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校长之声

北京中关村一小校长:尊重引领为了师生自主发展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3/12/25 8:33:27 

     做校长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里师生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我认同这样一种观点,一所学校如果真的在实现教师幸福的教、学生快乐的学上有所作为,那么,通过这些教师和学生以及他们所联系着的成千上万个家庭,形成好学校的口碑是自然而然的事。

  多年的办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要办好一所学校,一定要把关注点聚焦在人身上。因为在影响学校发展的诸多要素中,人是决定性要素。中关村一小的改革,首先从变革人开始,试图通过价值引领、组织结构变革,激发师生自主生长的愿望,将实现师生自身价值与学校发展统一起来,在成就学校的同时,成就师生。

  “做最好的我”,形成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选择

  “做最好的我”,是中关村一小的价值追求。

  “我”,代表的不仅是个体,也是集体。“最好”,是一种不甘落后的精神状态和永不言败的自信,其核心要义是发展、进步,这种发展和进步是基于自己原有状态的一种比较,是自己与自己比出来的。这是人人经过努力都可以实现的追求。

  如何让学校的文化理念渗透到每个师生的心中?

  我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到来自教师、学生和家长对于“好学校”“好老师”“好学生”基本品质的认识,并将大家的共识纳入《中关村一小自主教育60条》中。通过对话校长、每周一得、说出我的教学故事等不同方式,让教师表达出自己在实现“最好的我”的过程中的甜酸苦辣,使一个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承载着学校文化在校园里流传起来。学校通过评选感动一小十大人物、师德标兵、功勋教师、学校形象代言人等活动,使学校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不断激励和引领师生努力前行。

  从操心事到关注人,构建适合师生自主发展的组织结构

  一小规模大, 师生人数多, 靠制度、命令、监督,再增加三倍干部人数也管理不过来。一小的师生能人多,个性强,蕴含着极大的能量。在这样的状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势而为,通过组织结构的变革,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让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着手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变革。通过放权、分责、搭台、激励四项措施的实施,形成自我管理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在学校发展中起到引领、创新、润滑、补充和支持的作用,让发展成为每个教师的共同责任与担当。过去,学校采用的是教导处、德育处、行政处等处室管理结构,这样做虽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分门别类地将事情处理好,但在事上费心多,对人的关注不足。我们将学校7个处室进行整合,构建了以课程与教学中心、学生成长服务中心、资源管理中心为主线、以项目负责制和课题负责人为辅助的管理布局,凸显了“人”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

  学校成立“一会两院”,几十个岗位面向全体教师招聘,所有岗位人选均由教师自愿申报、同伴推荐、教师之间协商产生。一大批具有领导力的优秀教师加入到“一会两院”中。学校还设立了项目管理负责人、科研老板、论坛坛主、风采人物、学校形象代言人以及校长助理、学科协理等岗位,使教师在承担管理责任的同时,积累团队引领者的素质。学校与周边大学合作,为教师提供大学菜单课程,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附近高校听课,并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教学中,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成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带动力量。

  目前,学校各类管理平台参与人数占到全校教师的51.8%。这些教师富有激情,善于反思,主动担当,敢于迎接挑战,在学校各领域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组织结构的变革,弱化了原有管理结构的层次感,增加了学校发展的动力点,提高了学校发展的凝聚力。在这个过程中,校长也从过去单一的领导者角色,开始向教师发展的平台搭建者、资源组织者和首席服务者角色转变。

  鼓励微变革微创新,激发教师更多教育智慧

  小学教师的工作,很容易流于简单重复。教师因为熟悉、熟练而产生倦怠,这种倦怠是侵害教师的慢性毒药,也是学校变革的最大障碍。

  为激发教师职业热情,学校开展自主教学研究,提倡教师在完成教学规定动作之外,积极开展自选动作,实现基于日常问题的微变革、微创新。

  学校鼓励教师每人都能有一点新想法、新尝试、新体验和新收获。渐渐地,有的教师通过隐形分层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找到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有的教师通过名字卡、学号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表现”机会;有的教师选择“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有的教师根据学生问题进行持续性观察和记录,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坚持数年,成为专家型教师。小先生助教、五分钟演讲、123分享策略、学案导学、学困生导师、混龄学习等自主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焕发激情。教师们自主提出的“疼学生”活动开展起来,各种各样关爱学生、“疼学生”的好办法层出不穷。

  四年级组几位教师组成项目组编写阅读读本,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数学、英语和音乐教师基于学生共同问题组成异质课题组开展研究;体育教研组邀请学生和老师一起创编学生喜欢的课间操。科学组教师规划建立种植养殖一体的“空中小农庄”,为学生学习了解基本的农业常识提供课程资源。

  教师们渐渐领悟到,每天改变一点点,并不是什么难事,而这种积累的过程,就是建构属于自己的教育学知识过程,也是使教学变得越来越智慧的过程。

  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学生,从关注一个学生的成长到关注一群学生的成长,从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到关注其全面成长,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在发生着改变。

 

 

 


 

相关文章: