正在进行包括硬件平台、文本平台、虚拟网络平台在内的三大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十一中校本特色的“立体共振和谐发展”的平台体系。 五是管理优化策略。我们注重从全局、整体上思考学校的发展,具体设计实现这个方向的程序和步骤,提高组织学习力,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在组织上,我们建立了导学中心,作为学校学习管理、文化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协调机构;在制度上,我们实行拼盘式的教师评价体系,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组织结构上实现扁平化,强调权力下移,服务上升,加强横向联系。我校把行政干部分到全校六个年级,和年级主任共同管理。实施信息采集和管理的流程化,制定50个学校主要工作流程,初步实现常规工作有流程、临时项目有参照、突发事项有预案,促进学校管理效能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